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提升写作 第一讲
授课人:xxx
审
题
立
意
学习目标
目标:
1.明确审清题意的基本要求以及注意的问题。
2.从审题立意上领悟写作技巧。
PART 01
审 题
寻规律
作文的命题形式不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种。不论哪种题型,其审题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切入的角度不同罢了。纵观上海近几年的模考、中考,以命题为主。
定义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03.审清文题中的修饰语
01.要全面理解题意
02.辨别题中精微含义,把握中心
注
04.审清题目的限定词
06.选择适合的体裁
05.审清引导词
意
项
例
题
例1.试分析《在尝试中成长》
a.中心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b.选材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c.基本内容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d.重点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例
题
例2. 《这里也有乐趣》 “这里”是指 。
例3.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表限制的词语是 ,怎么在作文中表现: 。
例4.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种子”是指 。
“这里”是指示代词,指比较近的处所。
不止一次;写两次及多次自己的努力尝试。
是虚指,对以后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东西。
总
结
【审题指导】
拿到题目后需要思考:本题的关键词是?它本义是?引申义是?限制词是?
每一个命题作文试题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或短语,正确理解命题中关键词语的内含和外延,是准确审题的重中之重。分析关键词内涵时,要注意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只要自己所写内容在这三者之内,就不会有离题之虞。作为一名初中生,在写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审题立意能力。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这是写好考场作文的第一步。从写作的结果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够准确、全面有关。
PART 02
立 意
注意项
立意要做到正确且准确
立意要做到明确且集中
立意要要力求新颖
方法指导
立意方法
01
02
03
04
05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由表及里
开掘意蕴
精选角度
突破定势
反弹琵琶
独辟蹊径
联系时代
折射现实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即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进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例
题
片段一:
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攀爬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地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梳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选自《生活给我智慧》)
点拨:蚂蚁攀爬矮墙的事例虽然微小,但反映了一个人生哲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文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立意深远。
由表及里 开掘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要深远得多,这需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写文章,由现象触及本质,并层层深入挖掘到深刻的本质,都依赖于作者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维。
例
题
片段二: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当时我已经在游泳班学了一段时间,可如果让我一个人游的话,我却不怎么敢游了,所以我一步不落地紧跟着爸爸。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爸爸不保护你了,你自己从这头游到那头。”我刚想向爸爸“讨价还价”,爸爸大声地对我说:“妞妞,快点儿游!”我不情愿地游了起来,可没游多远就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抓池边的栏杆。没想到爸爸马上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中途不许靠岸!”我委屈地大哭起来。游泳池里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了我,可是我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并没有打动爸爸。万般无奈下,我颤颤巍巍地独自游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米。
虽然老爸很“野蛮”,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我正在他“野蛮”的爱中变得坚强、成熟! (选自《我的“野蛮”老爸》)
例
题
片段二:
点拨:文段中的爸爸是“野蛮”的,他不但大声地对“我”说话,并且“野蛮地扒开我
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但可贵的是,小作者从“野蛮”的表象中,挖掘出深沉的父
爱,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使得立意深刻。
精选角度 突破定势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立意就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出多种立意方案后,要去粗取精,多中选优,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尽可能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来立意。
例
题
片段三: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 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
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项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选自《你在我心里》)
例
题
片段三:
点拨:大多数的考生会把题目中的“你”理解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而这位考生却
打破定势,精选立意角度,把“语文’’拟人化,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抒情,给人眼
前一亮之感,文章自然脱颖而出。
反弹琵琶 独辟蹊径
有些事物,若从正面着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但若从反面立意,逆向切入,反而能让主题独到,使人耳目一新。
例
题
片段四:
奶奶已 62 岁,每天还在忙里忙外。但我却讨厌奶奶。
有一次,奶奶对我说:“云儿,你好久没有对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儿了,你陪奶奶说一会儿话好吗 ”我不情愿,也不耐烦地找借口说:“我还有功课没做呢。学校 不是天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奶奶听后,眼里流露出一种失望与茫然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三步当两步地走开了,心想今天终于可以不用听奶奶的唠叨了。我走到窗台开始写作业,看见邻居李奶奶正抱着宝贝孙女,手累了都不肯放她下来走走。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对我也是这般的疼爱啊!我突然明白了:奶奶在我写作业时唠叨,是让我把字写工整;在我吃饭时唠叨,是让我多吃一点免得饿着;在我睡觉时唠叨,是提醒我晚上不要踢被子着凉……而我却把奶奶对我的关心当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唉,我真不懂事啊! (选自《讨厌的奶奶》)
例
题
片段四:
点拨:选段以讨厌奶奶开篇,以责怪自己不懂事结尾,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读到此,
我们方才明白,所谓“讨厌奶奶”乃是作者正话反说,别有深情。当然,反弹琵琶,必
须做到进退有度、言之有理,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联系时代 折射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往往紧扣现实立意,要么针对某类社会现象 出自己的观点,要么突出时事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文章,因折射了社会热点,洋溢着时代气息,而显得深刻新颖,让人爱读,也容易得高分。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以生活为本,以占有的材料为基础,所以平时只有关注生活,对生活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综
合
1、题目为《你,让我驻足》,问:如何紧扣题意来分析题目?
解题思路:先分析写作的对象,挖掘“为什么”是核心所在。再抓住前后的情感变化。
【参考答案】
你是谁?为什么让我驻足?要注意一点,要写成“你”,而非“你们”。对象角度需单
一。为何让我驻足,应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作者应着眼于人、景、物的特点,挖掘身后
的价值所在。让我驻足者,必有魅力,是文化价值还是情感引力?要有思维纵深,要知
道,“你,让我驻足”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在行文时,就应有驻足的过程,驻足前、驻
足时、驻足后,要根据思想感情的不断加深,不断体现“驻足”。
练
习
综
合
2、题目为《其实并不是这样》,试分析该作文题的题眼?
解题思路: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作文的题目有很多个要素组成,要考
虑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
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 表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
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
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出曲折,引人入胜。
练
习
04.贪多求全太盲目
03.剑走偏锋太消极
01.人云亦云太陈旧
02.浅尝辄止太肤浅
错
误
点
在写作立意方面主要存在一下常见错误:
这些问题表现在作文上,根子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不高,思考的问题窄化,缺乏对社会、地人生、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想法、看法
主旨升华要到位
素材宁缺毋滥(第二讲会讲到)
创新时要注意积极是前提
谢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