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二年级历史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二)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
A.新石器大量出土 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2.它地处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材料中描述的“它”是指(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
3.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主要意图是
A.保障民生基本需求 B.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C.确立儒学主流地位 D.削弱地方分裂势力
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成就 评价
A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兼具了史学和文学的特色
B 乐府诗 是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C 造纸术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
D 《神农本草经》 “医圣”张仲景所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A.A B.B C.C D.D
5.南宋以来,镜湖流域陆续出现规模较大的蔬果种植和鱼类、家禽养殖业。山阴县梅市有植茨18里的农户。会稽县则有凿池数十亩,养鱼万计,卖值达数十万缗的农家。河湖港汊,“陂放万头鸭”,“风起鸭船斜”。这种景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民生活普遍富足 D.商业渐居主体地位
6.中书通事舍人这个机要之职,南朝宋齐以来往往由皇帝的寒人心腹来担当,这些人经常能够操纵权势。这一被称为“寒门掌机要”的新现象
A.说明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B.便利了君主掌控机要事务
C.体现了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D.导致了门阀士族走向衰落
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下面表格反映了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宜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B.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表中的后周政权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
D.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8.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A.租调制 B.两税法 C.屯田制 D.均田制
9.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并积极宣传孝道。这表明佛教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B.取得统治地位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
10.宋仁宗说:“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知州总理一州兵民之政,却不专财政;通判同理郡政和各种经济专职,却不专军务。朝廷设立通判制度
A.完善了司法制度 B.强化了专制主义C.分化了地方事权D.体现了重文轻武
11.《辽史.百官志》中记述辽朝“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因而治。”“北面治宫帐,部落,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创立的这一制度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2.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之事,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的女婿。由此可知
A.追名逐利成为社会主流 B.士人群体的地位急剧下降
C.传统重农抑商观念被抛弃 D.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变化
13.下表是唐宋时期节妇烈女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朝代 统治时间 节妇数 烈女数 合计
隋唐581—907 326年 32 29 61
两宋960—1276 316年 152 122 274
A.隋唐对外开放程度更高 B.宋朝政府对社会严格控制
C.隋唐理学纲常束缚较少 D.宋朝理学伦理道德的影响
1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5.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16.1916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A.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B.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D.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17.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④②
18.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一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一一人民”。这表明
A.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 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新中国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可
19.有学者把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78年到1984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从1984年到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和从1989年到1991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改革开放过程,探讨的关键问题是
A.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B.包产到户是否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0.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直接把征服地区变成本国统治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也都把被征服地区变成行省,而古希腊人却在海外建立了独立于母国的城邦,未形成统一帝国。产生这两种不同殖民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文明属性的差异 B.社会性质的不同
C.风俗习惯的迥异 D.管理水平的高低
21.西欧封建社会中,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土地的授予者与领取者订立协约,达成有关权利和义务的基本约定。这一制度是
A.农奴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庄园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2.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23.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因为地租上涨最快而获利最大,资本主义农业逐步兴起。相反,按照传统方式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却因此受到损失并遭到打击,旧式封建地主日益衰落。其原因是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社会革命 D.工业革命
2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 是 指
A.从德国到世界 B.从空想到科学
C.从苏联到欧洲 D.从实践到理论
25.观察下边漫画,威尔逊把写有“国际联盟”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表达了漫画作者并不看好国联
B.体现了战后盛行和平主义思潮
C.揭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本质
D.反映出巴黎和约有利于和平
26.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情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A.爆发二月革命 B.革命性质产生转变
C.被迫退出一战 D.颁布了新经济政策
27.20世纪西方福利制度获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两种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社会”逐渐成为主流。这表明西方
A.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B.资本主义政府阶级性并未改变
C.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8.据统计,1970~1991年美国工厂的蓝领体力工人减少了32.3%,1961~1981年英国减少了35.3%,1976~1989年德国减少了12.3%.与此同时,以专业化和职业为特征的中产阶层的比重迅速上升,并相继在20世纪70到80年代末超过体力工人的数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体。这反映了
A.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B.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C.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新经济模式影响较大
29.根据联合国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8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报告》,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7个,其中非洲34个,亚洲9个,大洋洲3个,北美洲1个。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10亿,占全球的13%,但国内生产总值总和仅占全球的1.3%,对外贸易总额全球占比仅为1.1%.这一报告的数据表明
A.当今世界总体稳定,贫困国家和人口正大幅减少
B.发展是世界主流,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不断缩小
C.欧洲和南美洲经济最发达,亚洲、非洲亟待援助
D.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0.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四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下列组织属于模式2的是( )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依据材料,法国克服专制王权为什么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6分)
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 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 二府三司制 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 科举制
元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 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 南书房 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2023届高二年级历史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二)
参考答案
1.DADBA 6.BBBCC 11.CDDBB 16.AABDA 21.BCBBA 26.BDBDB
31.(1)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战略:“一边倒”。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分)
(2)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4分)
(3)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战略:不结盟。(4分)
32.(1)原因: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
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
(2)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宰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影响: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6分)
(3)各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过程中如保留较多的旧有势力残余,不利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4分)
33.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10分)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方“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