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历史真题含答案解析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2题)
1、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 B .
C . D .
2、 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刺史制度 D . 行省制度
3、 他是唐朝高僧,受邀东渡日本,历时 12年。虽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到达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鉴真 D . 郑和
4、 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当时的宋朝
A . 制瓷技术先进 B . 边界贸易兴旺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海外贸易发达
5、 兰茂( 1397~1476),明代云南嵩明人,著名学者、药物学家。他编著的《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药物学著作。一百多年后,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A . 《伤寒杂病论》 B . 《唐本草》 C . 《千金方》 D . 《本草纲目》
6、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面对外来入侵,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A . 张之洞 B . 左宗棠 C . 曾国藩 D . 李鸿章
7、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这次起义是
A . 萍浏醴起义 B . 安庆起义 C . “黄花岗起义” D . 武昌起义
8、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是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9、 1897年近代中国人创办了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个出版机构是
A . 商务印书馆
B . 中华书局
C . 新华书店
D . 生活书店
10、 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 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
A . 贾思勰 B . 王祯 C . 徐光启 D . 袁隆平
11、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中国人称之为
A . “金字塔” B . 万神庙
C . 帕特农神庙 D . 摩亨佐 ·达罗遗址
12、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 “黄金时代”。东罗马帝国皇帝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于529年编成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十二铜表法》
C . 《查士丁尼法典》 D . 《拿破仑法典》
13、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说: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的长篇诗作是
A . 《神曲》 B . 《蒙娜丽莎》 C . 《哈姆雷特》 D . 《罗密欧与朱丽叶》
14、 宣称 “人人生而平等”,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的纲领性文献是
A . 《权利法案》 B . 《独立宣言》 C . 《人权宣言》 D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5、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于3月28日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A .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 第一国际 C . 巴黎公社 D . 苏维埃政府
16、 18世纪,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他于1804年完成的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是
A . 《战争与和平》 B . 《复活》 C . 《夜间的咖啡馆》 D . 《英雄交响曲》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和相互妥协,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开罗宣言》 D . 《北大西洋公约》
18、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A . 新经济政策 B . 两个五年计划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此后中国等近二十多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至此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0、 1945年10月24日,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正式成立。它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成果,其首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这一国际组织是
A . 联合国 B . 世界贸易组织 C . 二十国集团 D . 七十七国集团
21、 下表中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时间 历史事件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1960年 “非洲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99年 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A .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 .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C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
A . 资本主义制度 B . 社会保障制度 C . 计划经济体制 D . 系统教育体系
二、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 —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下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约前 371~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他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学说。“仁政”的核心内容就是明君必须“制民之产”,使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家畜,吃得饱,穿得暖。他的“仁政”学说以重民思想为基础,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社稷(国家)、君三者相比,民最重要。
——据詹子庆《中国古代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子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场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怎样的愿望?
材料三
图 2土地改革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从1950年夏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据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这次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
(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能够取得全面胜利的认识。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据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人类摆脱了长期来自人口数量、食物供应、人类迁移以及经济产量等各方面的束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工业革命,而在工业革命当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就是人类对矿物燃料的利用。这一突破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据[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使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社会分别进入什么时代?
材料三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问题。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这些环境危机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据部颁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谈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李大钊( 1889-1927 )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3月,他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1927年4月,李大钊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图 2 《共产党宣言》封面
1920年2月,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陈望道开展的思想宣传活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材料二
图 3 杨靖宇( 1905-1940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中央派杨靖宇、周保中(白族)、李兆麟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舍身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1940年2月,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内陷入日军重围,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残忍的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枯草、树皮和棉絮。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 2)“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影响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钱学森、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材料四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
(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 133 厘米,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32.84 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 B ;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2、 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免,故 B 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A 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故 C 错误;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故 D 错误。
3、 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 753 年, 66 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第 6 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故 C 正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故 A 错误;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真经,故 B 错误;明朝郑和下西洋,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C 。
4、 D
【详解】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故 D 符合题意;制瓷技术先进与材料中海外贸易信息不符合,排除 A ;材料中论述的是海外贸易。不是边界贸易。排除 B ;经济重心南移属于国内经济发展现象,排除 C 。故选 D 。
5、 D
【详解】
明朝李时珍著有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故 D 符合题意; A 是东汉时期医学著作,排除; B 和 C 均是唐朝时期的医学著有。排除。故选 D 。
6、 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 “19世纪70年代”“钦差大臣”“收复新疆”,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故B项符合题意。另外的几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不符合题意,故应排除ACD。所以本题应选B。
7、 D
【详解】
武昌起义是指 1911 年 10 月 10 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材料描述的正式武昌起义,故 D 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发生在 1906 年,安庆起义发生在 1907 年, 黄花岗起义发生在 1911 年 4 月,排除 ABC 。故选 D 。
8、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 C 正确; 1927 年召开 “八七会议”, 1929 年召开古田会议, 1945 年召开中共七大,故 ABD 错误。
9、 A
【详解】
依据题干 “近代中国人创办了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A符合题意。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故B不符合题意。新华书店于1937年成立于延安,故C不符合题意。生活书店创建于1925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故 D 正确;贾思勰是魏晋时期农学家,王祯是元代农学家,徐光启是明代科学家,故 ABC 错误。
11、 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 “ 法老 ” ,故 A 正确;万神庙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故 B 错误;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遗迹,故 C 错误;摩亨佐 · 达罗遗址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A 。
12、 C
【详解】
《查士丁尼法典》是公元 529 年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命学者杜立本等所编纂的法典,故 D 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大约在公元前 1776 年颁布的法律汇编,《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于公元前 449 年颁布的成文法,《拿破仑法典》颁布于 1804 年,排除 ABD 。故选 C 。
13、 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篇诗作是《神曲》,故 A 正确;《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画作,《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作,故 BCD 错误。综上故选 A 。
14、 B
【详解】
1776 年 7 月 4 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颁布的《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故 B 符合题意; 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排除 A ; 1789 年 8 月 26 日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是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排除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 1863 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排除 D 。故选 B 。
15、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71 年巴黎的无产阶级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故 C 正确;共产主义者同盟在 1847 年于伦敦成立,第一国际于 1864 年于伦敦成立,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政府,故 ABD 错误。
16、 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天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音乐充满想象力和激情,他在 1804 年完成的《英雄交响曲》是其代表作,是为拿破仑所写的,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故选 D ; AB 都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排除; C 是一幅油画,排除。
17、 A
【详解】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主要是处理战败国 —— 德国问题。会议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同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共同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些条约构成的世界秩序被称为 “ 凡尔赛体系 ” 。故 A 符合题意;《九国公约》是华盛顿会议上签署条约,排除 B ;《开罗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开罗会议发表的宣言,排除 C ;《北大西洋公约》是冷战时期北约组织宣言,排除 D 。故选 A 。
18、 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收集制的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从 1921 年起,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 A 正确; 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1928 年至 1932 年。 苏联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1933 年至 1937 年,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强国,故 B 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从 1956-1964 年,故 C 错误; 1985 年至 1991 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A 。
19、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中国等近二十多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故 C 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在 191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在 1939 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是在 1942 年,故 ABD 错误。
20、 A
【详解】
1945 年 10 月 24 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故 A 符合题意; 1995 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二十国集团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于 1999 年倡议成立, 1964 年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排除 BCD 。故选 A 。
21、 A
【详解】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非洲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以及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都体现出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故 A 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是指美苏争霸等事件,排除 B 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属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排除 C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会涉及苏联解体,排除 D 项。故选 A 。
22、 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福利国家,即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故 B 正确;二战前资本主义制度早已确立,故 A 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故 C 不符合材料信息;教育体系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故 D 错误。
二、综合题
1、 ( 1 )原因: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 2 )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 3 )变化: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较快,民生得到很大改善。
( 4 )认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要促进民族团结;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共同维护各民族大团结。
【详解】
( 1 )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 “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可知,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2019年对比2013年,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都有增加,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较快,民生得到很大改善。
2、 ( 1 )儒家学派。关心人民疾苦,解决民生问题。
( 2 )太平天国运动。反映贫困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愿望。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4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详解】
( 1)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由材料“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家畜,吃得饱,穿得暖”,可得出关心人民疾苦,解决民生问题。
(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革命纲领。由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可得出反映贫困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愿望。
( 3)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由材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可得出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 4)由材料“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可见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 ( 1 )推动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推动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推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 2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第一次进入 “ 蒸汽时代 ” ,第二进入 “ 电气时代 ” 。
( 3 )对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无限制的开垦土地,导致水土大量流失,造成荒漠化。
( 4 )构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详解】
( 1 ) “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概括得出:推动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推动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推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 2 ) “突破”,根据材料二信息“而在工业革命当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就是人类对矿物燃料的利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3 )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得出: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由材料信息“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得出: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土地的无限制开垦等。
( 4 ) “认识”,根据材料信息“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及所学知识得出:构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4、 ( 1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 2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
( 3 ) 1960 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4 )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品质。
【详解】
( 1 ) “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信息“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920 年 3 月,他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 ”“ 1920 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及所学知识得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 2 ) “影响”,依据材料信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抗日武装”,依据材料二信息“党中央派杨靖宇、周保中(白族)、李兆麟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 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组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得出: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
( 3 ) “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1960 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4 ) “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信息“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得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