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学课件:2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学课件:22页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9 1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艰难的国运
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临清市实验中学 刘育红
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学者、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李大钊 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留学日本时(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绝》 我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分别了,从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局的艰辛,并不容许我们发愁啊,快把离愁别恨统统抛到滚滚东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且让我们尽情开怀畅饮,庆功祝捷,到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小饮饯别时共同约定的诺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风雨楼来纪念这伟大的胜利。 诗歌大意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背 景 资 料学习目标1. “雄健的国民精神”指什么?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给下列字注音:逼狭 崎 岖
阻抑 回环曲 折
亦 复如是 险峻
旅 行 xiá qí qū
yì qū
yì jùn


解释词语:崎岖:
阻抑:
亦复如此:
逼狭:
山路高低不平,形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阻挡。
也像这样。亦,也。
形容十分狭窄。
朗读体味请同学读一段你喜欢的课文并说明原因。 默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大意。艰难的国运 雄健的国民 雄健的精神林则徐
李大钊
叶 挺
刘胡兰
董存瑞
黄继光
鸦片战争
五四时期
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人民群众
无名英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
英勇无畏
一往直前
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长江大河 —
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喻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
情壮志。
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情感的
生动性、语言的形象性,
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丰富了起来老师小结: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这雄健精神就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作业:
1、? 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
2、?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