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官湖高中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综合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邳州官湖高中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综合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02 12: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官湖高中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综合练习题2012-10-29
一、语言文字与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星宿(xiù) 丧乱(sāng) 蜗角虚名 疾风劲草(jìng)
B.城垣(yuán) 旧醅(pēi) 姗姗可爱 酩酊大醉(mǐng)
C.缧绁(xiè) 蓬蒿(gāo) 游目骋怀 长歌当哭(dàng)
D.栏楯(shǔn) 圜墙(yuán) 鱼雁传书 呱呱而泣(gu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南京市旅游园林部门提出借助主要景点免费开放带来的机遇,发挥旅游景点宜于休闲的特点,顺势实现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转变。
B.对于俄罗斯即将开始的第二轮国企私有化改革,莫斯科大学教授奥利加向《环球时报》记者谈起曾经辉煌一时的国企时感慨不已。
C.90%以上未得过水痘和没接种过水痘灭活疫苗的人,在接触水痘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D.“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加快医院发展步伐,以现代化的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诊疗方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次汶川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4.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简要概括歌坛“神曲”的特点。(不得超过15字)
曾经一首《忐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蹿红大江南北,被人们称为歌坛“神曲”,创下了歌曲流传速度最快的奇迹。这几年里,迅速蹿红的歌曲不在少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歌手和音乐人抓住热点话题来制作歌曲,和人们的生活、思想紧密联系,所以短时间被人们接受不足为奇,但一首歌曲火爆之后很快就会消失或被新的“神曲”所替代,也就出现了红一曲就不见踪影的遗憾,这也说明了一点,“神曲”一般只注重市场需求和短时间的商业利益,并不在歌曲的艺术化和经典化上下功夫,如果说现在的“神曲”都能称之为经典歌曲的话,人们也不会长久地翻阅当年的“经典老歌”。
答: 。
5. 5月8日晚,当失控客车冲向学生时,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老师张丽莉挺身推开了学生,遭碾轧双腿高位截肢。她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她的伤情牵动无数人的心,各族人民通过各种方式为“最美女教师”祈福。
请你拟一条手机短信,向张丽莉老师表达真挚的祝福或崇高的敬意。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力求有文采,不超过40个字。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书属辙曰 属:嘱咐 B.至与钤辖亢礼 亢:匹敌
C.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D.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 )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3分)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3分)

(3)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①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②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8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②《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渡口的典故。
⑴这首诗写于哪个季节?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3分)
答:            
⑵“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却可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请简要说明。(4)
答:      

⑶“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
1.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2.三五之夜, ,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5. ,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6.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7.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8.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逍遥游》)
10.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1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2.故曰:至人无己, , 。(《庄子·逍遥游》)
13. ,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14.巧言乱德, 。(《论语》)
15. ,来者犹可追。(《论语》)
16.临危受命, 。(《论语》)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18.工欲善其事, 。(《论语》)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20.子曰:质胜文则野, 。 ,然后君子。(《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散文阅读-----《看 麦 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4分)


2.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6分)


3.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4分)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6分)


小说阅读-----《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①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②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谙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③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射到木晒楼上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重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一种力度。雨点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湲湲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中,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④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么?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⑤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⑥突然有一天,他怅然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只有季节不会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⑦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⑧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粱壶。
⑨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坐下来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雨声!
⑩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盈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早早铺好了,四角用瓷镇纸压着。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有删改)
1.第③段花大量笔墨描写雨声,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4分)


2.同是下雨天,过去与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5分)


3.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5分)


4.文章主体部分是写雨声,标题为什么是“怀念一种声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
②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读来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做世界,看《奥塞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③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④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士比亚并不醉心于古典,在这一点上他却近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17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
⑤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⑥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竟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
⑦艺术往往在不自然中寓自然。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一部《水浒传》所写的完全是侠盗生活,作者却要把它的根源埋到“伏魔之洞”。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梅特林克的《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写叔嫂的爱,本是一部人间性极重的悲剧,作者却把场合的空气渲染得阴森冷寂如地窖,把剧中人的举止言笑描写得如僵尸活鬼,使观者察觉不到它的人间性。
⑧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选自《我与文学及其他》,有改动)
15.“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放大镜”和“某种距离”分别指什么?(6分)


16.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7.文章题为“悲剧与人生的距离”,文中也说“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不可跨越的距离”包含哪些内容。(6分)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16.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


17.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七、作文
?我们通过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认识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而逍遥的庄子,理解了“宁赴湘流”而不“受物之汶汶”的屈原;品味着王实甫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的泪”,见证了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纯真爱情;为“隐忍苟活”而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折腰,更为喊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鲁迅而自豪……? 请从以上古今中外的名人中任选一位,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期中综合练习题答案
一、语言文字与应用
1.A(B珊珊可爱,C 蓬蒿hāo,D呱呱而泣gū)
2.B。(A项“发挥……特点”,搭配不当:C项“90%以上未得过水痘和没接种过水痘灭活疫苗的人”有误;D项“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杂糅)
3.A(A.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B.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C.平易近人:①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②(文字)浅显,容易了解。D.鹿死谁手: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天下,现多用于比赛或竞争。)
4.切中热点,短期蹿红,注重利益
5.示例:你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你是一根标杆,丈量出道德的高度。(表达正确3分,修辞1分,有文采1分。)
二、文言文阅读
6.C(防备) 7.C(排除③⑤) 8.B(“上奏朝廷”,是将要采取的措施)
9.(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每小句正确翻译得1分)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后两小句正确翻译,各得1分)
(3)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
三、古诗词鉴赏
10.⑴(3分)写于秋季。(1分)首联以“落木”“ 南归雁”“北风”等意象,(1分)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图。(1分)
⑵(4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自然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2分)
⑶(3分)作者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1分)
五、文学类文本
《看 麦 熟》 1.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2分)形象地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2分)
2.①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2分)
②《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2分)
③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2分)
3.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答到任意4点即可;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1分)
4(1)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2分)(2)对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2分)(3)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2分)
《怀念一种声音》 11.与上文父亲对他的熏陶呼应;为下文“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雨声的痴迷与怀念提供依据。
12.过去是“落雨天,留客天”,现在是人人呆在各自的家里,与外界隔绝。(2分)过去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现在是人情冷漠,充满戒备心理。(3分)
13.他是一个画家,热爱和谐自然的生活,追求淳朴祥和的生活境界。(3分)在现代生活环境改变之后,内心失落,但仍通过美术创作,将往昔的美好珍藏在心中。(2分)
14.这种声音是:①丰富的能给人以美好享受的生活;②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之声;③富有文化气息的古典之美;④是现代人对已经逝去的古典美的永远牵挂。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15.“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某种距离”是指时间的间隔或空间的辽远(或者:时间上记载的是古代的事,如果时代较晚,则往往发生在别的国度)。(每点3分)
16.(1)先从悲剧与人生的关系谈起,提出“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2)再说到“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3)然后阐明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4)接着说明艺术往往在不自然中寓自然。(5)最后阐明悲剧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答出一点给1分,答全给满分。)(注意:思路的顺序不能颠倒)
17.①悲剧描写的内容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渲染,比人生的实际情况更凝练和感人。②悲剧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大都距离观众较远。③悲剧的主人公有平凡人缺少的英雄气和伟大魄力。④悲剧往往充满神秘色彩,将自然寓于不自然之中。(答出3点给6分。)
《艺术三昧》
15.由吴昌硕的字说起,引出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于整体美,并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加以印证;(2分)再举摆放“三个苹果”的例子,说明何谓“多样的统一” ;(1分)最后延伸到阐述以此种审美观看待宇宙人生。(1分)
16.①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统一”,代表单纯追求“统一”的审美观,即把机械、教条的同一性作为目标,是审美的误区;(2分)②小孩子把苹果触乱,使之滚开,代表盲目追求“多样化”的审美观,意味着忽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审美的误区;(2分)③画家根据写生的需要,将苹果摆放成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这是注意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遵循了审美的基本法则;(2分)④总之,只有兼顾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的三昧境界。(2分)
17.(1)从鉴赏书画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启发,把宇宙也看作艺术,观照其三昧境界;(2分)(2)明白包容万象的宇宙乃是一整体,学会从个体出发探究整个宇宙的规律;(2分)进而体悟到“我”作为万象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小我中超脱出来,融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