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人应当坚持正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16: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老师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他28岁至40岁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返回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院,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所学院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要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院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院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作品】《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
二、人物链接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早年随父亲雕刻,后专事伦理哲学探索。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对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巨大。他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一生自奉俭约,广招弟子,不收学费。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前399年以“不敬神明”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三、背景链接
在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以“不敬神明”和“腐蚀青年”的罪名进行了审判。古希腊城邦是建立在宗教仪式和神话之上的,且信奉多种神灵。在古希腊,“不敬神明”是一项比较大的罪名——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光为太阳光反射,并据此正确解释日食的思想家阿那克萨戈拉,因为他的学说冒犯了神灵而被起诉,不得不逃离雅典。状告苏格拉底的人认为,苏格拉底从不敬神,还向年轻人宣扬他的离经叛道的主张。苏格拉底认为他是尊敬神灵的,因为有些神是外邦的神而不是本邦的神,所以对他的控告是污蔑。而“腐蚀青年”是因为苏格拉底在外面与各种人进行辩论的时候,一些青年常在那里听,有时为了听苏格拉底的演说都不去上课了,而家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苏格拉底理论,由于苏格拉底能言善辩,把家长说得哑口无言,家长只好回家教育孩子,但孩子也和家长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进行辩论,家长就很生气,所以就状告苏格拉底。
审判时先由被告为自己进行辩护,随后陪审团进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在第一轮审判中,苏格拉底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使得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审判团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原告建议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法庭允许苏格拉底自择刑罚,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在第二轮审判中,苏格拉底公然指责由抽签方式选择陪审团的无知,引起了审判大会上全体人员的一片哗然。他的这种态度,使审判团发怒,纷纷改投有罪票。显然,即使苏格拉底再狂妄自大,也罪不至死,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判决,也不是一个法治的判决,而是一个带有浓重个人情绪色彩的判决!
在监狱关押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苏格拉底制订了详细的逃走方案。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作为雅典公民的他应该履行的义务,所以他十分坦然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来自他最爱的雅典人民对他的宣判。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被柏拉图记录下来。课文仅节选了苏格拉底长篇论述的序幕和铺垫部分。
四、相关知识
对 话 体
对话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通常设置尖锐的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服膺(yīng)     (2)遭殃(yānɡ)
(3)慎重(shèn)
2.多音字
(1) (2)
二、写对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前提是做得好。
无可厚非: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可以谅解。前提是做得不是很好,但不能过分责备。
[情境选词] ①他们对这次活动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周全,是无可非议的。
②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焚琴煮鹤,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2)恫吓·吓唬
“恫吓”,指威吓,恐吓。语义较重,一般用在正规场合。如,不怕武力恫吓。“吓唬”,指恐吓,使人害怕。语义较轻,一般用在口语中。如,你不要吓唬孩子。
[情境选词] ①高压手段恫吓不了有反抗侵略传统的中国人民。
②弟弟胆子小,你不要去吓唬他。
2.明确词义
(1)正道:                                    
                                    
(2)拳拳服膺:                                    
                                    
(3)枚举:                                    
                                    
(4)诚惶诚恐:                                    
                                    
(5)毕恭毕敬:                                    
                                    
[答案] (1)指所有事物的正确运行规律;正确的道路,与“歪门邪道”相反。(2)诚恳地信奉。(3)列举。(4)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5)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情境呈现]
1.国内刑法学家,多拳拳服膺以下理念:刑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谦抑性对刑法至关重要。
2.老李诚惶诚恐地迎上去,颔首低眉地打着招呼。
3.日本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对上司毕恭毕敬。
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答:                                    
                                    
                                    
[明确] 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来到监狱,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的事情。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不断提问,层层递进,将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体现了苏格拉底愿意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突破
分析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都是人应当遵从的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任务设计】
1.苏格拉底的第一段长篇大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
答:                                    
                                    
                                    
[明确]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主要叙述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就不再为他所信奉了。第二个层次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到“这话说得不对吗”,主要叙述是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2.格黎东的“说得很对”主要是针对苏格拉底的哪个观点来说的?
答:                                    
                                    
                                    
[明确] 苏格拉底从一般常识出发,提出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显然,这种看法是对的,当苏格拉底询问格黎东是否认同时,他自然就顺口答道“说得很对”。
3.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
答:                                    
                                    
                                    
[明确] 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4.对于“我”试图未得雅典人同意释放便离开此地是不是正当这件事,“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答:                                    
                                    
                                    
[明确] 花钱、名誉和养家等,都是众人的考虑。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5.课文中,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选用“正义”一词。
答:                                    
                                    
                                    
[明确] 课文中,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所以,课文题目选取“正义”一词,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赏析文章的技巧
【任务导引】
文中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对自己越狱逃跑的建议,不断提问,慢慢推进,引导格黎东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提问的艺术特色。苏格拉底善于在问话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通过理性地发问,不断引导格黎东去思索,从而使他自己得出结论。
【任务设计】
6.当被格黎东问到“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请格黎东“尽可能诚恳地回答”问题,连用“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在“请告诉我”后,苏格拉底连用“是不是”的问句来质问格黎东,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观点,强调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7.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
答:                                    
                                    
                                    
[明确] 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越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觉得呢?为什么?
答:                                    
                                    
                                    
[明确] 观点一: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没有什么比为了理想付出一切更加值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之外,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理、正义、理想。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和正义被毁造成的损失比身体被毁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对于毕生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苏格拉底而言,越狱逃跑意味着以不正当报不正当,这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损害。
观点二: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强加给他的。越狱之后,他能更好地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地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内挖掘】
苏格拉底在劝说格黎东的过程中,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了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劝说过程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
【技巧指导】
劝说需要一种正视问题的理性,不是视而不见,不是一触即发,而是思虑后合理地劝解;劝说需要一种正确的方式,不是制止和强行改变,而是疏导和引领;劝说也需要一份胸怀万物的气度,为苍生而忧,为万物而感。所以,劝说也是一门艺术。
不要将劝说的艺术理解为一种阿谀奉承的谄媚,它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说出的堂而皇之的论调,不是只注重辞藻华丽的空洞言论,而是立足于实际情况,升华于个人的理性思考,吐之则给人以警醒和指导的言论,这需要一个人深厚的涵养和长远的目光。
不因一己之私,不为一时之快;抑或微言大义、情深意切,抑或机智灵活、要言不烦,抑或侃侃而谈、实现双赢。掌握了劝说的艺术,你收获的不仅是这满园的芳香,更将是一场人生的大丰收。
【学以致用】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近日,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女乘客高声读英语,周边乘客劝她小声点,女子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驳:你们不懂,英语就是要大声说,你自己不进步还不想别人进步!在公共场所遇到类似行为,你会去制止吗?针对该乘客,你会怎样进行劝说?要求:看法明确,语言准确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100~150之间。
答:                                    
                                    
                                    
[参考示例] 我会去制止。我会委婉地劝说:姐姐,你好!您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执着令我非常感动,也值得我学习。但是,公交车是公共场所,我认为大声朗读不太合适,会打扰到很多人,而且可能也会妨碍司机师傅驾车,分散他的精力,进而危害大家的安全。所以,我建议您可以在家里或者人少的地方大声朗读英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