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的推论.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会用直尺和三角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
教材分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教材在前一节已安排学生学习了相交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平行的知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是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基础知识,也是八年级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的知识基础,学习好本节知识很重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几何空间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借助模型教具来辅助学生想象平行的定义及平行公理.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几何知识的热情高,兴趣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手,大胆归纳.
课 型:定理新知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平行线演示模型、三角板、直尺、PPT课件.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模型演示,导入新课
出示平行线演示模型,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几何空间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借助模型教具来帮助学生想象平行的定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平行的定义,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3.平行公理
(1)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这一形象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埋下伏笔.】
(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与点B、C.
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平行公理的合理性.】
(3)在转动木条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a与b平行?
【设计意图:再次感知平行公理的合理性.】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明确平行公理.】
(5)比较平行公理与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准确把握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1)观察: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b与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c,它们平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有助于对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理解.】
(2)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符号语言:如果b∥a,c∥a,那么b∥c.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平行公理的推论.】
(3)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都与直线l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升
课本第12页“练习”.
【设计意图:根据几何语言作图,进一步理解本课知识点,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符号感. 】
四、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 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公理;
3. 平行公理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