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歌唱综合课《赶圩归来啊哩哩》
设计意图: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彝族风格特点的歌曲,二段体结构。歌曲喜悦欢乐,活泼热情。从便于学生接受和演唱的角度,将《赶圩归来啊哩哩》做了适度删减,选取了最经典的片段让学生演唱。通过聆听,感受,演唱,编创等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积累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经验。 进入高年级的音乐学习,实践方式上更侧重于讨论与编创,所以我在在活动形式上则注重不同节奏的加入,并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赶圩归来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家农村姑娘在赶圩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第一乐段只有两个乐句,形象地表现了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快乐与喜悦。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句末的先抑后扬,更是把人们的喜悦心情推向了高潮。整首歌曲段落整齐,曲调高亢嘹亮,非常适合高年级学生演唱。
学情分析:
这批六年级学生是我刚刚接触了一个月的学生,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声音也比较统一,但在高音部分的演唱还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和力量。所以在演唱这首歌的副歌部分,也就是高音部分,我更要强调方法和以身示范,提升演唱效果。这次执教的六年五班更是一个整齐和激情澎湃的班级,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始终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运用大量的音乐教学活动,丰富课堂,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解决基础知识及演唱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用多种形式为歌曲伴奏。
2. 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表现彝族风格特点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并加深对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了解。
3、解决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副歌高音部分音准的准确性及正确状态。
教 学 活 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目的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三、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 2、复听歌曲 3、朗读歌词 4、视唱旋律 5、演唱歌曲 6、艺术处理 7、为歌曲加入节奏伴奏 四、课堂小结 德育渗透 演唱《妈妈格桑拉》 师生问好 回答问题 聆听歌曲 回答问题 汇报课前材料 聆听老师演唱歌曲;观察老师的演唱表情,组织语言,进行回答 按老师要求,轻声按节奏朗读歌曲,熟悉歌曲段落。 拍击节奏,掌握三种节奏型 手指旋律,慢速演唱 学生随琴慢速准确演唱歌曲 分析一二乐段的情感与声音区别,声情并茂的完整演唱歌曲。特别是副高部分的高音准确及松弛度要演唱出来。 由慢到快,慢慢的加入节奏伴奏,为歌曲伴奏。 认真聆听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情演唱 教师弹琴,为学生示范状态 1、同学们演唱的这首具有藏族风格特点的《妈妈格桑拉》真的是入情入境,那我们国家除了藏族你还能知道其他的少数民族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具有彝族风格特点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师播放范唱。 3、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它是几段体? 歌曲中反复唱到的赶圩是什么意思?谁能描绘一下彝族赶圩的场面? 4、教师带上头饰,我就是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区的一名音乐老师,我也来赶圩喽!教师自己范唱。 5、老师是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表情来演唱? 6、谁愿意按照节奏来读一下歌曲,四段歌词,我们分男生,女生,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四种方式。在衬词“啊哩哩”处,大家齐读。 7、介绍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几种节奏型,更突出了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也是歌曲的难点之一。 8、再好的歌词也需要美妙的旋律来相伴,我们一起来视唱旋律。(教师慢速弹琴,学生手指旋律演唱)出现不准确的地方,采用反复教学及手势教学的方法。 9、老师慢速弹琴,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10、艺术处理部分,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的演唱情绪是喜悦高兴的,第二乐段已经满载而归,演唱情绪是满足激动的。所以在声音上应该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教师要着重示范副歌部分的高音演唱状态,请学生模仿。 完整演唱歌曲。 11、加入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2、机动部分: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一下彝族的风土人情及生活特点,编创彝族舞蹈及演唱形式。 同学们,无论是蒙族,藏族,彝族,他们就像镶嵌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与我们汉族人民一起手拉手,肩并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 集中学生有意注意,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对歌曲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有目的性的了解,分析歌曲。 教师入情范唱,继续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直观感受歌唱状态,为唱好歌曲做准备。 进一步熟悉歌曲 解决难点部分,为流畅的演唱歌曲及伴奏做好准备 按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完整演唱歌曲,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有充满了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歌曲诠释能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教学内容,用肢体来感受声部不但可以出现在歌曲中,也可以出现在肢体伴奏中。 渗透民族大团结,进行德育教育。
板书设计: 第一乐段:喜悦、高兴
第二乐段:满足、激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