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疑问式批注教学案例
我们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但学生真正通过课本想了解什么?学习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做了一次探索。本次探索以“疑问式批注”为主导,把质疑权交给学生,解答疑惑的权利也交还给学生。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作业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遍尽可能在10分钟内完成,随手用笔圈出事件六要素,尤其是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用简短的话归纳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每个同学提出5-8个有价值的疑问,做课本旁批。教师需预设一部分疑问。
3、课后查找资料《夺取南极的斗争》,观看有关南极的纪录片片段,了解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一、情境式导入
观看南极的记录短片,初步感知南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人类对南极的不断探索史,引出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其人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由学生自行展示,教师补充说明)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冰雪中。茨威格发挥想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的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二)疑问式批注阅读:请同学们按课文顺序,依次说出你的疑惑之处,学生自由解答,各抒己见。
疑问1:“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作者多次使用“不敢”、“可怕”、“战栗”等表达悲观害怕情绪的词,请问这支探险队在害怕什么?
生答:从写作背景中,我们可以得知,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探险队和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探险队,在进行竞争,他们要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这支探险队感到恐惧是因为他们几个月的努力被现实击溃,他们被打败了。因此他们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内心愧对英国国民。
师归纳:这群探险者的恐惧源于被捷足先登。
疑问2:请问你怎么解读“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认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吗?
生答:很显然,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第一个到达的阿蒙森固然伟大,他拥有了科考站命名的权利,名垂千古。但第二个到达的斯科特一行人并非什么也不是。他在品格上甚至要更加高尚。他还需要将挪威人的那封信带给国王,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这是何等的冷酷无情!因此斯科特人在品质上绝非”什么也不是”。
疑问3:为什么斯科特一行人要给挪威人带信去证明挪威人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他可以为了功名利禄不遵守承诺的?
生答:他如果自私的话,完全可以拔掉挪威人的旗子,插上英国国旗,向世人宣告他是第一个。但是他没有,从后文得知,他是带回了挪威人的信。他们是一个诚信的、无私的团队。
教师板书:诚信的、无私的团队.
疑问4:“斯科特怀着不安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请问斯科特在害怕什么?
生答:“根据上下文对环境的描写,我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回去的路非常凶险,大雪封路,掩盖了贮藏点,无法保证顺利返程;二是他们没有代表英国取得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这让这群有着英雄使命感的人羞愧难当,无法直视国人与家人的审视与期待。
疑问5: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的雪橇上……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本。”我认为威尔逊博士太愚蠢,“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为什么不丢弃那些岩石呢?
生答:这正是这群人伟大的原因,他们身上有一种即便身处困境,也要将科研事业放在第一位,随时为科研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教师板书:为科研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疑问6: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描写“奥茨之死”?
生答: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写奥茨在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时,找威尔逊博士要吗啡片准备结束自己生命,也运用语言描写写奥茨准备独自赴死的壮烈气概。但作者更侧重于描写队友们明知奥茨对于团队来说已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但仍对奥茨不离不弃,直到奥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者应该是要高度赞扬这群人的一种共同战胜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板书:集体主义精神。
疑问7:“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为什么国王会跪下来悼念这五位探险者呢 他们并没有完成英国人的使命,能够配上这么高规格的葬礼吗?
生答:他们虽然任务失败了,没有让南极点插上英国人的旗子,但是他们身上有非同于常人的优秀品质:
①坚毅、执着、探索未知领域的探险家精神;
②他们是一支诚信的、无私的团队,值得所有人学习;
③他们有为科研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④面对困境时,他们有不抛弃、不放弃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品质足以让所有人学习并纪念他们,这也是作者说的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的原因。
疑问8:既然是“伟大”的,为何标题还要称之为“悲剧”?(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生1答:晚到南极,绝望而归(失败之悲)
生2答:归途艰难,悲壮覆灭(死亡之悲)
生3答:临终遗言,情系亲朋(死别之悲)
生4答:魂留南极,世人敬仰(世人之悲)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让我们认识到:在人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进程中,固然有成功,有失败。但只要你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勇于探索,就应该觉得虽败犹荣。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求科学,探索自然,没有失败可言。或者说“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因此,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不怕失败,勇于探索。
同时,我们也要乐于读书,常用文本对话,与作者的灵魂进行深度交流,我们就会探索得到书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