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十七课 桃花源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十七课 桃花源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02 14:27:28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陶渊明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积累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作者巧设情节,引人入胜的写法。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陶渊明
(东晋)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时代背景听朗读录音点击播放课文朗读点击停止 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阡陌( )
便舍船( )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
黄发垂髫( ) 及郡下( )
便要还家( )( )
遂与外人间隔( )( )
不足为外人道( )
诣太守( ) shěhuò shè yǎnqiān mòtiáoyāo huánsuì jiàn wèijùnyì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初读课文,正确朗读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 2.芳草鲜美
味道鲜美。1.缘溪行缘故、缘分。3.说如此 这样。缘鲜美如此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沿,沿着。鲜艳美丽。 像这样。 4.阡陌交通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交通古义:今义:妻子:绝境:专指男子的配偶。古义: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今义:指妻子和儿女;交错相通。 不用说、更不用说。
古今异义 8.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隔开。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询问消息。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问讯古义:今义:间隔古义:今义:延古义:今义:询问。
距离。邀请。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放弃、舍弃,动词)(房屋,名词)(作标记,动词)(标记、记号,名词)(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作为)(对,向) (给)三读课文,复述故事忽



林渔人入桃花林桃花源幸福生活见渔人宴请渔人离



源处


之寻


志进入桃花源避秦时乱,
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民风淳朴)所
见所
闻所
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为什么
寻不到?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文章结构: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探 访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访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桃花源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小结: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