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1 23: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与发展:19世纪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   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道路。
2.“短暂的春天”:    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    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    期间,西方列强忙于   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和面粉业。
3.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     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4.发展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    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    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     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19世纪    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     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
时期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剪辫 留辫 强令剪掉    
放足 女子缠足 劝禁女子    
礼节 跪拜礼 鞠躬、握手礼
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体现    
3.社会生活的变化
(1)饮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    成为时尚。
(2)婚丧: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3)娱乐: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出现了     的局面。
(4)服饰:旗袍、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4.特点:发展不平衡,变化呈现出      并呈、       发展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 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图1         图2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剪辫令,要求限期剪辫,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
(1)材料一中图1、图2是民国时期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2)材料二中“剪辫”“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
(3)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
1.清末状元张謇放弃仕途,辞官回乡,创办大生纱厂。这体现出他主张(  )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君主立宪 D.民主科学
2.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凡入会人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一时间全国各地竞相效仿,入会者竟达30万众。这种现象说明了(  )
①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男女婚姻自由的实现 ③男尊女卑观念的动摇 ④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话剧《茶馆》写的是一座茶馆里的故事,一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第二幕中有王利发与崔久峰的一段对话:王利发:“您看秦二爷,他又办工厂,又忙着开银号!”崔久峰:“……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 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段对话揭露了当时(  )
A.民族资本家个个腰缠万贯
B.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实业救国是救国唯一的出路
D.中国的工商业资本家完全依靠外国资本来发展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从部门分布来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非常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整体实力来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由此可见民族工业的缺点包括(  )
①分布不均衡 ②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整体实力较弱 ④一直发展缓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5.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跪拜、拱手等礼节,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官员之间以职位相称,普通人士则以“先生”“君”相称。这种社会习俗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自由观念 B.科学思想
C.平等观念 D.等级观念
四、达标检测
1.出现下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A.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  )
①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 ②法律制度已经非常完备 ③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④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棉纺织业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1)张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大生纱厂的 他提出了什么口号 反映了张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和资本家兴办厂矿4万余家,新厂矿的投资加上扩建增资共计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年以前50年民族资本的总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期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材料四 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六七十 张謇 “实业救国” 2.辛亥革命 实业 世界大战 欧洲 “短暂的春天” 纺织业 3.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 4.比较 轻工业 沿海沿江
(二)1.70 交通工具 2.辫子 缠足 自由平等 3.(1)沿海城市 (3)崇洋逐新 (4)中山装 4.新旧 多元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或实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落后。(或者: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为不平衡)(或者艰难曲折;整体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2.(1)中山装、旗袍。
(2)表明反对封建制度的决心;表明国民人格平等观念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3)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了西方文化;中国学习西方的结果;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和创新的结果。
三、课堂练习
1.B 2.A 3.B 4.A 5.C
四、达标检测
1.C 2.D
3.(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兴办实业,以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或兴办实业);张謇具有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精神,为国分忧,造福家乡,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2)原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开展;实业家的努力。
(3)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4)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风尚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