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单选题
1.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中
A.75.77%表示35Cl的质量分数 B.24.23%表示35Cl的丰度
C.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36.966表示37Cl的质量数
2.氢化钠()是一种白色的离子化合物,其中钠元素是+1价;氢化钠与水反应生成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中存在离子键
B.中氢元素的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相同
C.微粒半径:
D.与反应时,水作氧化剂
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与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24,且同主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W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3 周期 VII 族
B.Y 阴离子的半径比 Z阴离子半径小
C.Y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 X 的强
D.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
4.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关于核素Lv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为116 B.中子数为177
C.核外电子数为116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3
5.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 B、 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所在的一组元素是
A.Be、Na、Al B.O、P、Cl
C.C、Al、P D.B、Mg、Si
6.X、Y、Z、M、Q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元素的最高正价为+4价,Y元素与Z、M元素相邻,且与M元素同主族;化合物Z2X4的电子总数为18个;Q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少一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Z<Y<M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Y>M
C.ZX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D.X、Z和Q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7.已知W、X、Y、Z是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10号元素。甲、乙、丙分别是W与X、Y、Z形成的18电子二元化合物,且都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简单氢化物沸点:X>Y
B.原子半径:X>Y>Z>W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元强酸
D.常温下,甲、乙、丙都是液体且都具有对称结构
8.A、B两元素为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9.四种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的氢化物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高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
C.W、X、Y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不与氧气反应
D.化合物YWZ2遇水产生的气体,可能使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10.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n、p、q、s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常温常压下s为液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r是元素X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n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单质m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Y<X<Z
B.非金属性:X<Y<Z
C.配平反应①后氧化剂和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D.W分别与X、Y可形成相同电子的共价化合物
11.以[PdCl4]2-作催化剂合成H2O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总反应是H2+O2H2O2
B.该过程中Pd的化合价有0、+2和+4
C.Pd、[PdCl2O2]2-都是反应中间体
D.反应③中Pd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12.短周期全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X、Y、Z位于同一周期,且Z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由这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的“棍”可能是单键,也可能是双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Z
B.四种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是W
C.W和Z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含非极性共价键
D.该模型表示的有机物能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13.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某稀有气体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Z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先排满K层再排L层 先排满M层再排N层
C.同一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D.同一周期中,IIA与IIIA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都相差1
15.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B.Y与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Y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Z与X属于同一主族,与Y属于同一周期
二、非选择题
16.、、、、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且、、、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其中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左右相邻,、位于同一主族。的单质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
(2)由、、三种元素组成一种强酸,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和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_____(填“>”“<”或“=”)。可以验证该结论的方法是______(填序号)。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B.比较这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含氧酸的酸性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E.比较这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17.X、Y、Z、W是原子序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Z、W可分别与氢元素组成共价化合物、和;Y与氧元素可组成离子化合物和。
(1)写出的电子式:_______,其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
(2)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族。X和Z形成的一种二元化合物会导致温室效应,其相对分子质量在170~190之间,且Z的质量分数约为70%,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
(3)、和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与另外两种都能反应,该化合物是______(填化学式)。
(4)由X、W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X、W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该化合物遇水可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18.Ⅰ.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粒子有1个原子核,核中有17个质子、20个中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
Ⅱ.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列出了10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④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填化学式)。
(2)10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填序号)。
(3)元素⑦的简单氢化物与元素③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元素②和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元素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其单质与元素⑦的简单氢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6)元素②的单质易溶于元素⑥与③形成的化合物中,所得溶液颜色为______色。
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装置来一次性完成S、C、Si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1)如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甲同学实验步骤:连接仪器、______、加药品、滴入试剂。
(2)①如图中仪器A中盛放试剂稀硫酸,烧瓶B中的盛放试剂为___溶液,C中的盛放试剂为______溶液。
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3)如图中A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4)乙同学发现如图中B处试纸变蓝,C处红纸褪色,据此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理由是______。
20.X、Y、L、M为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X2是最轻的气体,Y、L与M三种元素的质子数均为5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
(1)X与L组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
(2)X与M组成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该物质可作为野外工作的应急燃料,其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Y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其含氧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4)L与M形成的化合物中L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75.77%表示35Cl的丰度,即在自然界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不是质量分数,A错误;
B.24.23%表示37Cl的丰度,B错误;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数×丰度,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正确;
D.36.966表示37Cl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37Cl的质量数,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C
【解析】A.氢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中存在离子键,A正确;
B.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其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相同,B正确;
C.锂离子和的电子层排布相同,但是锂离子的核电荷数比多,所以微粒半径,C错误;
D.与反应生成氢气和,反应过程中只有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中H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水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D正确。
故选:C。
3.A
【分析】
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 X为N元素,Y与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24,则Y为8号元素,Z为16号元素,即Y为O元素,Z为S元素,W为原子序数大于S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则W为Cl元素。
【解析】A.W为Cl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3 周期 VII A族,故A错误;
B.Y的阴离子为O2-有2层电子,Z的阴离子为S2-有3层电子,所以O2-半径比S2-半径小,故B正确;
C.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至右非金属性增强,O元素的非金属性比N强,所以O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N的强,故C正确;
D.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至右非金属性增强,Cl的非金属性比S强,所以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S的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4.D
【解析】A.Lv的质子数为116,原子的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因此Lv的原子序数为116,故A正确;
B.Lv的质子数为116,质量数为293,因此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3-116=177,故B正确;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子数,因此Lv的核外电子数为116,故C正确;
D.293代表Lv原子的质量数,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核素,质量数指的是质子与中子质量的和,不同核素的质量数不同,即一种元素可以有多个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为各核素的平均相对质量,所以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只有一个数值,两者近似相等,故D错误;
综上所述,叙述错误的是D项,故答案为D。
5.B
【解析】根据图可知:设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为x+8-1,C的原子序数为x+8+1,因为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有x+8-1+ x+8+1=4x,解得x=8,所以A为O,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则B为P, C为Cl,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B。
6.D
【分析】
X、Y、Z、M、Q为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元素的最高正价为+4价,则该元素为第IVA族元素,又知Y元素与Z、M元素相邻,且与M同族,则Y为C元素,Z为N元素,M为Si元素;化合物Z2X4的电子总数为18,则X的电子数为 X为H,该化合物为N2H4; Q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总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一个电子,Q为第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Q为Cl元素,以此来解答。
【解析】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H,Y为C元素,Z为N元素,M为Si元素,Q为Cl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比较:Z(N) <Y(C) <M(Si) ,A正确;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由于非金属性:Z(N)>Y(C)>M (Si),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N)>Y(C)>M (Si),B正确;
C.ZX3是NH3,极易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NH3·H2O,电离产生OH-使溶液显碱性,C正确;
D.X、Z和Q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很多,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H4Cl属于铵盐,为离子化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7.B
【分析】
分析题目可知,W是氢元素,X是碳元素,Y是氮元素,Z是氧元素,甲是C2H6,乙是N2H4,丙是H2O2,三种二元化合物均含18电子,均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解析】A.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较高,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CH4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C>N>O>H,B项正确;
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碳酸,是二元弱酸,C项错误;
D.常温下,C2H6是气态,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8.C
【解析】若A、B为第二周期的铍与硼、第三周期的镁与铝的原子序数均是相差1;
若A、B为第四周期的钙与镓、第五周期的锶与铟,中间均相隔10个过渡金属元素,所以原子序数相差11;
若A、B为第六周期的钡与铊,之间的第ⅢB族元素中包含镧系15种元素,加上副族剩余的9种元素,原子序数相差25;
若A、B为第七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也是25;
所以B元素原子序数可能为、、,选C。
9.A
【分析】
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则X为Na,Z的原子序数大于Na,Z与Na形成的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则Z为Cl,W的原子序数小于Na,且其简单离子与Na+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则W为N或O,而W与Y同族,则Y为P或S。
【解析】由上述分析可知,W为N或O,X为Na,Y为P或S,Z为Cl。
A.NH3或H2O的分子之间均存在氢键,因此沸点高于PH3或H2S,故A说法正确;
B.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简单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故B说法错误;
C.Na2SO3中S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具有还原性,能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C说法错误;
D.SOCl2易发生水解产生SO2和HCl,二者均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但不能使红色溶液褪色,故D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A项,故答案为A。
10.C
【分析】
依据题意n、p、q、s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常温常压下s为液体,故s为H2O,其余均为无色气体。r是元素X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故r为N2,n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n为NH3,单质m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故m为Cl2,综上所述,n为NH3、r为N2,m为Cl2、s为H2O、q为HCl,结合转化关系,可推出p可为NO或N2O4等无色氧化物。W、X、Y、Z依次为H、N、O、Cl,据此分析解题。
【解析】A.由题意可知,W、X、Y、Z依次为H、N、O、Cl,故原子半径:H<O<N<Cl,A正确;
B.由分析可知,X、Y、Z依次为N、O、Cl,故非金属性:N<O<Cl,B正确;
C.2NH3+3Cl2=N2+6HCl,配平反应①后氧化剂Cl2和氧化产物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C错误;
D.H2O和NH3具有相同电子的共价化合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11.B
【解析】A.由反应过程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反应方程式为:H2+O2H2O2,A项正确;
B.Pd元素在、[PdCl2O2]2-中的化合价均为+2价,Pd单质是0价,B项错误;
C.依据过程图可知,Pd、[PdCl2O2]2-先生成后消耗,是反应中间体,C项正确;
D.[PdCl2O2]2-中Pd形成4个键,中Pd形成4个键,D项正确;
答案选B。
12.D
【分析】
短周期全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Z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为氧元素,X、Y、Z位于同一周期,即在第二周期,则W为第一周期,为氢元素。从球棍模型分析,其中有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为碳元素,有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为氧元素,还有形成三个共价键,为氮元素,所以四种元素分别为氢、碳、氮、氧。据此分析。
【解析】A.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为X,即碳原子,A错误;
B.非金属性最强为氧元素,B错误;
C.氢和氧形成水或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C错误;
D.该分子为丙氨酸,能发生缩聚反应形成多肽,高分子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13.B
【分析】
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则X为Na元素;则W位于第二周期,Y、Z位于第三周期,Z-与某稀有气体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Z为Cl元素;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且W与Y同族,W在第二周期且是非金属元素,W可能是N或O,则对应的Y为P或S。
【解析】A.X与W的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但W的核电荷数越小,所以离子半径W>X,A错误;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Na3N、Na2O、Na2O2溶于水后均生成NaOH,溶液呈碱性,B正确;
C.W与Y同族,且W位于Y的上一周期,则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Y,C错误;
D.Y、Z处于第三周期,且Y的原子序数小于Z,则非金属性Z>Y,所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Z>Y,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4.C
【解析】A.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错误;
B.M能层中d能级的能量高于N能层中s能级能量,填充完4s能级后才能填充3d能级,B错误;
C.同一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C正确;
D.同一周期中,ⅡA与ⅢA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不一定都相差1,例如第四周期的Ca和Ga相差11,D错误;
答案选C。
15.C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该氢化物应该为NH3,则W为N;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则Y为Na;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黄色沉淀为S,则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盐为Na2S2O3,刺激性气体为SO2,则X为O元素,Z为S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W为N元素,X为O元素,Y为Na元素,Z为S元素。
A.非金属性O>N,则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故A正确;
B.Y与X的简单离子分别为氧离子和钠离子,都含有2个电子层,故B正确;
C.Y与X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C错误;
D.X为O元素,Y为Na元素,Z为S元素,Z与X属于同一主族,与Y属于同一周期,故D正确;
故选C。
16.第三周期第VIA族 CDE
【分析】
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X为氢元素、、、、、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左右相邻,、位于同一主族,设Y的原子序数为a,则Z的原子序数为a+1、W的原子序数为a+9、且、、、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则1+a+( a+1)+( a+9)=32,得a=7,则为氮、为氧、为硫,的单质常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则为氯;
【解析】(1)为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VIA族;
(2)由、、三种元素分别为H、O和S,三者组成的强酸是,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和两元素分别为硫和铝,非金属性S< Cl,A.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性,非金属性越强,A错误;B.比较这两种元素所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B错误;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正确;D.比较这两种元素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化合,非金属性越强,D正确;E.比较这两种元素简单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则对应非金属性越弱,故CDE正确。
17. 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三 ⅥA
【分析】
原子序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其中Y与氧元素可组成离子化合物和,则Y为钠元素;X、Z、W可分别与氢元素组成共价化合物、和,X的原子序数小于钠,所以X为氮元素,Z、W的原子序数大于钠,则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1)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其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2)硫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6,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X和Z形成的一种二元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70~190之间,且Z的质量分数约为70%,因此含有的硫原子个数介于7和之间,所以S原子个数为4,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则N原子个数为,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与、都能发生反应;
(4)由X、W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X、W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则该化合物为,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应生成,则另一种产物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① 26 紫
【解析】Ⅰ.(1)某粒子有1个原子核核中有17个质子、20个中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多1,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该粒子符号为;
(2)Mg(OH)2由和构成,电子式为;分子中两个N原子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N N:;由和构成,电子式为;
(3)为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硫离子构成,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
H2O为共价化合物,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
Ⅱ.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③为K,④为,⑤为,⑥为C,⑦为O,⑧为,⑨为I,⑩为。
(1)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2)H原子只有1个电子层,其原子半径最小,答案为①;
(3)元素⑦为O元素,其简单氢化物为,元素⑧的单质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弱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元素⑩为,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Ⅷ族,其原子序数为26;元素⑦为O元素,其简单氢化物为,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元素⑥与元素⑧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碘单质易溶于,溶液呈紫色。
19.分液漏斗 检查装置气密性 碳酸钠 硅酸钠 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Cl2+2Br-=Br2+2Cl- 不能 红纸褪色,说明有氯气剩余,不能判断B处溴蒸气是否参加反应,使试纸变蓝
【分析】
(1)根据图示可以知道A为分液漏斗,气体装置需要检查气密性;
(2)根据信息可以知道,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B中盛放碳酸钠溶液,C中盛放硅酸钠溶液,根据强酸制弱酸;
(3)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卤素单质之间可发生置换反应;
(4)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在常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和溴单质都可以与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单质,碘遇淀粉变为蓝色,C处红纸褪色说明有氯气剩余,因此不能判断B处溴蒸气是否参加反应。
【解析】(1)根据图可以知道A为加液装置,而且可以随意控制加液的量,所以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装置制备气体检验性质,所以装置必须气密性完好,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加药品、滴入试剂,故答案为分液漏斗,检查装置气密性。
(2)①图1中烧瓶B中的盛放试剂为碳酸钠溶液,C中盛放试剂为硅酸钠溶液,以此来证明碳酸、硅酸的酸性强弱,因为碳酸酸性比硅酸酸性强,在C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硅酸沉淀,则甲同学设计实验的依据是强酸制弱酸,故答案为碳酸钠,硅酸钠。
②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iO32-+CO2+H2O=CO32-+H2SiO3↓,H2SiO3是白色胶状沉淀,所以一段时间后,C中产生白色胶状沉淀,这说明CO2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因此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故答案为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3)高锰酸钾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把溴离子氧化,A处氯气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与溴化钠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则图2中A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故答案为Cl2+2Br-=Br2+2Cl-。
(4)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则B处氯气通过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氯气与KI反应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变为蓝色,C处红纸褪色说明有氯气剩余,因此不能判断B处溴蒸气是否参加反应使试纸变蓝,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故答案为不能;红纸褪色,说明有氯气剩余,不能判断B处溴蒸气是否参加反应,使试纸变蓝。
20. 离子 CaH2+2H2O=Ca(OH)2+2H2↑ 第二周期IIIA族 H3BO3 -3
【分析】
X2为最轻的气体,即X为H,Y、L、M三种元素的质子数为5的倍数,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可能为5、10、15、20中的三个,四种元素为主族元素,因此质子数为10舍去,即三种元素分别为B、P、Ca。
【解析】(1)形成简单化合物是PH3,其电子式为;
(2)形成的化合物是CaH2,属于离子化合物,与水发生的反应是CaH2+2H2O=Ca(OH)2+2H2↑;
(3)Y为B,属于第二周期IIIA族元素,其含氧酸为H3BO3;
(4)形成的化合物是Ca3P2,其中P显-3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