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护送
旗子
老唐蹲在院中大红石上,借着惨白的月光,抓出一把干烟叶子,揉碎了,卷成旱烟筒,用嘴刚吧嗒几下,立刻满院子烟雾缭绕起来。
这是氾城六月底的天,闷热无风,知了也扯着嗓子,直剌剌叫不停。老唐是氾城老地下交通员,昨夜他接到一条死命令:护送译电员张弓去豫南根据地。
可不知怎么,消息被灰布褂(侦缉处)嗅到了,全城戒严,满大街乱叫乱咬,一时间,氾城,这个伏牛山麓的小城,风声鹤唳,像盖着盖子的大蒸笼,憋闷委屈。
翌日天刚放亮,老唐就挑两捆旱烟叶子,去了北城门口,他想去探探风声。他希望能找到出城漏洞,再完美的围剿都会有漏洞,老唐坚信这一点,无数次护送任务,他都是踩着点过去的,这一次他希望也不例外。
需要临时路条,侦缉处盖红戳,军警处备案,核对氾城户籍,还要对脸识别……
老唐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反复揣摩各种出城方案。
对,用唐诚的路条!唐诚是他的独苗,你瞧瞧,唐诚那身形个头,稍微捯饬一下,和张弓还真有三分相像,也许就能蒙混过关。
可夕阳落山时,老唐又反悔了,他反复衡量还是觉得不妥,他不能把张弓置于危险之中,护送决不能有半点儿闪失,这是党交给他的任务,即使搭上自己的老命也要护他周全。
想到这儿,老唐猛地从大红石上站起来。时间已经等不及了,他晓得,由地痞流氓无赖组成的民团为了十块大洋,已经像疯狗一样到处乱嗅,暴露那是迟早的事。
他铆足劲儿猛吸两口旱烟筒,又把烟屁股砸在地面上,用右脚尖狠命踩拧着,似乎要狠下心来,做一个能捅破天的决定。老唐仰起头,透过茂盛的皂角树叶缝,看那灰蒙蒙的天,没有一颗星星,只有泻下的灰白月光和无边的烦闷。
说来也奇怪,那一夜夜半,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呼雷闪电,青涩皂角刮落满地,黄土沙尘席卷整个氾城,却没有下一滴雨。
第二天早晨风停雷息,一切又恢复如常。张弓拿了唐诚的路条,二人从西拐街步行,去了北城门。他们上穿粗布纽扣小褂,下着阔腿扎脚裤,头戴一顶露顶破麦帽,一前一后宛然一对出城讨生活的父子。
老唐心想,我就不信这帮狗腿子就没有打盹的时候。
正想着突然听见噼啪一阵乱枪响,从城门口传过来。张弓大吃一惊,神经立刻要崩断了似的,怎么了?暴露了吗?只听见有人喊:有人闯卡了,快追啊,是共匪,抓住奖十块大洋啊。这一嗓子不当紧,像搅屎棍一样,一下子把城门楼搅乱了。
老唐急促促说,快,快趁乱出城。张弓像受惊的小牛犊,被老唐牵着缰绳向城外跑。果不其然,城门大开,白狗子一个个像疯狗一样,没命似的向城外追去。
那个闯卡人还是被抓了,白狗子推搡着押他回城。
当他们和老唐错肩的时候,老唐下意识压了压麦帽沿儿,似乎生怕被认出来似的。张弓觑了一眼那闯卡人,个头身形和自己无二,大腿上似乎中了枪,血顺着裤管向下滴,头上也许被枪托砸了,满脸都是血,面目已经分不清了。
张弓突然觉得很愧疚,可自己又无能为力,要不是这个年轻人闯卡,我怎么能趁乱出城?这年轻人是谁?是我们的人吗?还是普通老百姓呢?
他紧走几步追上老唐问,这个年轻人是咱们的人吗?老唐犹豫一下,好半天才说,不,不是,可能是抓错人了,别管闲事,趁乱赶紧出城。
出城顺大路走不远,他们便钻进了烟海桑田。借着宽大翠绿的烟叶作掩护,他们顺利抵达汝河北岸,那里早有小船接应,这是老唐事先安排好的。坐小船横渡北汝河,便是连绵起伏的伏牛山,进了山人就安全了。
一进龟山寨里,老唐便一屁股坐在大红石上,大口吸着他自己卷的旱烟筒子。张弓不知怎地,又想起那个闯卡的年轻人,愧疚绞住他的心,生疼。
老唐,那个年轻人到底是不是咱们的人?
老唐听了,突然浑身颤栗,他用右手使劲儿摁着双眼,似乎怕那不争气的眼泪迸出来,可眼泪还是弄湿了他的双手。
我的儿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诚在文中着墨不多,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既掩护了张弓安全出城,又衬托了主人公老唐革命者的形象。
B.出城需要临时路条,侦缉处盖红戳,军警处备案,核对氾城户籍,还要对脸识别,可见敌人戒备森严。
C.出城时,张弓像受惊的小牛犊,被老唐牵着向城外跑,表明了张弓缺乏斗争经验,党组织希望老唐帮助张弓更快地成长。
D.闯卡人与他们错肩的时候,老唐下意识压了压麦帽沿儿,这一细节写出了他看到闯卡人被抓时内心的不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穿插了一段出城前晚狂风大作的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出城前紧张的氛围,表现了老唐内心的激烈斗争。
B.作者描写了老唐和张弓出城时的动作和外貌,虽寥寥数语,却很有表现力,“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C.张弓趁着混乱成功出城后,两次向老唐询问闯卡人的身份,既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也为下文点明闯卡人的身份作铺垫。
D.小说语言朴实中不乏生动,多处运用口语,给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善用比喻,使小说更生动形象。
8.文中三次出现老唐吸旱烟的描写,请概括其当时的心理状态。(4分)
9.小说结尾老唐擦拭眼泪后,说出了“我的儿啊……”,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后幸洛阳,次蹈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说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十七年,疾甚。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襜帷,无涂车、刍灵。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媢之,毁短百为。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指李建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3分)
A.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B.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C.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D.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洗马,意思是在马前作前驱,本作“先马”,太子出行时为先导,为太子属官。
B.薨,古代对皇帝及其妃嫔、子女或封王的贵族死去的委婉说法,文中指魏征死去。
C.陪葬,皇帝把皇陵余地赐给亲属、功臣、将相用于安葬,陪葬对臣子来说是种荣耀。
D.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高阁,阁内共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魏征经历曲折,曾经几易其主。他早年跟随隋末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后来又追随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直到遇到李世民,才得以尽展其才。
B.魏征忠贞为国,深得皇帝信任。唐太宗经常让他进人自己的卧室商谈事情,魏征知无不言极尽忠心,前后上奏二百多条建议。由此得到提拔重用。
C.魏征正直肯谏。劝课很有成效。太宗出巡谴责地方官招待不周,他以隋亡的典故劝谏,唐太宗欲纳郑氏女为嫔,他劝谏皇帝为民着想,都被采纳。
D.魏征死时荣耀,死后遭到猜忌。魏征去世,太宗把公主赐婚魏征之子,临哭,罢朝,赠官,亲写碑文;但后来太宗心生猜忌,停婚约,推倒墓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日:“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4分)
(2)其妻裴辞日:“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5分)
14.文末说,唐大宗后来对魏征心存不悦,停子女婚约,又推倒其墓碑,简析其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璘的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很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主人的心灵品行。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16.尾联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 ”的雄心,也难免“ ”。
(3)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影射了邵洵美,邵氏名字的由来大概与《诗经 静女》中“ , ”有关。
(4)姚鼐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络绎不绝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圈粉”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C.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D.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 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7分)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____①__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____②__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__③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 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A 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2.【答案】B 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3.【答案】C 本题中,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
4.【答案】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5.【答案】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6.C 党组织任务是护送译电员张弓去豫南根据地。
7.B 父子俩形象描写时没有动作描写。
8. 第一次:出城方案未定的紧张而烦闷;第二次:下定决心后的坚定而决绝;
第三次:既有任务完成后的如释重负,又有对儿子被抓的愧疚与痛心。
9.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回答了前文张弓的提问,照应了前文多处伏笔,使小说情节完整。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既表现了老唐作为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忠诚无私又写出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立体感。
③从主题上看,小说结尾歌颂了革命者忠诚党的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深化文章主题。
10.句子含义:隋末动乱,他扮作道士。武阳郡太守元宝藏发兵响应李密,任命魏征担任书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当看到了宝藏的书信以后,就称赞写得非常好,又加上听说是魏征所写,急忙征召他。
“举兵应李密”为连动结构,主语为“武阳郡丞元宝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密得宝藏书”为主谓宾结构,“书”作“得”的宾语,排除B。故选C。
11.B.“薨,古代对皇帝及其妃嫔、子女或封王的贵族死去的委婉说法”错误。“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不能指皇帝去世。
12.B.“由此得到提拔重用”错误。根据原文“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可知,在魏征上奏二百多条建议之前,皇帝对他就给予了重用。
13.(1)“阋”,离间;“奈何”,怎么办;“蚤”,通“早”;“从”,听从。
(2)“辞”,推辞;“素”,平日;“假”,以,凭借;“褒大”,太多。“志”,心愿。
14.①小人百般诋毁;②魏征推荐的杜正伦、侯君集先后获罪,小人便指责魏征曾阿附恶党;③奸人说魏征太注重私欲,无视君王,想青史留名。
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抛弃自己的资财家产不去经营,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他扮作道士。武阳郡太守元宝藏发兵响应李密,任命魏征担任书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当看到了宝藏的书信以后,就称赞写得非常好,又加上听说是魏征所写,急忙征召他。魏征进献十条计策来说服李密,都没有得到采用。刚好赶上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授伪官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和裴矩一起逃往关内,隐太子引荐他为太子洗马。魏征看到秦王功高,暗中劝说太子早做打算。太子事败以后,唐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怎么办?”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众我的话,不会因为今日之祸而死!”李世民器重他的正直,没有一丝怨恨的意思。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裴矩为鹿县男。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引至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自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心意。由此任职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后来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徵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郑仁基的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典册都已具办。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徵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太宗准备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天亮时,魏征逝世。太宗亲临哭吊,极为悲痛,为之罢朝五天。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定谥号为文贞,将他陪葬于昭陵。将下葬时,其妻裴氏推辞说:“魏征平日节俭,现以一品官的礼节安葬,仪仗器物太多,不合他的本意。”太宗答应她的请求,便用素车载棺,白布做其帷幔,不用涂车及草人草马等物。太宗亲做碑文,并书写出来刻在石上。还赐给其家封邑九百户。魏征逝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有人闻知此事妒心大发,百般诋毁魏征。魏征曾经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有才干能任宰相,到正伦因犯罪被罢官,君集犯谋反罪被杀后,小人便指责魏征曾阿附恶党;又说魏征曾记下前后谏争之言,给史官褚遂良观看。太宗因此更为不满,便停止叔玉的婚事,仆倒为魏征写的碑文,所以其家逐渐衰落。
15 B项,应该是由面到点,“田家秋作苦”为面,“邻女夜春寒”为点。
16.①对荀媪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②对自已落魄失意而无法报恩的惭愧之情。③对农家辛劳与贫困深切的关注与同情。④以韩信自况,抒发自己孤寂郁闷之情。
17.(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3)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18. D 。A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B标示拟声词C反语 。
19. D 。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B.“导致”使用不当。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20.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21. A 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CD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
22. 示例:①在寒冷的冬季②生长期呈绿色③加快融雪速度
四、写作
参考立意 1.热爱劳动,弘扬民族传统。2.热爱劳动,从我做起。3.理解劳动,尊重劳动。4.学习书本知识,也学习劳动精神。5.劳动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6.新时代需要劳动,需要更智慧的劳动。
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日,我关注了中学生的劳动之争,我的主张是“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
请允许我从我的家事谈起吧。家父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中医,他经常翻阅的一本书是泛黄的《黄帝内经》。上初中后,我粗略学了一点文言文,也试图读懂家父奉若珍宝的《黄帝内经》。但因繁体字难辨难认,我读起来未免磕磕绊绊。只约略记得其中有“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之类的语句。
记得有一天,家父与他的高足共同探讨《黄帝内经》中的一个句子“形劳而不倦”。那位叔叔认为:“既然形劳,当然就会倦。形劳而不倦,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家父解释道:“形劳而不倦,可以理解为形劳神不倦。也就是说,身体虽然劳累,但精神不觉疲倦。比如,一个老农民下地劳动了整整一天,他可能会感到很辛苦,但他的内心是舒畅的,这不就是形劳神不倦吗?”
后来,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字源,他在黑板上写出了那个繁体的“勞”字。他说:“勞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两个火,中间的秃宝盖代表房子,下面的力指代劳动。整个字的含义是:在房间点灯,夜间劳作。”我听着,心,一下子回到了“形劳而不倦”上。我想,劳,真是个苦中藏甘的汉字呢!
因为心里揣着这些与“劳”相关的美妙故事,我对劳动充满了天然的好感。我会在我家平房前开辟出两分田来种花种菜;我会在暑假里随表姐一道顶着烈日拔草捉虫;我会迎着闺蜜异样的眼光跟舅母苦学踩缝纫机;我会对学校清运垃圾的老人坦然喊一声“爷爷好”……
我享受劳动,我高看劳动。
在思品课上,老师说:“马克思曾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我听了,忍不住暗自叹服点头。是的,当体力劳动被同龄人避之唯恐不及时,我庆幸来自《内经》与仓颉的珍贵提醒恰逢其时地进驻了我稚嫩的生命,这让我幸运地承继了来自远古的一脉香火,无论季节风怎样吹拂,我都能做到不摇摆、不浮燥、不庸懦、不愚钝。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这是达·芬奇的妙语。在匆遽的一日与漫长的一生之间,惰,无时不在伺机而动,它要侵我心、撼我本;而劳,无疑是我们最初也是最后的“强心固本汤”。
在演讲结束之前,请允许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吧——天地之间,有个寺院。一位疲惫不堪的旅人入得院内,见到一老禅师正吃力地弯腰翻晒蘑菇。那禅师已是耄耋之年,行动迟滞,咳声连连。旅人看了,不由心生恻隐,便上前去问道:“师父,您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亲自翻晒蘑菇?”老禅师闻听此言,微微一笑道:“因为,蘑菇在亲自等我。”
同学们,让我们像那个老禅师一样,在苦中藏甘的“劳”字中安妥自己的灵魂吧!让复兴中学的每一位学子都会说: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新时代依然需要发扬劳动传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时代依然需要发扬劳动传统》。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在我们的身边总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有的同学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
学习忙当然可以理解,而且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学习累了,需要休息,我们提倡劳逸要结合,要学习也要娱乐。同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要结合,我们需要通过脑力劳动来锻炼我们的大脑,也需要用体力劳动来锻炼我们的四肢。也许你会说,我可以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呀,而我想告诉你的是,在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体育锻炼就是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也是体育锻炼,只不过方式不同,何必要厚此薄彼呢?所有的舞蹈、运动方式,其实都脱胎于劳动。所以没有必要排斥体力劳动,学习太累也不是理由,正因为学习太累了,我们才需要选择运动或者劳动来休息调节。
有的同学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此言差矣。人工智能时代,即使我们不需要通过体力劳动来创造物质文明,也依然需要通过体力劳动来锻炼一下我们的四肢。我们需要通过体力劳动这种记忆方式记忆人类进化的历史,就如同人类虽然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却依然不能放弃走路一样,哪怕你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何况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够被人工智能代替,尤其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而这其中不仅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
有人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这种思想更要不得。劳动是不是只有苦和累?过去生产劳动条件低下,有些劳动确实是很苦很累的。但是在高度智能化的社会,苦和累的工作基本上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了。“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只是你个人的认识,暴露出来的是好逸恶劳的思想。在分工高度精细化的社会,一个人通过某一种劳动创造价值,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通过价值交换请人代劳,这是可以的。但如果好逸恶劳,凡事都想出钱请人代劳,这是不可以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未来社会人力资本会非常昂贵,如果自己不想劳动、不愿创造价值,只想出钱让别人代劳,那是需要付出昂贵代价的。
总而言之,劳动传统不能丢,劳动精神不可无,让我们大家纠正错误意识,树立劳动思想,做一个勤劳奋斗的新时代劳动者。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别以学习为名,错过了劳动
同学们,我们以学习为名,错过了太多家庭劳动的美好。
老师们,我们以学习为名,异化了太多劳动教育课程。
同学们,老师们,别让懒惰的病毒蔓延,人猿相揖别,劳动最光荣。
马克思早就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懒惰是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