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16: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读: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回忆性散文集

教材分析
课后习题:
一 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二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三 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教材分析
积累拓展:
四 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 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五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目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学情分析
已掌握:
初步阅读《朝花夕拾》,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处于少年儿童时代,对童年回忆有共鸣。
未掌握:
还未掌握默读方法。
不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不熟悉鲁迅其人其文。
三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能通过找标题、开头、结尾及过渡句,将文章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
2.通过对比阅读等方法,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巧妙,品味“光滑”、“肥胖”等词之精准传神,体会儿时鲁迅的童真;通过合作讨论、批注赏析,把握“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学会抓住特征描写人物。
3.结合补充材料,寻找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视角,理解鲁迅对天真快乐地童年生活地深情怀念,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导 入
第四部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①动眼不动嘴
②在5分钟内完成默读
③找到代表“从……到……”的段落
④划分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1,教授默读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标题。
默读课文,把握结构
第四部分
应以怎样的感情朗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是什么促使小鲁迅有这样的情感?)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使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情感,更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
走进“百草园”,品味语言
第四部分
对比阅读: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做后园,再分别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木莲藤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做木莲豆腐,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野菜博录》中说何首乌可以救荒,以竹刀切成片,米泔浸经宿,换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当土豆吃罢了。”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走进“百草园”,品味语言
第四部分
对比阅读: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走进“百草园”,品味语言
第四部分
1.抓取关键词:乐园
2. 两位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描绘了百草园?(感官、季节、形态……)鲁迅为何能将百草园的景物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
①抓住事物特征,从多个角度描绘
②带着小时候的眼睛看,儿时的我天真、烂漫,观察细致。
“小”鲁迅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2,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能掌握鲁迅的行文风格,更能看到一个活泼好玩、充满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小鲁迅。
走进“三味书屋”,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设计意图:
回到过渡句,自然引出下一环节。
走进“三味书屋”,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小组讨论:
我认为“先生”是严厉的,可以从……看出。
例:只读书
我认为“先生”不严厉,而是_____的,可以从……看出。
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提示:可从语言、动作、行为等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2,学会通过反复阅读和小组讨论,从多角度把握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寻找文中的两个鲁迅
第四部分
为何会有不同的评价呢?
《朝花夕拾》: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比喻重拾往事,旧事重提。
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3,掌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朝花夕拾”,寻找文中的两个鲁迅
第四部分
1.你能找到执笔写作的“大鲁迅”藏在哪里吗?
再次默读文章,找到表现成年的“我”心理的句子,用“_____”划出。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1,3,巩固默读方法,通过圈画重点字词的方法,掌握作者情感。
“朝花夕拾”,寻找文中的两个鲁迅
第四部分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
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为数众多的现代散文创作中,它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王瑶
(P56)谈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的。
走进“三味书屋”,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小组讨论:
我认为“先生”是严厉的,可以从……看出。
例:只读书
我认为“先生”不严厉,而是_____的,可以从……看出。
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提示:可从语言、动作、行为等角度分析)
双重视角的交织——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走进“三味书屋”,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3,学会“以人解文”,提升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深切怀念。
课堂小结
第四部分
文体特点:回忆性散文的两个视角
语言特点:鲁迅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写作方法:抓住特点描写景与人
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再次强调重点,促进知识掌握。

板书设计
百草园 到 三味书屋(先生)
“乐园”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光滑
肥胖
严厉?
可爱
仁慈
老朽
……
“大”鲁迅
“小”鲁迅
课后作业
1.精读《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继续体会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视角。
2. 仿照这2自然段,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促进回忆性散文的拓展阅读,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练习,将“所学”转化为所用。
请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