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探索生命 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探索生命 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31 10: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探索生命》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下列科学家与其对应的科学成就有误的是(  )
A. 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
B.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C. 袁隆平--培育了多种杂交水稻新品种
D. 李时珍--创立了“双名法”
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培育水稻新品种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 B. 调查 C. 分类 D. 实验
在响尾蛇的实验研究中,设汁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的目的是(  )
A. 与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进行对照
B. 研究响尾蛇是否会袭击死的老鼠
C. 起重复实验的作用
D. 研究响尾蛇对老鼠体温的反应
表内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步骤1 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步骤2 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步骤3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步骤4 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A. 步骤1 B. 步骤2 C. 步骤3 D. 步骤4
我国科学家通过努力,终于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分类法
下列有关生物分类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B. 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C. 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D.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篮球场,草地和树林中的湿度,并记录数据,他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比较法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选项是(  )
A. 25℃和0℃ B. 有光和无光
C. 温度和水分 D. 有空气和无空气
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  )
A. 实验法的运用 B.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林奈的生物分类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1只 B. 2只 C. 10只 D. 多少只都行
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科学家是(  )
A. 哈维 B. 拉马克 C. 沃克 D. 达尔文
在实验法研究中,往往需要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 B. 更好地做出一个合理的假设
C. 更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D. 得出一个合适的科学结论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人类基因组 B. 地质形态 C. 生态环境 D. 生命现象
生物学是在不断的科学探究中,逐渐积累、更新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学习生物学,不仅要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科学知识,也要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更要在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水平.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测量法 D. 调查法
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
A.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火山爆发 B. 开水沸腾 C. 雨后春笋 D. 潮起潮落
在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中,共同特征最多和最少的等级分别是(  )
A. 门、种 B. 种、界 C. 科、界 D. 种、门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  )
A. 光照 B. 湿度 C. 温度 D. 空气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国家有(  )
①美国;②德国;③法国;④英国;⑤日本;⑥中国;⑦韩国.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④⑤⑦ D. ①②③④⑤⑥
生物的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分类等级中,哪个等级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
A. 界 B. 纲 C. 科 D. 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分)
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的.( )
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设置重复组并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误差. ( )
血液循环是由瑞典的科学家哈维发现的. ( )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前,人们普遍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 ( )
-个成功的假设,要能够说明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
哈维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 )
在实验研究中,往往要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样做就可以得出一个合适的科学结论. ( )
在用实验法的探究中,没有对照组是不科学的. ( )
实验结果必须与假设一致。 ( )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人类对大然的观察与比较.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1747年,有位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后来,科学家从柠檬汁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取名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
(1)你认为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哪种研究方法?
(2)你能用一句话表述这位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吗?
有资料说,某地大面积种种基因工程农作物后,老鼠绝迹。有专家说,基因工程农作物是安全的。某同学决定自己用普通玉米、基因工程玉米以及具有生殖能力的田鼠若干,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在足够大的饲养空间内将田鼠______分为A、B两组饲养,除生长发育相近、身体正常、饲喂环境适宜且相同外,还应考虑______也相同。
(2)A组饲喂适量普通玉米,B组饲喂等量______。
(3)饲喂几代后,分别统计A、B两组的个体总数。
(4)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若A、B两组的数据有明显差异,则说明基因工程农作物对田鼠生殖能力______;
②若A、B两组的数据基本相同,则说明基因工程农作物对田鼠生殖能力______。
聪聪在校园做调查时记录以下生物名称:松树、榆树、菊花、狗尾草、蜘蛛、蚂蚁、苍耳、蚊子、鼠妇、丁香、小鸟、蜻蜓、桃树、串红,请你帮助他分成两类.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一次,小明拿拖布时发现里而藏着一些鼠妇,并很快爬到了暗处.小明想:光能够影响 鼠妇的生活吗?他马上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小明认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而有的同 学却认为无影响.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在铁盘内放上一层 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 两种环境.将10只鼠妇放人上述装置中,两侧的中央各放相同数目(5只)的鼠妇,静置2min 后每隔1min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把实验数据记在了表中.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6 3 4 2 1 0 2 1 0 1
阴暗 4 7 6 8 9 10 8 9 10 9
提出问题: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1)作出假设: ___ ___ .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 ______ 纸板.控制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因此在盒里就形成了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 ______  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必须统计多次的原因是 .
(4)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 ______ .
(5)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6)得出结论: .
(7)实验结束后,你怎么处理鼠妇呢?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亚历山大 弗莱明(公元1881-1955年),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
袁隆平,北京人,汉族,是著名的杂技水稻之父.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撰《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
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
可见,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是关于部分生物学家的生平事迹的选择题,思考解答.
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即可正确选择.
2.【答案】D
【解析】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该方法不符合题意.
B、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该方法不符合题意.
C、分类法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该方法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培育水稻新品种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认识.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分类法是生物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能得出结论.
3.【答案】A
【解析】解:在课本探究“响尾蛇是如何追踪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变量是响尾蛇毒液,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它放走的猎物.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的目的是,将它与响尾蛇袭击过的老鼠形成对照.如果响尾蛇不去追踪,说明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它放走的猎物.如果响尾蛇去追踪,说明响尾蛇追踪猎物与响尾蛇毒液的气味无关.该实验变量是响尾蛇毒液的气味.
故选:A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4.【答案】B
【解析】解:A、由表内步骤1可知,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这是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故A错误。
B、由步骤2可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是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故B正确。
C、由步骤3可知,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这是设计探究的方案,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故C错误。
D、由步骤4可知,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是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5.【答案】B
【解析】解: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若要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的理解。
观察、调查、资料分析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依据定义即可作出判断。
6.【答案】C
【解析】解:A、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A错误;
B、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也不是完全相同的,B错误;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C正确;
D、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D错误。
故选:C。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及各等级之间的关系。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法的特点和实验范围。
【解答】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充分地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以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篮球场,草地和树林中的湿度,并记录数据,他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认识。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解答】
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不是单一实验变量,
故选:C
9.【答案】B
【解析】解: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
林奈的生物分类科学分类法,是生物学用来对生物的物种归类的办法。现代生物分类法源于林奈的系统,他根据物种共有的生理特征分类。这些都是从外部宏观领域研究生物现象的方法。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人类最终全面揭开生命奥秘的进程中,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子系统学应用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组DNA.
故选B。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学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解答时可以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意义和标志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10.【答案】C
【解析】解: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故选:C。
此题考查“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选用鼠妇的数量问题。
探究实验中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常采用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11.【答案】B
【解析】解:A、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A错误;
B、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B正确;
C、沃克生于1990年5月8号,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长大,是一名美国大学篮球运动员,C错误;
D、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D错误;
故选:B
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
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即可正确解答.
12.【答案】B
【解析】解: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前,要对实验结果做出一个预期的假设,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需要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这样做出的假设才是合理的.
故选:B
实验法是指对实验对象施加人为因素,然后观察、分析该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而假设的提出要有一定的依据.
13.【答案】D
【解析】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涉及当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粮食、能源等全球性问题.
故选:D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解题的而关键是掌握生物学的概念.
14.【答案】B
【解析】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不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题中叙述的某同学将蝉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蝉的鸣叫次数,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的,符合实验法的要求,符合题意.
C、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故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但其中实验法是探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据此解答.
注意: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及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对照实验的变量唯一性原则并能理解科学探究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本题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题目有唯一变量--水中的含氧量。故一个中加适量河水,另一个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除去水中的氧气),同时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不能取得鱼数量过少,且鱼的大小、活力要相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解: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雨后春笋属于生长现象;开水沸腾是物理现象;火山爆发、潮起潮落属于自然现象。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7.【答案】B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小的单位,同种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同界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的大小关系。
18.【答案】A
【解析】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
故选:A。
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具体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地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光。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对照实验组的变量与探究的条件有关
19.【答案】D
【解析】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故选:D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国际合作组织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进行的人体基因作图,测定人体23对染色体由3×109核苷酸组成的全部DNA序列,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创建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检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进而通过转录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家。
20.【答案】A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因此同界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单位大小方面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界是最大的单位,同界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21.【答案】√
【解析】解: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人类最终全面揭开生命奥秘的进程中,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子系统学应用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组DNA.
故答案为:√.
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分析解答.
关键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22.【答案】√
【解析】解: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设置重复组并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误差.因此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探究实验中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常采用多次重复实验以及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3.【答案】×
【解析】解:哈维是英国医生、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他著有《心动论》即《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一书,叙述了它发现血液循环的过程,提出了新的血液循环理论,哈维不是瑞典的科学家而是英国科学家,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过程,提出了新的血液循环理论.
了解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的科学家,学习他们为开学事业而拼搏的精神.
24.【答案】√
【解析】解: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 钟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相信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并且,那个年代所有著名的学者都毫不怀疑地相信圣经的字面解释,神创论的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化学进化论: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物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进行生存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因此,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之前,人们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关于生命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观点,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25.【答案】√
【解析】解:作出各种猜测(推断)就是假设.一个好的假设,要能说明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6.【答案】×
【解析】解: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被称为“分类学之父”,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他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27.【答案】×
【解析】解: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前,要对实验结果做出一个预期的假设,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需要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这样做出的假设才是合理的.
故答案为:×
实验法是指对实验对象施加人为因素,然后观察、分析该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而假设的提出要有一定的依据.
28.【答案】√
【解析】解: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所以说在用实验法的研究中,没有对照组是不科学的.
故答案为:√.
观察、实验、调查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
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9.【答案】×
【解析】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因此,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定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答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切入。
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
30.【答案】×
【解析】解: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因此,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
问题来源于观察,科学探究从观察开始.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31.【答案】解:(1)该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中,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变量为:橘子和柠檬;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这是实验法。
(2)该科学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故答案为:(1)实验法。
(2)能,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解析】要探究橘子和柠檬对坏血病有没有治疗作用,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并控制实验变量。
这是关于科学探究的一道资料题。
32.【答案】平均 性别比例 基因工程玉米 有不利影响 无影响
【解析】解:(1)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作对照。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基因工程玉米对田鼠生殖能力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是否是基因工程玉米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实验变量是否是基因工程玉米。A组饲喂适量普通玉米,是对照组;B组饲喂等量基因工程玉米,是实验组。
(3)饲喂几代后,分别统计A、B两组的个体总数。
(4)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①若A、B两组的数据有明显差异,则说明基因工程农作物对田鼠生殖能力有不利影响;
②若A、B两组的数据基本相同,则说明基因工程农作物对田鼠生殖能力无影响。
故答案为:(1)平均;性别比例;(2)基因工程玉米;(4)①有不利影响;②无影响。
本题以探究基因工程玉米对田鼠生殖能力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根据问题,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入手。
故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问题,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33.【答案】解: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首先把它们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其它的几个界.题中的生物既有植物,也有动物,其中松树、榆树、菊花、狗尾草、苍耳、丁香、桃树、串红属于植物,蜘蛛、蚂蚁、蚊子、鼠妇、小鸟、蜻蜒属于动物.
故答案为:植物:松树、榆树、菊花、狗尾草、苍耳、丁香、桃树、串红.
动物:蜘蛛、蚂蚁、蚊子、鼠妇、小鸟、蜻蜒.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分类,据此答题.
熟练掌握生物的分类知识,并会灵活对其进行分类.
34.【答案】光能够影响鼠妇的生活;黑;光照;明亮;黑暗;相同;排除偶然性,使实验更科学;记录;光能够影响鼠妇的生活;放归自然生活环境
【解析】解:(1)由于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作出假设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光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因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3)为了保证变量唯一,鼠妇的数量应该相同.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该计算多次实验结果,求鼠妇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平均值.
(4)按照上述实验方案作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下表中.
(6)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光能够影响鼠妇的生活.
(7)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光能够影响鼠妇的生活;
(2)黑;光照;明亮和黑暗;
(3)相同;排除偶然性,使实验更科学;
(4)记录;
(6)光能够影响鼠妇的生活;
(7)放归自然生活环境.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中除了设置唯一变量外,还要注意多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