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25道单选,共50分。)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
C.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 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
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2-3题。
2.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 )
A.耀斑 B.黑子 C.太阳风 D.黑斑
3.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大气层之外
4.读下图,下列有关河谷演变的不同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阶段河流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B.b阶段向下侵蚀,形成“V”形谷
C.c阶段河流地貌主要分布在上游 D.河谷演变过程的正确排序是a-b-c
5.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
A.断层上升 B.泥沙沉积 C.火山喷发 D.褶皱隆起
黄土高原是我国第三大高原,这里黄土深厚,地表千沟万壑。据此完成6-7题。
6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是由于_____作用形成的( )
A.海浪堆积 B.风力堆积 C.流水堆积 D.冰川堆积
7.造成其地表千沟万壑的根本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读图,回答8-9题。
8.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地貌 B.峡谷地貌 C.雅丹地貌 D.冲积扇地貌
9.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内陆河流出山口 B.三角洲平原边缘 C.狭长山谷底 D.大江大河入海口
10.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广泛分布于干燥地区。下图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雅丹地貌常见于( )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2.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优点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强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13-14题。
1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主要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4.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15.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______,大气的______作用弱,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A.削弱、大气逆辐射、保温 B.削弱、保温、大气逆辐射
C.增强、削弱、保温 D.增强、削弱、大气逆辐射
16.如果要在下图中布局火电厂,为了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近地面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19.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如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对流层大气呈现“上热下冷”(图中②,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时,称之为逆温现象。读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厚度在两极处最大 B.气温一般为下热上冷
C.所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该层 D.适合飞机飞行
22.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的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的对流运动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增多
.下图是某摄影爱好者镜头朝正南方向拍摄的新月形沙丘照片。读图,回答23-24题。
23.根据沙丘形态判断,该地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4.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读我国某地区地下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25题。
25.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下列有关该地貌所在区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侵蚀,适合修建水库 B.冰川侵蚀,气温越低,地貌发育越好
C.流水溶蚀,岩石透水性好 D.风力侵蚀,多形成于气候干燥区
二、材料分析题
26.【探究发现】(11分)
探究名称: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资料: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致使全球变暖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目前,人奥倡导低碳生活,以减少二氧化破排放。下图示意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
探究思考:
(1)说出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3分)
(2)解释二氧化碳是重要温室气体的原因。(4分)
(3)列举生活中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方式方法。(4分)
27.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自下而上写出大气垂直分层A、B、C三层的名称。(3分)
(2)A层大气在气温、气流状况及天气现象方面,各有哪些特点 (4分)
(3)为什么B层更适宜飞机飞行 (4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4分)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4分)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4分)
4.分析兰州城市化引起下垫面性质改变与热岛效应的关系。(4分)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1)说明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碎屑物质堆积的原因。(4分)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分析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4分)
(3)分析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土壤层较浅薄的自然原因。(4分)
答案
一、单选题
1.D 2.B; 3A 4.B5.B 6.B; 7.C 8.D; 9.A10.D
11.D 12C13.A; 14C15B 16C17.A18.B 19B20C
21.B22.B23.B 24.C25.C
二、材料分析题
26.:(1)天气状况、下垫面状况、纬度(太阳高度)等。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绿色出行;公交优先;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用纸等。
27.(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A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B层为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水汽杂质少,天气晴朗。
28.答案:1).兰州该日热岛效应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是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少。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夏季弱的原因与正午时形成的冷岛效应类似,热岛效应最弱。
4).下垫面的变化,包括地面性质、建筑密度、植被覆盖率等。兰州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散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29.答案:(1)坡度骤减(或水流分散);水流流速减缓,搬运能力降低。
(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弱)。
(3)沉积物(成土母质)以砾石为主,细碎物质较少;土壤发育条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