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
教材分析
《采茶歌》是一首流传于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歌舞曲。“采茶歌舞”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采茶和扑牒为基调,配上轻松、流畅的小调,轻歌曼舞,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把茶农们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节奏明快,音调流畅,韵律优美,情绪热烈,具有独特的民间风味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充满了生活气息。
1、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内容的丰富,其生活经验和认知领域逐渐扩展,总体来说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在进行合唱时多数同学能注意积极配合他人,能对同学的课堂表现做出合理评价,在欣赏方面能乐于倾听各种乐曲,并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多数同学音乐想象力丰富,对所听音乐能即兴表演相应动作,叙说音乐内容,有较强的音乐创造能力。但对于歌曲视唱旋律方面难度较大,许多同学能随老师的琴声哼唱及模唱出旋律,但要求单独视唱还有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教学,相信会有所提高的。
2、 教学目标:
1、听赏福建民歌《采茶歌》,感受歌曲优美的韵律和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茶农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初步认识福建特产——茶叶,激发对茶文化的兴趣。
3、学会唱《采茶歌》,模仿跳“采茶舞”,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唱《采茶歌》。
教学难点:模仿跳“采茶舞”,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茶叶、提篮、打击乐器、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音乐课从良好的导入开始。首先,师生音乐问好,发声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出示茶叶,简介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饮品,饮茶不仅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之一,而且饮茶对人的身体也很有好处,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问茶生长在什么地方?茶农是怎样采摘和制作茶叶的?茶的品种有哪些及怎么冲泡等?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
1、 教师出示PPT,带领学生观看学习,认识茶叶,了解茶文化。(配乐)
1 茶山 (气压低、日照长、湿度足够、温度适宜、云雾笼罩的高山)
2 新鲜的茶叶
3 采茶
4 茶叶的制作过程:採菁、日光萎凋、室内萎凋、浪菁、炒菁、揉捻、初乾、布球團揉、再乾燥、毛茶。
5 茶的种类: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花茶、药茶。 (教师展示实物)
6 工夫茶
这些内容很多是学生平时不曾了解的,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优美配乐,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兴趣盎然,聚精会神,认真观察,专心聆听,学习得津津有味。
(二)听赏《采茶歌》
1、 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了关于茶的知识后,顺其自然地提出听赏福建民歌《采茶歌》,请学生注意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
2、 师播放音乐,学生完整听赏。然后请生说一说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歌曲节奏明快、音调流畅、韵律优美,具有独特的民间风味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学唱《采茶歌》
学唱歌曲,音准和节奏很重要,教师带领学生划拍唱谱。指导难点:切分音,先拍手打节奏,然后念唱,跟琴反复练习,突破难点。之后,通过教师唱谱,学生填词,分句跟唱,多形式反复练习唱歌(分组唱、齐唱),最后达到能用自然声音齐唱的目的。
(三)表现
音乐课皆在培养孩子们对音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提高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材要求,组织了模仿跳采茶舞和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载歌载舞的教学环节。意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茶农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总结并拓展,提出课后延伸观茶、品茶等活动。
六、教学反思
优点:
激趣导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背景音乐优美动听与主题相互呼应,学生感兴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循循善诱,讲解生动,知识点准确,重难点突破,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审美能力、表现力得到提高。整堂课气氛轻松愉快,寓教于乐。
不足及改进措施:
打击乐器分发过程有点乱,应该提前摆放准备好。还有集体表演较多,可以换不同形式,个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