部编版八下-9.桃花源记 第1课时【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下-9.桃花源记 第1课时【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7: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9.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前导入
字词积累
课文浅析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助读资料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字词积累
学习生字
豁 然 开 朗 屋 舍 俨 然 黄 发 垂 髫
便 要 还 家 阡 陌 交 通 无 人 问 津
qiān mò
huò
yāo
tiáo
yǎn
jīn
理解词语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老人和小孩。
理解词语
阡陌交通: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理解词语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2.仿佛若有光
3.屋舍俨然
4.阡陌交通
5.率妻子邑人
6.来此绝境
(“要”通“邀”,邀请)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理解词语
7.无论魏晋
8.不足为外人道也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
2.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动词,出去)
(动词,拿出)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处处志之
闻之,欣然规往
(助词,的)
(代词,这种景况)
(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助词,不译)
(代词,这件事)
理解词语
4.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离开,动词)
(房屋,名词)
(作为,动词)
(对,向,介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5.为 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课文浅析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
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初读感知
读课文,思考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他看到了哪些美景?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