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8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8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1 22: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化)
学习目标: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1)成就: 《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2)历史意义:为新中国初期各项建设奠定基础;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开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50年代初
(1)成就:《婚姻法》、《土地改革法》
(2)意义: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3、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
(1)成就:
54《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2)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二)重大挫折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三)、新时期法制建设:重建与完善时期
(70年代末—80年代)
1、背景:
(1)吸取文革中践踏民主法制的惨痛教训;
(2)当时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3)改革开放的需要
2、成就:
(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82《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3)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居民身份证条例》等。
八二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四部宪法。它是在五四宪法成果基础上,扬弃和否定七五宪法、七八宪法的糟粕,作了大量修改、补充的版本,是四部宪法中比较好的一部宪法。
3、意义:重新树立了法律权威,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四)、全面依法治国时期:90年代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0年代-21世纪初
(2)成就:
①十五大报告,1997年,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问题探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一字之改。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广义“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法制(广义);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实行“法治”。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
③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③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意义: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2、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背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需求提高,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与时俱进。
(2)成就
①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A、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B、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C、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D、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辱母杀人案于欢获释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宪法修正案》,把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国家根本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C、内容: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D、特色: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成就: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
3、意义:
(1)道德风尚,政治氛围,行动准则,新型人际关系。
(2)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革命与建设时期
(二)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
1、背景:
(1)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
(2)国家、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与物质文明配套的精神文明
2、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3、20世纪90年代
(1)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2)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3)公民道德建设: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
1、形成过程
(三)21世纪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个人层面
3、意义: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