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64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64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1 22:3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隋唐: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宋辽夏金:政权并立,各民族继续交往交流交融
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1、商周时期
(1)商:宾
(2)周:小行人
机构设置
“宾,掌诸侯朝觐之官”,“教民以礼待宾客,相往来也”。
“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
2、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中央:设机构
(1)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2)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地方: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南抚夷越,设郡管辖(象郡、桂林郡、南海郡)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2、地方:
01
02
03
04
05
汉初和亲
保证了和平的边疆关系,推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反击
匈奴之战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取得大胜。
匈奴分裂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窦宪破北匈奴之战
公元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1)北方 ——匈奴
勒石燕然
(2)地方:西域
①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②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
①设置护乌桓校尉。
②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
DBBCACDBACC
CDACABCDBC
ABCD
26.(1)精神:德主刑辅(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2分)(注意:写礼法结合给1分)
背景: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唐初社会稳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 唐初法制建设的经验。(任意三点,3分)
(2)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2分)
风貌:中央集权的加强;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3分)
27.(1)差异:①《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②《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而《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③《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而《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3分)
原因:①思想:《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法学总论》受基督教影响。②经济: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③政治:中国是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任意两点,4分)
(2)进步:制定宪法作为法治的前提;保障人民权利(兴民权);司法独立。(任意两点,4分)
(3)意义:使各方面工作实现有法可依;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任意四点,4分)
3、边疆:屯戍、屯田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自我保护,不再受到胡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迁徙、大交融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2、南方: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也有民族交融
四、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交融、大发展
1、背景:隋实现统一,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一)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2、措施:
(1)中央——礼部与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岭南
流求
(2)地方:
①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②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任豪酋大姓为郡守、县令
③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1、政策:开明民族政策,实行和亲、贸易、册封。
2、中央:礼部与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二)唐朝
①西北:打败东突厥和西突厥后,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措施
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1)唐朝政府与边疆各族保持着密切联系
苏定方
“大唐舞王”颉利可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
②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③西南: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
④东北: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
DADDBD
DAADCA
BD
15.(1)特点:法自君出;皇权大于法律;(2分)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3分)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分)
成就:
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
2010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20年通过《民法典》;
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3分)
安南都护府
(2)对边疆的管辖:
①设立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
西北:安西、北庭大都护府
北方:安北、单于大都护府
东北:安东大都护府
南方:安南大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②内容:
材料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羁, 马络头也;縻,牛蚓(牛绳)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
羁縻州:笼络和控制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局部政权割据,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三)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政策——“行汉法”;民族歧视和压迫
(一)元朝
2、中央:封八思巴为帝师,设宣政院,掌管佛教和藏族事务
八思巴
东北
云南
设行省;
征发赋税
西藏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
3、边疆管理
(1)西南:宣政院,管理西藏、青海地区
(2)东北:设辽阳行省,征发赋役
(3)西南:设云南行省,征发赋役
(4)西北: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5)东南:设澎湖巡检司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台湾
在福建晋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1、中央:礼部、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
(二)明朝
鸭绿江

修长城,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开放马市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2、边疆管理
(1)北方: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与各族贸易;
(2)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鸭绿江

东北
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3)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鸭绿江

西南
设土司
(4)西南:设土司(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征调军兵)
鸭绿江

西藏
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乌思藏都司
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5)西藏: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该地区,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
1、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前身:蒙古衙门
(三)清朝
2、边疆管理
(1)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2)西北:
①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②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
(3)西藏:
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设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金瓶掣签
(4)西南:“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5)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材料: 《史记·赵世家》记载了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的传说:“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六、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1、先秦
秦汉
(1)打通陆海两个通道
(2)陆上丝绸之路: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海上丝绸之路: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
(4)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2、两汉
(1)原因
政治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对外政策开放
商路畅通
3、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①隋朝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2)表现
与大食国的接触,包括造纸术等技术西传;
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
②唐朝
唐朝对外交通和人员往来图

(1)特点: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路发达。
(2)表现
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达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朝鲜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两宋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5、元朝
(1)特点:对外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从开放走向保守
6、明清
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史料阅读: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朝贡体制
材料: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汉朝时,中外交往中的“朝贡体制”便已形成。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宗主——藩属
回赐——贡品
政治经济的双重内涵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
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政治目的
厚往薄来
无以为继
固步自封
盲目自大
落后世界
①明朝:郑和下西洋
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后期有所放松
(2)表现
②清朝:
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乾隆:闭关锁国的政策
(四口通商——广州一口通商)
A、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B、严格约束外商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交往
清朝时期广州
十三行
马戛尔尼使华与中英礼仪冲突(1792年)
“三跪九叩”还是“单膝下跪”?
材料1:朝贡体系是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2: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朝贡贸易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目的是宣扬“国威”,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朝贡贸易不追求经济利益,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大力推行对外殖民扩张,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形成鲜明对照。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朝贡贸易逐步向近代贸易转变。
明清的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造纸术外传;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长安国际大都会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马可波罗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海禁,闭关锁国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