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李凭箜篌引 锦瑟 书愤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李凭箜篌引 锦瑟 书愤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08: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李凭箜篌引 
锦瑟 书愤
燕歌行并序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河北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752),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后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
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李白、杜甫交情深厚。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作品】 《燕歌行并序》《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二、背景链接
开元十五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蓟中作》:“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奉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将军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相关知识
1.边塞诗与边塞诗派:“边塞诗”是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采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是边塞诗的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的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后世因此把这一流派称作边塞诗派。
2.“燕歌行”是乐府旧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不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2.弄懂词义
①汉家:指代唐朝。
②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
③非常:不一般。
④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
⑤ :撞击。
⑥旌旆:旗帜。
⑦逶迤:舒展的样子。
⑧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
⑨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
⑩腓:变黄,意即枯萎。
当:承受。
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的流泪,泪如玉箸。
飘飖: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
刁斗: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任务三:阅读鉴赏
【任务设计】
1.读诗歌前八句,思考诗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场面描写的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描写了金鼓声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出师”的场面。通过这一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写战事大败做铺垫。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
4.试分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久”字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5.诗歌最后用“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也表达了对士卒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将帅的不恤士卒。
任务四:情境默写
1.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2.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将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3.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了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敌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6.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失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8.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应上文,写汉将骄逸轻敌,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9.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11.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相见无期。
12.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参考译文
李凭箜篌引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有“诗鬼”之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品】 《感讽五首》《过华清宫》《雁门太守行》 等
二、背景链接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2.明晰典故
①“江娥啼竹”句: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二妃娥皇、女英得知后挥泪于竹,竹尽生斑。素女,传说中的神女。《史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②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③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④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任务三:阅读鉴赏
【任务设计】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从什么角度写箜篌的声音?分别表现出声音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昆山玉碎凤凰叫”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声音,用声音写声音,也是衬托。表现了琴声起伏多变、清脆悦耳的特点。
“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声音,表现了琴声有时悲伤、有时欢快的特点。
2.“石破天惊逗秋雨”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最为传神的字是“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展开。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3.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的形象更加丰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蛟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4.举例说明本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中“空山凝云颓不流”,通过视觉写听觉,移情于物,使浮云具有了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写出优美悦耳的音乐具有强大的魅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通过视觉写听觉,写出乐声的哀伤。
“芙蓉泣露香兰笑”中,“芙蓉泣露”用视觉感受来比喻乐声的悲切,形象直观,新颖别致;用“香兰笑”表现乐声的欢快、流畅。而“笑”字,听觉与视觉兼具,具体可感,美不胜收。

[明确] 首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任务四:情境默写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从侧面来写是一大特色,其中借自然景物状态写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借神仙人物的感受写乐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通过神奇的比喻写出乐声各种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声时而低沉、时而热烈,给人以凄凉、感动的艺术享受。
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神奇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乐声高亢的状态。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6.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后带来一片热闹的景象。
7.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宁静状态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也具有相近艺术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参考译文
锦 瑟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作品】 《无题》《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二、背景链接
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2.明晰典故
①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悠然自得,非常快乐,一会儿梦醒了,自己还是僵卧在床的庄周。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周梦蝶的故事写得轻灵缥缈,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③珠月交辉: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在月明海静之时,蚌就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之光华,才显得分外晶莹。
④鲛人泣泪:《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⑤暖玉生烟: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任务三:阅读鉴赏
【任务设计】
1.《锦瑟》一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用了“兴”的手法。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以“锦瑟”起兴,既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逝去。锦瑟本来就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而诗人却硬是埋怨它,其中必有缘故。“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取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千重往事;音繁而绪乱,情肠之九曲,怅惘而难言。言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迷”“托”有什么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迷”有迷失之意,是诗人找不到出路的迷茫;“托”字写出望帝托希望于杜鹃,也写出佳人托春心于锦瑟,其实“托”的是“怨”情。
3.《锦瑟》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典 故 作 用
庄生晓梦 迷蝴蝶 诗人借此是写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如此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典 故 作 用
望帝春心 托杜鹃 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悲戚。难言的怨愤,如闻杜鹃的哀啼,送春归去。诗人似乎表明了对“华年”的一往情深,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唱出自己的悲哀
典 故 作 用
沧海月明 珠有泪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形成了一种朦胧的妙境,表达出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意境的爱赏,又有对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蓝田日暖 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在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犹在,近观却无。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象,抒发了一种对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4.如何理解《锦瑟》尾联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尾联两句,情味婉曲,深挚哀痛。是说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痛苦执着的追求终成泡影幻灭。面对现实,只剩回忆,终不禁惘然若失。痛定思痛,不堪回首,这是李商隐一生的总结,是他离开人世之前的绝命之词。
5.《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②首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后文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颔联和颈联,诗人借用典故,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追忆的内容。尾联以感叹作结,表明追忆凄迷难辨。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任务四:情境默写
1.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追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营造了朦胧的意境。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追怀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
4.李商隐《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的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5.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参考译文
书 愤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族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府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他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作品】 《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等
二、背景探寻
南宋时,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弄懂词义
①早岁:早年,年轻时。
②那:即“哪”。
③衰鬓:斑白的头发。
④堪:能够。
⑤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3.明晰典故
①塞上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为南朝宋名将,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用此典故,隐含了诗人对朝廷的批判。
②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决心。
任务三:阅读鉴赏
【任务设计】
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愤”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下、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藏着豪壮的情感。
4.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以及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慨叹和讽刺。
任务四:情境默写
1.陆游《书愤》中运用白描手法回顾两次抗金之胜,表明收复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运用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年华已老但收复之志不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爱国热情、暗讽南宋无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译文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