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二、背景链接
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以“反对本位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教条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中心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不研究我国的历史和现状,不承认只有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他们只知背诵马列著作中的一些词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以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的革命带来不能容忍的极大危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行了有力而深刻的批判,谆谆告诫我们要营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篇重要的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相关知识
1.政论文
政论文,就是政治性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包括从政治的角度评述或论证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重要问题的各种议论文,也包括以说理为主的政治性评论文章。具体地说,它包括政治家的经典著作,政治性的文章、报告、讲话,政府和政治集团的宣言、声明,报纸杂志上的政治性社论,评论员文章、专论、评论,等等。它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语言讲求确切、严谨、鲜明,富有鼓动性;句式结构变化多样,重整体布局,重修辞手法。在运用语言材料上要求准确性、严密性同生动性、形象性密切结合。
2.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达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3.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又简称钦差,是明清时的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重要。担任该官职的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担任此职本身也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毕复命后,该官职便取消。在清代钦差又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例如,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就是以钦差身份前往。总体而言,明、清两代,钦差大臣的流行与此两代均不设宰相、皇帝权力空前强大有关。
现在常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基层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4.对联及其特点
对联又称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肤浅(fū) (2)逻辑(jí)
(3)竹笋(sǔn) (4)谆谆(zhūn)
(5)诊治(zhěn) (6)滥调(làn)
(7)有的放矢(shǐ) (8)臆造(yì)
2.多音字
(1)塞 (2)差
(3)剥 (4)发
二、写对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肤浅·浮浅
二者均表示浅,不深。“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情境选词]
①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②往往很多人会将主题定得很宽很大,而结果则是内容浮浅而乏味。
(2)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二者均用来形容人物说话,都表示会说、能说、乐说。“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情境选词] ①他对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却在那里夸夸其谈。
②小明在演讲时,不拿稿子也能侃侃而谈。
2.明确词义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有的放矢:
(4)哗众取宠:
(5)徒有虚名:
(6)若明若暗:
(7)粗枝大叶:
(8)华而不实:
[答案] (1)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2)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3)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4)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5)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6)形容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7)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8)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情境呈现]
1.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生命换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绝不能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3.王老师讲课,总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4.这部电视剧不错,看了后没有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感觉。
5.我到这里时间不久,跟群众接触不多,对情况还若明若暗的。
6.为学要鞭辟入里,一味追求速成,必定华而不实。
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给文章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答:
[明确]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缺点(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2.概括全文的论证结构。
答:
[明确] 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即先提出主张,再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建议。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重点突破
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本文语言准确,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
【任务设计】
1.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答:
[明确]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文章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句话能否直接表述为“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
答:
[明确] 不能。原句采用递进方式,肯定了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与前段相照应;而改后的句子则抹杀了成绩,突出并夸大了缺点,容易引起误解。
3.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①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
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
这些词语有的凝练含蓄,有的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彩,也不乏幽默风趣。
分析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主张”—“理由”—“提议”。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文中的一、二、三部分)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第四部分)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任务设计】
4.在第二部分作者谈到党内“极坏的典型”,从论证上看,这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典型材料的?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用的是例证法。作者在列举了主观主义态度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典型材料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坏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从而有力地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突出了中心论点。
5.第三部分中“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各指什么?请加以解释。
答:
[明确] “主观主义的态度”指不研究现状,片面地研究历史,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指善于调查研究,联系地看待历史,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
6.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答:
[明确] ①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②分析研究近百年的历史。③教育干部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加议论力量。
【任务设计】
7.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答:
[明确] ①本文运用了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等手法,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
②本文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留声机”“山间竹笋”“墙上芦苇”“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这些比喻,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语言风格。
8.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完成表格。
内 容 示 例 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明确]
内 容 示 例 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按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日益结合 以叙代议
第二部分 我们的许多同志…… 例证法
第三部分 两种相互对立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用芦苇、竹笋比喻 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第四部分 例如…… 例证法
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经典文献,它对于我们年青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
[明确] 观点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现状。只有实事求是地研究现状,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我们年青一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系统地周密地调查研究现状,这对从事的工作影响巨大。
观点二:要认真全面地学习研究历史。目前,许多年轻人喜欢外国文化,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奋斗的自信心,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忘记学习我们厚重的历史,而且要养成认真学习、研究历史的良好习惯。
观点三:要有的放矢地去学习运用理论。现在,也有一些学生崇尚空谈,理论与实际脱节,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或者写论文时以大量引用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参考书目比文章还长,却不愿去了解实际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一点危害相当大。青年一代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务必要切实养成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学风,有的放矢,确保理论学习取得实效。
对比鲜明,观点生辉
【课内挖掘】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全文有两组大的对比。第一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正面论述改造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反面论述改造学习的必要性。第二组是第三部分中对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列主义态度的分析对比,文章分别从两种学习态度的表现、特点、实质等方面进行比照,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通过对比论证,人们更能认清主观主义学习态度的危害性和改造学习的重要性。
【技巧指导】
运用对比论证“四原则”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注意四条原则: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是为了要阐述什么道理,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学以致用】
请以“热爱劳动”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不少于250字。
答:
[参考示例] 一心为民、人人敬仰的焦裕禄,心系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走街串户,到群众中去,为百姓操碎心,为兰考谋发展。这才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劳动模范。一心为国、人人仰慕的赵忠贤,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他执着坚定,热爱劳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这才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劳动模范。
然而,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不热爱劳动,甚至对劳动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自己学习忙,劳动太占时间,科技发展速度快,以后可以把劳动的事交给人工智能。更有甚者,一些游手好闲、坐享其成之人竟然骗吃骗喝、不劳而获。这些人,面对辛勤的劳动者,不知心中有何感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