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中 一 年 级 模 块 检 测
语 文 试 题 2010.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靛(diàn)青 跬(kuǐ)步 驽(nú)马 句读(dòu )
B.阿谀 (yú) 老聃 (dān) 湮(yān)没 吮(shǔn)吸
C.倔(jué)犟 靡(mí)途 敛裳(cháng) 蓊(wěng)蓊郁郁
D.袅娜 (nuó) 树杪(miǎo) 卓(zhuó)有成效 夜缒(zhuì)而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骐骥 梳通 编辑 故步自封 B.偈子 缁衣 忌恨 不可估量
C.苍穹 鞠躬 窈窕 平平仄仄 D.扁舟 坠落 花瓣 乐夫天命
3.对“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扶着老人走走歇歇,不时低头向远处看看。
B.(我)扶着老人走走歇歇,不时抬头向近处看看。
C.(我)拄着拐杖走走歇歇,不时抬头向远处看看。
D.(我)拄着拐杖走走歇歇,不时低头向远处看看。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 :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2)他曾经密切 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
(3)斗争是他的生命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A.惋惜 注意 要点B.惋惜 注视 要点
C.痛惜 注意 要素D.痛惜 注视 要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深受学生的爱戴。
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她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D.一向在市场运作及商业赞助方面触角灵敏的农夫山泉公司又一次捷足先登,在“神舟6号”发射前夕,就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确立了合作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论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钉截铁地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孟子则不这样。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节选自黄仁宇《孔孟》
6.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主张“凡事紧张”。
B.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C.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完全不重视,行事全出己意。
D.孔子的自信源于一生的学习,孟子的自信源于内在的道德力量。
7.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C.《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D.孔子和孟子对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认识不同。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所说的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可以表明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的宗旨是相互配合的。
B.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体现了他为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感到焦虑、痛心。
C.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是因为他对所生活时代的情形感到极其失望,在他看来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者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境
D.朝济而夕设版焉 设版:设计版图
1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子犯请击之
⑶吾其还也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
A.⑴和⑵中“之”的用法相同;⑶和⑷中“其”的用法不同
B.⑴和⑵中“之”的用法相同;⑶和⑷中“其”的用法相同
C.⑴和⑵中“之”的用法不同;⑶和⑷中“其”的用法不同
D.⑴和⑵中“之”的用法不同;⑶和⑷中“其”的用法相同
11.下列选项对烛之武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B.郑文公于情急之中请烛之武前往斡旋,烛之武虽有牢骚稍有抵触但仍不计个人恩怨慨然应允。
C.本文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在说辞中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说明他完全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才这么做的。
12.下列依据原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本文向人们展示了军事斗争中“伐交”也即“用外交战胜敌人”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B.本文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C.本文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D.本文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分)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分)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雪梅
(宋)卢梅坡1
梅雪争春未肯降2, 骚人阁笔费评章3。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2.降(xiáng),服输。3.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6个小题,每空1分)
⑴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⑵ ,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⑶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⑷忍看朋辈成新鬼, 。 (鲁迅《悼柔石》)
⑸既自以心为形役,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⑹悦亲戚之情话,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12分)
16.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两处用法不得体,请找出并加收修改。(4分)
刚才孙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倒可以对自己不负责任?我衷心希望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⑴ 应改为 。
⑵ 应改为 。
17.依照下面例句,仿写一组结构、修辞手法相同、思想内容一致的句子。(4分)
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
;幸福是 。
18.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常常根据其特点以动物之名名之,比如变色龙,指的是见风使舵的人;糊涂虫指的是不明事理的人。下面的各种称呼指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下来,每条答案不超过8个字(任选四个作答)。(4分)
⑴孺子牛⑵癞蛤蟆⑶中山狼⑷应声虫⑸癞皮狗⑹替罪羊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旧居赋
佘树森
近年,在我家周围不断有高楼拔地而起。想到我住的这一方园地,间半居室,不久也会消失在楼的森林之中,于是,它平日破旧,狭小,简陋……好像都化作了一种绵绵的眷恋,时时袭上心头。虽然,我之旧居自不能与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并论,更不敢同现代作家徐志摩描写的“艳丽的垃圾窝”媲美;然而认真体察,细细吟味,它却也别有一番动人的情趣。
它,门窗油漆剥落,颇含古雅淡朴之趣;地面水泥破残,空气却润而不燥。房后接出一间木板油毡棚厦,每值雨天,一片空脆之声,如闻雨打芭蕉;尤其是在骤雨初歇的静夜,漏处残滴,滴滴落入铝盆,甚有“深宫滴漏”的韵味。房前园地一方,三面插以竹篱,爬满金银花、蔷薇、莺萝、牵牛、丝瓜、梅豆之类;窗前一株葡萄,树龄已逾十载。春日,新芽萌发,生机喜人;夏天,自有一窗绿荫泻于书案,清人心目,而那三面竹篱上,则是绿叶丛丛,猩红万点;紫的、蓝的牵牛花,一直开到仲秋;到了冬季,经过西北风的“删繁就简”,小院顿然变得空旷寥廓起来,在光秃秃的葡萄架下,时有一两只麻雀跳来跳去。
更使我感到其妙无穷的还是:它,远可得西山之静趣;近可感生活之漩涡。古人云:“山远始为容。”小立庭院,远望那暖暖的西山,好像是一位美人,静卧于绿野蓝天之际,有时,她裹着烟蓝色的轻纱,有时,她身披紫绿万状的锦绣,在朝日、夕晖、雨雪、雾霭之中,变幻着姿容……你可以任意地想象着那山里的一座座古寺、佛塔、经幢、断碑,以及那明眸似的清澈的泉水……而不必被那满地冰棍和面包的花纸,收录机的喧阗聒噪,败坏游兴。我之陋居,实乃“院中之院”,它周围聚居着一百多户人家,“五行八作”皆有。有的正去上班,有的刚刚下班;有的在淘米,有的在缝纫;有嗜爱听音乐的,有欢喜做家具的……于是,脚步声,车铃声,流水声,缝纫声,广播声,斧锯声……便不太谐调地组合在一起,使你时时感到生活的脉搏就在你身边跳动,而不会陶醉于沉静之中,消磨掉自己奋斗的意志。每当我私欲萌动、牢骚将生之时,看到他们汗渍斑斑,行色匆匆,为开辟新生活而坚实苦干的情景,心中便豁然开朗,如蒙煦日之临照,清泉之荡涤。这一“静”一“动”,实在结合得再妙不过了。
对于我之陋居,在来访的亲朋中,有指其窄陋的,亦有赞其“田园风味”的。在我们一家中,态度也不相同:我爱人是坚决“主迁派”,她总是唠叨着“啥时候能够分到楼房”;我是“主和派”,因为我想,搬入新楼,自然会住得宽敞些、干净些,但是,像前面所说的种种情趣,也会随之消逝,这使人不无恋恋;至于我五岁的小女儿呢,这里简直是她的乐园:她将采来的蔷薇、茑萝或喇叭花,插在自己的小瓶子里;她喜欢用丝瓜花去喂蝈蝈;也不管是深秋或严冬,她常常吵嚷着要种花,她用小铲把花籽埋在土里,再拎着小桶去浇水,她相信它们也一定会在这儿开出美丽的花来的……因此,她可从来没有产生过搬家的念头呢。
19.“这一‘静’一‘动’,实在结合得再妙不过了。”这里的“静”和“动”分别是指什么内容?(4分)
①静:
②动:
20.作者认为身处旧居有趣,请列举第二段中作者所写之“趣”。(4分)
2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眷恋破旧、狭小、简陋的旧居而不愿意搬家?(6分)
22.请举例说说本文是如何抒发了对旧居的热爱之情的?(4分)
七、写作(60分)
23.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或物会带给你许多感动和启发,他们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还可以是……,无论是谁,都会在你的脑海中涂下光亮的色彩。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高一上学期模块教学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mí—mǐ)
2.A.(梳—疏)
3.C.(我)拄着拐杖走走歇歇,不时抬头向远处看看。
4.D.(“痛惜”,是沉痛的惋惜,程度较“惋惜”重。“注视”强调注意力集中,“注意”对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较之“注视”低。“要素”强调是重要因素,“要点”是讲话或文章等的重要内容。)
5.D.(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发表几首小诗说“卓有成效”不合适。捷足先登:比喻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6.C.(C项“孟子对‘礼’完全不重视”说法绝对,根据在第四段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中。)
7.B.(从第五段的前两行表述,可以排除A和C,D项表述就是谈的二人思想的不同,不能做为原因。第五段第二行的一个“但”字后的表述为选B提供了依据。)
8.D.(第五段第五行,“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三、 (12分,每小题3分)
9.D设版:筑墙,做防御工事 10.C(⑴之:助词,相当于“的”;⑵之:代词,代指秦军;⑶其:表示祈使语气,这里可译作“还是”;⑷其:第三人称代词,此处指李蟠)
11.D他并不是完全为了秦国的利益,而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这仅仅是说辩技巧而已。
12.D(D项表述应为“《左传》”)
四、(24分)
13.⑴(4分)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锲”、“舍”、“折”、“镂”)⑵(3分)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师”、“道”、“传”)
⑶(3分)它使郑国成为东部的疆界后,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既”、“封”、“肆”)
14.(1)(4分)用类比的手法将梅与雪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或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事物各有优劣的道理阐释清楚。(学生能答出一点即得满分,答出手法得2分,分析得2分。)
(2)(4分)一个人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15.⑴吾尝跂而望矣⑵故不积跬步⑶术业有专攻⑷怒向刀丛觅小诗⑸奚惆怅而独悲⑹乐琴书以消忧
五、(12分)
16. ⑴“抛砖引玉”应改为“金玉良言”⑵“略尽绵薄之力”应改为“不遗余力”,每空1分
17.示例:幸福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闲适;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引用诗句1分,结构相同,内容与诗句要求一致1分)
18.⑴孺子牛⑵癞蛤蟆⑶中山狼⑷应声虫⑸癞皮狗⑹替罪羊
答案:⑴兢兢业业的人⑵痴心妄想的人⑶恩将仇报的人⑷随声附和的人⑸厚颜无耻的人⑹代人受过的人
六、(18分)19.①静:指西山的静态(静趣)。②动:指院中人们为开辟新生活而坚实苦干的情景。
20.旧居本身的古朴典雅之趣;空气滋润之趣;静听雨声之趣;近观花开之趣;冬日空旷之趣。
21.一可以亲近自然;二可以时时感到生活脉搏的跳动,而不会陶醉于沉静之中,消磨掉自己奋斗的意志;三可以荡涤私欲。
22.本文采取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以间接抒情为主的抒情方式。首段通过与名人对比,直接抒发了对自己旧居小屋的热爱之情;其他各段分别通过描写或者叙述间接抒发热爱之情。如第二段写旧居周围环境,描写雨后滴漏的妙趣,春季花开的情味,葡萄树夏日的盎然绿意,无不洋溢着作者爱旧居的感情。(间接抒情任举2、3、4段中的例子简单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请酌情给分。)
七、写作(60分)
参照2010年山东高考相关标准及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商讨确定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