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13: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其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所使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各个传神,ト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了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了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了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都是精心设计的,属于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实已成为“绝唱”,这是无须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还因为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发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实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在小说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主题,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的《老残游记》有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他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这一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他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全都是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从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从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的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有详尽的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是为了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的眼中看出,且贾宝玉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所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的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有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其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这一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解读其悲音,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仅是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是和人一样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现代文阋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不够的祁连山
刘恩友
①祁连山,河西走廊的骨架山。它是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三地文明的交汇地带。祁连山地区曾经见证了大唐与吐蕃的战与和,人们至今还记得文成公主日月山上的深情回望,记得穿越祁连山的敦煌僧人摩诃衍那的吐蕃弘法以及莫高窟中的吐蕃造像的传奇故事。而被祁连山滋润的整个河西走廊,也成就了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出产了美玉,更重要的是有祁连山的护卫,祁连山周围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而安闲。
②从我所居住的嘉峪关这座城市驱车十几里,就能到祁连山脚下,这是我们居住在祁连山脚下的人独有的幸福。山顶是皑皑白雪,山上是茂密的草植,而山下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这种植被和地貌上的强烈反差,也只有我们这些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③看祁连山,首先要看祁连山的雪。
④祁连山顶的雪,终年与我们为伴,但唯有冬天,才是离它最近的季节,雪将祁连山拉近到身旁。每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祁连山就把自己堆积成沉思的模样,勾勒出一山山思考的皱纹,陷入一个绵延冬季的沉默。大雪过后的清晨,祁连山卧在阳光下一副不肯醒来的样子,如青草般新鲜:而太阳也像被雪粒洗过了似的,反射出晃眼的光亮!这个时候天寒路滑,没有要紧的事情,多半不敢进到山里,可通往山里的大马路上,那些顶风冒雪的桔红色交通超然客公众号人的身影,像一团团烧的火焰,在风雪中跳动,看不清他们的脸,分不清是男是女。别人顶风冒雪朝家里走,他们是沿着风雪逆行,风雪越大越往山里走,用昼夜不停的巡查,除去路上的冰雪,换取来来往往车辆的安全。他们成为风雪中祁连山上怒放的花色,让冰雪的祁连也富有个性和色彩。
⑤天光将尽未尽的时候,借着雪野的微亮,驾车在戈壁中徜徉,祁连白亮白亮的山体,在天光和雪光里起伏成一种意境。这个时候看祁连山的雪,一定能看出诗意,看出灵魂,看出高度和思想。
⑥看祁连山,最应看的是祁连山的草。
⑦夏天的祁连山坡,一层一层的草,一片一片的坡,从低到高,在眼前延伸起伏。高的像玫瑰花叶或田田的荷叶,低的如层层的水浪,一波一波、一山一山地涌动,涌过一个个沟坎、一个个渠洼、一个个山头,将一页连着一页的山峦,涌动成绿色的草海,涌动得没边没沿,涌动得失去自我,涌到山顶,腾地就开出一片又一片鲜艳的花朵,让群草们在起起伏伏的山头来一个欢呼雀跃的盛大绽放,像燃起五颜六色的大苗,像花炫花韵构成的花浪。
⑧站在如烟绿草的深处,我仿佛看见古人的牛羊就在草丛里出没。经过几千年浩荡时光的冲刷,那些马背上的民族,似乎依然没有走出祁连山。他们骑着向西迁徒的高头大马,踏平沟涧和山谷,鲜绿的地衣和灿烂的野花顺着他们的马蹄向西生长,一川川蔓草,一川川水涧,一川川奔走的羊群和马匹,已深深地嵌进了祁连山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里,漫入祁连山的风雨里。
⑨一座座草山,是那些红脸蛋的坚强牧人的家园,也是那些羊群的家园。牧人们把毡房盖在向阳的山坳处,把羊群赶向山坡。他们爱着那些羊群,也爱着那些草山,不让人擅自闯入,不让人攀爬,只让羊儿静静地吃草。“也许明年就不让放羊了呢!”一位红脸牧人忧伤地说。其实,她的忧伤,也是祁连山的忧伤啊!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对祁连山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祁连山不再忧伤,让整个河西走廊生机勃勃,让祁连山永远是绿水青山,福泽万家。
⑩“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冬天,丝路长城与祁连雪山相映生挥。这时候的山体上,连绵不绝的草棵,渐渐地矮了下去,还原成大地的颜色,山体似乎脱去绿装,裸露出大地的金黄肤色,祁连山也伸展了身姿,晒着冬日的暖阳,张着浑身的毛孔,畅快地呼吸。很多时候,大自然是我们心灵的镇定剂,就像冬天去看祁连山是怡人的享受,那是一种似乎颗粒归仓后的放松和安然。
看祁连山,必须看的是祁连山的河流。
冰雪融化的古历七月,一川川雪融水,流得哗哗啦啦、流得汹涌澎湃,轰轰隆隆像一川川马群,奔出祁连山。这样的一川川雪融水,融汇成奔涌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一路奔走在干旱的河西走廊上,滋养出一个个绿洲,滋养出“金张掖”“银武威”,滋养出居廷文明、敦煌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像是一个个祁连山的传说。
沿着河流走,五颜六色的祁连石,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丹霞山体落下的羽毛。作为褶皱山系的祁连山,由于其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广泛分布着各类矿藏,为周边玉门、嘉峪关等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玉门的石油、镜铁山的铁矿石,都是这一地区极富代表的矿产资源。顺着丹霞山体往里走,就能找见晶亮的矿石。那些头戴矿灯的矿山工人,把山里的矿石裝进绿色的火车皮,运进嘉峪头这个因关得名、因矿设企、因企建市的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再把这些矿石冶炼成优质的铁和钢,运送到祖国四面八方,活着丝绸之路运向世界。这些矿石包含着祁连山的海拔和折痕,包含着祁连山的灵魂和高度,它们就是祁连山谱就的“神曲”。祁连山的各种矿产资源是丰富的,但这些年来祁连山做到了有限开发利用,这样才能还原无限的生态。超然客公众号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其实,辽阔的河西走廊,何尝不是祁连山最大的传说呢?多少年来,这里见证了战马奔腾、刀光剑影,也目睹了牛羊成群、商旅纵横。从翻山越冷的马匹,到蜿蜒爬坡的汽车,再到凤驰电掣般的高铁,驶进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绢帛山积的丝路关口,与久远的驮着丝绸逶迤西去的驼队,在这里完成历史性的对接。祁选山脚下的河西走廊,陪伴的不仅有时光与过往,更有文明与未来。而天天生活在祁连山下的人们,望望祁连山的白雪,看看祁连山的河流,瞅瞅祁连山的花和草,已经是一种习惯和长久愿望,也是最大的欢喜和满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祁连山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开头,既介绍了祁连山,也引出下文居住在祁连山脚下的我们特有的幸福。
B.桔红色交通人在祁连山雪后天寒路滑的情况下,为了车辆安全冒雪执勤,由此看出这些交通人的坚韧和奉献精神。
C.文中提到“一位红脸牧人”的忧伤——“也许明天就不让放羊了呢”,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不平和惋惜。
D.祁连山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祁连人没有过度开发,体现了新时代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银山”的理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草色遥看近却无”本指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作者将其用于写祁连山冬天草的特点,贴切又新奇。
B.作者将祁连山视为生命体,如:第⑩段连用“伸展”“晒着”“张着”“呼吸”四个动词,显示其生机和活力。
C.本文选材详略有致,既有典型景物的选取,又有对祁连人的描写,自然景色与市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D.文章首尾照应,写出了承载着文化底蕴的“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的祁连山的历史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8.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并简要分析。(4分)
文章的标题是“看不够的祁连山”,文中着重写了祁连山的雪、草和河流,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①,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超然客公众号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贞观十六年,太宗毎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啬(sè)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
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
B.魏徵引述管仲的话告诚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
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
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4分)
(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4分)
14.文中魏微上疏时以“日月之蚀”作比喻,其用意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岑参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①,去著老莱衣②。
渭北草新出,关东③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宋玉④且将归。
【注】①阮氏酒:西晋阮籍为避祸全身,以嗜酒为由,远离权贵与政治。②老莱衣: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③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④宋玉:战国著名辞赋家,曾仕楚顷襄王,但不受重用,仕谂颇不得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崔全“知者稀”的原因在于不自我夸耀以求闻名,引出了颔联对其进一步的叙写。
B.颔联运用“老莱农”的典故,既暗合诗题“觐省”,表现了人物的品行,又使诗歌貪若蕴藉,耐人咀嚼。
C.颈联以景物暗示季节,虚实结合,通过描写花与草的蓬勃生机表达作者对好友崔全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D.本诗在语言风格上,通俗质朴与含蓄委婉兼备,将作者对崔全的深情谊寓于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中。
16.前人论此诗,认为“豪迈之中述真情”,诗中的“真情”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反对用严酷的刑罚督责百姓,他认为使用严刑往往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的《鹊桥仙》用“纤云弄巧”表现出“纤云”所织图案的样式美,《登泰山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日出之时天边之云的色彩美。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这两句用假设的语气发表议论,说明六国国君不够爱民是被秦灭国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革命文物,穿越历史的烟尘,打破时空界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讲述可歌可泣的桩桩件件。井冈山上“八角接的灯光”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的“红十字马灯”照亮“红带兵”前行之路,剪开的“半条被子”连起了军民________的纽带……无数革命文物,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_________的初心使命。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__________,青春永继。跨越时空对话,新时代中国青年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瑟和力量,才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走进革命旧址、读懂革命文物、学习光辉党史,能够助力青年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________奠基立业的征途。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奋斗不息。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鱼水情深 一成不变 继往开来 筚路蓝缕
B.唇齿相依 历久弥新 继往开来 栉风沐雨
C.鱼水情深 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 筚路蓝缕
D.唇齿相依 一成不变 薪火相传 栉风沐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汲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B.青年要从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C.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D.青年要从革命文物中汲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已经习惯于戴口罩来保护自己。在有病毒传播危险,或是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佩戴传统密封强的口罩。①_________,例如人们独自在户外锻炼时——这通常被认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低风险活动。佩戴传统口罩会产生热、湿等不适的感觉。最近,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自动调整过滤特性的动态吁吸器,②_________,从而在不需要最高过滤水平的情况下让佩戴者更轻松地呼吸。
这款口罩上安装了一种带有微孔的动态空气过滤器,( )。研究团队还在过滤器周围放置了一个伸张器,对空气中的颗粒物以及佩戴者在运动过程中呼吸模式的变化作出反应。③_________,伸张器的孔径有所增加,但比人们在清洁空气中锻炼时增加得少。研究人员说,这项发明能适应个人独特的呼吸特征,可用于开发个性化口罩。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过滤器被拉伸时会膨胀,允许更多的空气通过
B.当过滤器被拉伸时会膨胀,更多的空气被允许通过
C.当拉伸过滤器时会膨胀,允许更多的空气通过
D.当拉伸过滤器时会膨胀,更多的空气被允许通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而不是说从始至终,材料一只是说《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另外,“梦幻色彩”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一并没有说《红楼梦》具有梦幻色彩。
【小题2】C“因此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未窥门径”即是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
【小题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
A.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D.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
【小题4】①论证方式多样。材料二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式。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②论证结构清晰。材料二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一一展示自己的观点,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
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
再者,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小题5】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④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多种叙事视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本叙事特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三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可以概括出《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特点之一是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根据“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可见“善用人物视角,喜欢变换视角”是主要信息,可以将这句话作为特点直接进行概括。
根据“《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可以直接将这句话概括为答案要点。
根据“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和下文作者所举的例子:写黛玉的具体形貌,只能从宝玉的眼睛看出;写通灵宝玉,只能从宝钗的眼睛看出,可见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根据材料三结尾处“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可见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也是《红楼梦》的叙事特点之一。
6.(3分)C(“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不平和惋惜”错)
7.(3分)D(“一直延续下去”错,“马上望祁连”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8.①善用叠词,富有音韵美。如“田田”“层层”“起起伏伏”“川川”等,真实、贴切地写出了祁连山坡上的草的生机和活力;②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如“一个个沟坎、一个个渠洼、一个个山头”,突出了祁连山植被的生机勃勃;③多用修辞,形象生动。如“每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祁连山就把自己堆积成沉思的模样”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大雪过后祁连山的形象特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9.①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祁连山具有代表性的景色——雪、草、河流,使祁连山的景象更真实、具体、生动,以更好地突出祁连山所带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②祁连山的雪、草和河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触发点,寄托了超然客公众号作者对祁连山的深挚情感,以及对新时代国家对祁连山一系列生态保护策略的肯定和赞美。(6分。每点3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3分)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11.(3分)A(“庙号”错,应是年号)
12.(3分)D(根据原文应是“恐怕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
1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
(判断句式、“枢机”、“容易”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若”、“是”、“佞人”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告诫唐太宗,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人人都能看见,言行需谨慎。
(“居高位”“能看见”“需谨慎”各1分,共3分)
15.(3分)C(“表达作者对好友崔全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错)
16.①对崔全不闻于世、不受重用的惋惜与不平。首联中“不自炫”“知者稀”与尾联表现出崔全不被人赏识、不受重用的现实,暗含了作者的惋惜与不平;②对崔全不媚权贵、孝敬双亲的赞美。通过颔联阮籍与老莱衣典故的使用,表现出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③对友人远行被放的抚慰。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亦可得分)
18.(3分)C(鱼水情深: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
19.(3分)D(①介词误用;②搭配不当;③语序不当)
20.①字数相等,前后分句皆为8字,构成一组句子;词性相对,“历史”对“精神”,名词相对,“铭记”对“传承”动词相对;结构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谓结构;意义相关,强调了“铭记历史”与“传承精神”的内在关联。②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义。(5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给2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A
22.①但有时不需要佩戴这种口罩(或但并非仼何情况下都需要这种口罩)②它可根据条件的变化调节孔径③当人们在污染的空气中锻炼时(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徵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魏徵上疏说: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超然客公众号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徵,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太宗亲笔,写诏书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们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