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同步练习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同步练习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6 10:05:50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同步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三上·汕头期中)商代早期的卜辞中,“帝”是掌管风雨、年成及十的祸福的灭神,到商朝末期,祖先神逐渐成为晚商社会的最高神,并由此出现了帝祖崇拜合一的趋势,进而促进了现实中王权的发展。这种人神关系的发展反映出(  )
A.宗法制确立 B.政治的理性化
C.小农经济发展 D.专制王权加强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是掌管风雨、年成及王的祸福的天神及“祖先神逐渐成为晚商社会的最高神,并由此出现了帝祖崇拜合一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的占卜中由早期的祈求天神保佑到更重视祖先宗族的崇拜,体现了从神到人的认识的转变,也体现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是逐渐理性化的趋势,B正确;
A错误,西周时期确立宗法制;
C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D错误,专制王权出现于秦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朝对祖先和宗族崇拜的意识增强,对神的崇拜减弱体现了政治的理性化趋势。
2.(2016高三上·德州期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要求,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2020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 (  )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B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A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排除;
B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正确;
CD主要是冶铁和炼钢技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
4.(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
A.政权和神权结合越来越紧密 B.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趋于严密 D.已经出现人民主权的思想倾向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殷人事鬼、崇尚巫术体现的是以神为本思想,周代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的重点是民本,因此体现的历史发展轨迹是从重神的神本到重人的民本思想。B正确;
A项中结合的程度应该有所松弛,C项与题干无关,D项表述过于超前,无法在商周时期体现。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反映了统治阶级由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 。
5.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A.地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C.郡县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确立 D.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材料的意思是:有军功者可以受到分封,破了世袭制。上大夫可以分封一个县,下大夫分封一个郡,士分封田十万,这样使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各国纷纷进行变革,而这些措施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逐渐建立起官僚政治体系。
6.(2020高二下·绥德月考)《国语 鲁语上》记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这表明西周分封制下(  )
A.天子与渚侯关系融洽
B.诸侯国与王室有明显的隶属关系
C.中央集权制度已建立
D.诸侯国有义务定期向周天子述职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之下诸侯与周王室之间有隶属关系,诸侯要尽一定的义务,也享有一定的权利,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二者关系是否融洽,排除A项;
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述职的义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7.(2016高一上·赣州月考)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及其概况。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西周史实,而且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
8.(2017·吉林模拟)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
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中“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当时缴纳的贡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西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诸侯对周天子缴纳贡赋,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9.(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
A.同姓亲族 B.异姓功臣 C.殷商降族 D.先代贵族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通过题干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是同姓亲族,当然还有分封给功臣和先代贵族的,但那些是少数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关键信息。
10.(2019高一下·天长月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中提到的皇帝和皇后举行“籍田”、“亲蚕”等仪式,反映出对于农业的重视,而之所以如此重视农业是因为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更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所以A正确;
B、D选项错误,延续这种仪式不在于强调周代制度被继承或制度变迁缓慢,而是因为农业特别重要,所以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统治者沿用这种仪式;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商业,而且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正确分析。
11.(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同步练习)2012年1月18日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1月17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河南省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居全国前列,该省的二里头遗址前四期分别代表了二里头文化的前四期。对其性质的看法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12.(2020高一上·咸阳月考)“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受分封的诸侯属于天子的属国,为天子提供军赋等,故B正确;
A属于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让制度;
C是维系分封制基础;
D属于与分封制相配套的礼仪制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分封制下诸侯享受世袭统治权、征派赋税等权利,履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
13.(2017高一上·福泉月考)2009年4月4日是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回大陆祭祖和扫墓的台湾同胞明显增多,这种祭祖习俗和情结源于古代的(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祭祖和扫墓是宗法制的影响。
A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全面推广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
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到地方做诸侯,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
D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祭祖和扫墓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亲情和血缘,结合宗法制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小。
14.(2018高一上·承德月考)《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C依据材料“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正确;
A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体现了周王和诸侯王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周王是天下共主,故A项错误;
B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分封制度刚刚建立的状况,故B项错误;
D官僚体制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周王室通过盟约的约束,达到互不伤害的目的,难度一般。
15.(2017·中原模拟)战国时期,秦国就表现出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如他国都是卿大夫当官,而秦国则有庶长(俗称“庶人”之头)。这种“不同”反映出秦国(  )
A.宗族势力的弱小 B.官僚体制的探索
C.庶民政治的建设 D.等级秩序的破除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材料中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国家都是以卿大夫为官,反映了分封制下贵族政治的影响;而秦国则有庶长之职,体现了适应统治的需要而由出身庶人为官的官僚政治的特点,可见这种“不同”反映出秦国对官僚体制的探索,故选B。A所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尚存,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仍占主导地位,故C、D错误。
16.(2020·广东模拟)“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母弟”到西周时期“弟”这一称呼的改变反映了母系血缘关系的淡化和父系血缘的强化,属于宗法制完善的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礼乐教化;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母系权威的削弱和父系权威的增强;
D错误,材料无关分封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强化,削弱了母系的权威,强化了父系血缘观念。
17.(2021·曲靖模拟)古代“射礼”起源于“借用狩猎来进行的军事训练”。商周时代,射礼发展成为一套选拔制度,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周礼提倡以射观德、以射育人,“射礼”成为一种具 有高度审美的礼仪文化。这一演变反映出(  )
A.传统礼乐文化瓦解 B.祭祀礼仪走向制度化
C.宗法等级教育强化 D.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A项西周时期,礼乐传统文化并没有瓦解,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礼仪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
C项从材料中“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可以看出等级教育的强化,C符合题意;
D项材料现象并不能反映出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8.(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皇位世袭”
C.嫡长子继承制 D.“封土建国”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意并联系宗法制相关知识分即可。本题《春秋·公羊传》的记载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9.(2020高三上·陕西月考)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生产方式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故A正确;
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C与材料无关;
D材料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 信息是“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20.(2020高三下·濮阳开学考)“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
C.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和炎黄时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A正确;
元谋人时代没有产生种植技术,B排除;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会种植技术,但其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不符合源头的开始,C排除;
尧舜禹和炎黄时期大大晚于新石器时代,不符合源头的开始,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实的识记,解答本题根据所学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进行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2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能力提升同步卷))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可从社会阶级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地方势力发展角度等进行分析;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为郡县制,评价它的意义可以从加强统治角度、社会发展角度、国家大一统角度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材料“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等可从分封制等级角度、诸侯权责角度等进行概括、总结; 变化:根据材料“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封建...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可从王国地位角度、诸侯特权角度进行分析。
(3)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角度、中央集权加强角度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 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 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 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等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高中历史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双基训练金卷(一))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答案】(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难度不大,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
(2)第1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相关内容,进而展开回答,难度不大。第2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代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3)第1小问,难度不大,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而对于第2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有一定难度,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故答案为:(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政治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纹饰拓本
(1)材料反映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哪些纹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出土陶器的特征。
【答案】(1)有篮文、方格文、绳纹、弦纹、花边纹等纹饰。
(2)总体特征是:形制多变、种类繁多。①质料:灰陶、泥质陶、夹砂灰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②形制:二里头文化各期的陶器也存在变化,如:一期以平沿平底为主;三、四期以卷沿圆底为主等。③纹饰:除素面和磨光外,还有刻划、拍打和压印的各种纹饰。
【知识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解析】【分析】(1)直接从材料反映的内容分析概括。(2)从形制、种类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材料的主旨。
24.(2017·浙江会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第一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第一问对古代典籍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周颂·我将》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问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而行,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材料二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因而可以得出其另一个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2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3单元第8课民族文化的摇篮同步练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神农时,民方食谷。
——《礼记》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讲述的是哪一经济部门的情况?
(2)材料二中的 “谷”在我国远古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是什么?黄河流域的代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彩陶”应当是什么原始居民的制品?
(4)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什么房屋类型?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
【答案】(1)经济部门:农业。
(2)长江流域:水稻;黄河流域:粟。
(3)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房屋类型:图一:干栏式房屋。 图二:半地穴式房屋。原因:气候、自然条件不同(或写出南北方气候特点)。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远古时期农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可知为有关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神话传说。根据这段神话传说可看出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题文要求写出这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据此可答材料一中讲述的是农业这一经济部门的情况。(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原始农耕时代居民所种植的粮食作物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六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最早种粟的国家。(3)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远古农耕时代的特征。在约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生活着半坡原始居民,他们以种植粟为主,使用磨制的石器,并饲养猪狗等牲畜,而且普遍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居民的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建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还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图一是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是气候、自然条件不同。
【点评】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
26.(2021·广东模拟)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清华简·系年》
乙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 ——《吕氏春秋》
丙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注:《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
(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答案】(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事实:据材料“褒姒嬖(宠爱)于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得出周幽王宠溺褒姒;据材料“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中,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得出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据材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中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得出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据材料“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中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白,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得出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第二小问结论:《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据材料“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中,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得出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晚期,据材料“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得出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据材料“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可知,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据材料“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可知《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结合所学可从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等角度入手。
故答案为:
(1) 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 《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和西方分封制相关知识。(1)本小问,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结合史料的分类和史学研究方法分析;(2)本小问,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结合所学从文献史料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作用分析。
1 / 1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同步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三上·汕头期中)商代早期的卜辞中,“帝”是掌管风雨、年成及十的祸福的灭神,到商朝末期,祖先神逐渐成为晚商社会的最高神,并由此出现了帝祖崇拜合一的趋势,进而促进了现实中王权的发展。这种人神关系的发展反映出(  )
A.宗法制确立 B.政治的理性化
C.小农经济发展 D.专制王权加强
2.(2016高三上·德州期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3.(2020高一下·哈尔滨期中)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 (  )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2019高三上·黑龙江期中)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
A.政权和神权结合越来越紧密 B.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趋于严密 D.已经出现人民主权的思想倾向
5.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A.地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C.郡县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确立 D.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6.(2020高二下·绥德月考)《国语 鲁语上》记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这表明西周分封制下(  )
A.天子与渚侯关系融洽
B.诸侯国与王室有明显的隶属关系
C.中央集权制度已建立
D.诸侯国有义务定期向周天子述职
7.(2016高一上·赣州月考)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8.(2017·吉林模拟)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
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
9.(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
A.同姓亲族 B.异姓功臣 C.殷商降族 D.先代贵族
10.(2019高一下·天长月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11.(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同步练习)2012年1月18日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1月17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河南省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居全国前列,该省的二里头遗址前四期分别代表了二里头文化的前四期。对其性质的看法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12.(2020高一上·咸阳月考)“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13.(2017高一上·福泉月考)2009年4月4日是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回大陆祭祖和扫墓的台湾同胞明显增多,这种祭祖习俗和情结源于古代的(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4.(2018高一上·承德月考)《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15.(2017·中原模拟)战国时期,秦国就表现出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如他国都是卿大夫当官,而秦国则有庶长(俗称“庶人”之头)。这种“不同”反映出秦国(  )
A.宗族势力的弱小 B.官僚体制的探索
C.庶民政治的建设 D.等级秩序的破除
16.(2020·广东模拟)“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17.(2021·曲靖模拟)古代“射礼”起源于“借用狩猎来进行的军事训练”。商周时代,射礼发展成为一套选拔制度,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周礼提倡以射观德、以射育人,“射礼”成为一种具 有高度审美的礼仪文化。这一演变反映出(  )
A.传统礼乐文化瓦解 B.祭祀礼仪走向制度化
C.宗法等级教育强化 D.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
18.(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皇位世袭”
C.嫡长子继承制 D.“封土建国”
19.(2020高三上·陕西月考)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生产方式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20.(2020高三下·濮阳开学考)“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
C.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和炎黄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2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能力提升同步卷))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22.(高中历史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双基训练金卷(一))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23.(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纹饰拓本
(1)材料反映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哪些纹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出土陶器的特征。
24.(2017·浙江会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5.(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3单元第8课民族文化的摇篮同步练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神农时,民方食谷。
——《礼记》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讲述的是哪一经济部门的情况?
(2)材料二中的 “谷”在我国远古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是什么?黄河流域的代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彩陶”应当是什么原始居民的制品?
(4)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什么房屋类型?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
26.(2021·广东模拟)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清华简·系年》
乙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 ——《吕氏春秋》
丙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注:《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
(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是掌管风雨、年成及王的祸福的天神及“祖先神逐渐成为晚商社会的最高神,并由此出现了帝祖崇拜合一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的占卜中由早期的祈求天神保佑到更重视祖先宗族的崇拜,体现了从神到人的认识的转变,也体现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是逐渐理性化的趋势,B正确;
A错误,西周时期确立宗法制;
C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D错误,专制王权出现于秦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朝对祖先和宗族崇拜的意识增强,对神的崇拜减弱体现了政治的理性化趋势。
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要求,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答案】B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A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排除;
B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正确;
CD主要是冶铁和炼钢技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把握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殷人事鬼、崇尚巫术体现的是以神为本思想,周代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的重点是民本,因此体现的历史发展轨迹是从重神的神本到重人的民本思想。B正确;
A项中结合的程度应该有所松弛,C项与题干无关,D项表述过于超前,无法在商周时期体现。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反映了统治阶级由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 。
5.【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材料的意思是:有军功者可以受到分封,破了世袭制。上大夫可以分封一个县,下大夫分封一个郡,士分封田十万,这样使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各国纷纷进行变革,而这些措施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逐渐建立起官僚政治体系。
6.【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之下诸侯与周王室之间有隶属关系,诸侯要尽一定的义务,也享有一定的权利,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二者关系是否融洽,排除A项;
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述职的义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候作师,卿帅之,以承天予”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及其概况。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西周史实,而且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中“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当时缴纳的贡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西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诸侯对周天子缴纳贡赋,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9.【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通过题干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是同姓亲族,当然还有分封给功臣和先代贵族的,但那些是少数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关键信息。
10.【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中提到的皇帝和皇后举行“籍田”、“亲蚕”等仪式,反映出对于农业的重视,而之所以如此重视农业是因为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更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所以A正确;
B、D选项错误,延续这种仪式不在于强调周代制度被继承或制度变迁缓慢,而是因为农业特别重要,所以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统治者沿用这种仪式;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商业,而且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正确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1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受分封的诸侯属于天子的属国,为天子提供军赋等,故B正确;
A属于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让制度;
C是维系分封制基础;
D属于与分封制相配套的礼仪制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分封制下诸侯享受世袭统治权、征派赋税等权利,履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
13.【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祭祖和扫墓是宗法制的影响。
A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全面推广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
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到地方做诸侯,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
D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祭祖和扫墓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亲情和血缘,结合宗法制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难度较小。
14.【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C依据材料“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正确;
A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体现了周王和诸侯王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周王是天下共主,故A项错误;
B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分封制度刚刚建立的状况,故B项错误;
D官僚体制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周王室通过盟约的约束,达到互不伤害的目的,难度一般。
15.【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材料中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国家都是以卿大夫为官,反映了分封制下贵族政治的影响;而秦国则有庶长之职,体现了适应统治的需要而由出身庶人为官的官僚政治的特点,可见这种“不同”反映出秦国对官僚体制的探索,故选B。A所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尚存,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仍占主导地位,故C、D错误。
16.【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母弟”到西周时期“弟”这一称呼的改变反映了母系血缘关系的淡化和父系血缘的强化,属于宗法制完善的影响,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礼乐教化;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母系权威的削弱和父系权威的增强;
D错误,材料无关分封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强化,削弱了母系的权威,强化了父系血缘观念。
17.【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A项西周时期,礼乐传统文化并没有瓦解,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礼仪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
C项从材料中“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可以看出等级教育的强化,C符合题意;
D项材料现象并不能反映出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意并联系宗法制相关知识分即可。本题《春秋·公羊传》的记载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9.【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故A正确;
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C与材料无关;
D材料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 信息是“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20.【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A正确;
元谋人时代没有产生种植技术,B排除;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会种植技术,但其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不符合源头的开始,C排除;
尧舜禹和炎黄时期大大晚于新石器时代,不符合源头的开始,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实的识记,解答本题根据所学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进行分析即可。
21.【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可从社会阶级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地方势力发展角度等进行分析;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为郡县制,评价它的意义可以从加强统治角度、社会发展角度、国家大一统角度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材料“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等可从分封制等级角度、诸侯权责角度等进行概括、总结; 变化:根据材料“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封建...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可从王国地位角度、诸侯特权角度进行分析。
(3)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角度、中央集权加强角度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 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 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 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等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答案】(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难度不大,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
(2)第1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相关内容,进而展开回答,难度不大。第2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代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3)第1小问,难度不大,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而对于第2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有一定难度,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故答案为:(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政治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答案】(1)有篮文、方格文、绳纹、弦纹、花边纹等纹饰。
(2)总体特征是:形制多变、种类繁多。①质料:灰陶、泥质陶、夹砂灰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②形制:二里头文化各期的陶器也存在变化,如:一期以平沿平底为主;三、四期以卷沿圆底为主等。③纹饰:除素面和磨光外,还有刻划、拍打和压印的各种纹饰。
【知识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解析】【分析】(1)直接从材料反映的内容分析概括。(2)从形制、种类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材料的主旨。
24.【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第一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第一问对古代典籍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周颂·我将》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问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而行,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材料二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因而可以得出其另一个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25.【答案】(1)经济部门:农业。
(2)长江流域:水稻;黄河流域:粟。
(3)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房屋类型:图一:干栏式房屋。 图二:半地穴式房屋。原因:气候、自然条件不同(或写出南北方气候特点)。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1)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远古时期农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可知为有关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神话传说。根据这段神话传说可看出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题文要求写出这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据此可答材料一中讲述的是农业这一经济部门的情况。(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原始农耕时代居民所种植的粮食作物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六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最早种粟的国家。(3)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远古农耕时代的特征。在约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生活着半坡原始居民,他们以种植粟为主,使用磨制的石器,并饲养猪狗等牲畜,而且普遍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居民的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建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还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图一是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是气候、自然条件不同。
【点评】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
26.【答案】(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事实:据材料“褒姒嬖(宠爱)于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得出周幽王宠溺褒姒;据材料“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中,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得出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据材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中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得出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据材料“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中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白,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得出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第二小问结论:《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据材料“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中,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得出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晚期,据材料“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得出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据材料“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可知,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据材料“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可知《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结合所学可从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等角度入手。
故答案为:
(1) 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 《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和西方分封制相关知识。(1)本小问,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结合史料的分类和史学研究方法分析;(2)本小问,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结合所学从文献史料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作用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