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鲁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设计意图]
1.有助于落实“生活中的地理”观念,解决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十四节气的相关问题。
2.有助于在实践中巩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运用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农作物播种季节、收获季节等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3.有助于形成人地协调观,根据季节变化,合理组织农业活动,建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活动体系]
探究点一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思考探究]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而得出,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探究1] 确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什么?二十四节气具体是怎么划分的?
提示:以地球公转周期划分。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将黄道分成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形成了24个节气。
[探究2] 中国传统上如何根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季节?
提示:春季是以立春节气开始,以谷雨节气结束;夏季是以立夏节气开始,以大暑节气结束;秋季是以立秋节气开始,以霜降节气结束;冬季是以立冬节气开始,以大寒节气结束。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古代中国人将太阳的周年运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成24等份,并取了专有名称,即二十四节气。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把黄道划分成24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以春分点为0°起点,每个点对应一个节气。由于地球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大约为15天,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2.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变化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一圈365天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约1~2天。如下表:
[训练评价]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
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
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相邻两个节气相差一般为15天左
右。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
A.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太阳直射点运动
C.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月亮的阴晴圆缺
2.图中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两节气日期都一定相差180天
B.两节气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
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
D.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可知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太阳直射点运动,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之后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动,主要的作用是方便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第2题,图中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所以D正确。
答案: 1.B 2.D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
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人将太阳
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
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据此完
成3~4题。
3.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
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
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
4.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
解析:第3题,“太阳周年运动轨迹”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B对,A错。它是模拟的太阳运动轨道,C错。它是太阳一年的运行轨迹,D错。第4题,地球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节气是夏至到小暑,B对。
答案:3.B 4.B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图1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某地中学生研究小组开展了《节气与星座》的研究性学习。在西方占星学上,黄道12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古希腊天文学家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为0°,自春分点算起,每隔30°为一宫,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等十二宫,即十二星座。图2为十二星座示意图,图3为该地2020年6月8日日出日落手机截屏图。
(1)6月8日最靠近二十四节气中的_______节气,该节气对应于十二星座中的_______座。
(2)该研究小组最有可能位于________(填“武汉”或“扬州”),图示时刻该地太阳位于________方位。
(3)水瓶座代表的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夏至为6月22日前后,由此可推测芒种为6月7日前后,所以6月8日最靠近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十二星座以春分点为0°,每30°为一宫,每一宫应为一个月,依此推算,6月8日应为双子座。第(2)题,图3中的手机时间应为北京时间,04:55日出,19:08日落,其正午时刻约为北京时间12时,表明该地经度应在120°E附近,最可能位于扬州。读图可知,图中太阳在月亮以西180°,此时月亮尚未从地平面升起,表明太阳尚未到达当地地平面的正西方,6月8日该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太阳尚未到达当地地平面的正西方,因此此时太阳位于当地的西南方位。第(3)题,水瓶座代表的时间段约为1月21至2月21日,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地球公转位置已经过近日点,向远日点方向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1)芒种 双子
(2)扬州 西南
(3)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逐渐变慢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探究点二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思考探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农业灌溉依托于河流,农耕主要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
[探究1] “谷雨”节气指示哪种农业活动?
提示: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探究2] “芒种”节气指示哪种农业活动?
提示: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1.二十四节气揭示季节更替、气候和物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详情如下: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2.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局限性”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
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爱辉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因此,全国各地的季节、气候和物候现象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二十四节气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但是,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结合当时的气候及农业种植条件,与时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
[训练评价]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1~2题。
1.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2020年高考举行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立夏 B.小暑 C.芒种 D.夏至
2.下列节气与地理现象相符的是( )
A.清明——华北地区播种小麦 B.大暑——长江中游伏旱天气
C.霜降——江南丘陵油菜花开 D.大寒——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解析:第1题,全年共24个节气,可知相邻两个节气相差半个月左右,2020年高考在7月7~8日举行,夏至日是6月22日,小暑是夏至之后一个节气,即相差15日左右,所以2020年高考举行时,最接近的节气是小暑。第2题,华北地区是在秋季播种冬小麦,清明属于春季;根据相邻两个节气相差半个月左右,大暑已经是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油菜花盛开在每年的春季,霜降已经进入深秋了;大寒是在冬至日之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大寒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答案:1.B 2.B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4.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第3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麦熟一晌”反映的是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东风不倒,雨下不小”反映的是夏季多雨。“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第4题,寒露在秋分之后,济南昼短夜长,清明在春分之后,济南昼长夜短。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晚。立春与立冬刚好对称分布在冬至日的两侧,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不同,夏半年和冬半年时间长度不一样。
答案:3.A 4.C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40°N)某中学学生依托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理研学活动:绘制校园局部图、设计校园景观指示牌(如图1所示)、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观察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材料二 图2是赤道与黄道示意图,图中24个数字代表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
(1)学生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位于图中A、B、C、D四处位置中的________处,校园气象站位于地理园的________方向。
(2)在连续三个月内,学生第一次测得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60°,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第二次、第三次测得的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50°和40°,此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变________(快/慢)。
(3)某日学生观测到正午旗杆影子为一年中最短,该日的节气是________,对应图2中数字____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____。
(4)图2中5至6位置代表的时间段,学生最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A.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B.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C.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D.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解析:第(1)题,根据分析,结合图中的图例,图中的指示牌应该位于B位置。根据图片,校园气象站位于地理园的右上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左侧为正北,因此校园气象站位于地理园的东南方向。第(2)题,该地位于40°N,当正午太阳高度为60°时,太阳直射点与北京的纬度差为30°,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0°N。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10°S,故第二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是昼渐短,夜渐长。此期间对应的日期为7月初之后,地球逐渐远离远日点,因此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变快。第(3)题,当北京旗杆影子最短时,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对应图2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的数字22,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第(4)题,根据分析,此时间段为北半球的秋季,四个选项中,A表示的是春季,B是夏季,C是秋季,D是冬季,故选C。
答案:(1)B 东南
(2)10°N 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快
(3)夏至 22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C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