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08: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
课程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认为理想社会是什么样?
古代文人眼中的理想社会: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陶渊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4.孙中山眼中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
《礼记》(讲解)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课件)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三、《大学》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出自于《礼记》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三、了解曾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了解曾子思想
·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四、理解标题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朗读课文
课文详解
1.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翻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翻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思考: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2.第二自然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养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思考: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这“八目”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其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修、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
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小结
1.“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明确: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八目”的指导思想。
“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
“八目”是为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段。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以一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2.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八、练习
1.【答案】B
【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
2.【答案】D
【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
【答案】D【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
【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