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中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交大附中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0 13: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摸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世界读书日”感怀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仍有绝大部分的人,也不知道“读书日”为何物。
②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就我们今天的阅读现状来看,着实令人堪忧。首先,我们的公职人员,包括干部、公务员、甚至教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认认真真读点书的,已经是为数不多了。过去“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机关阅读写照,早已成为历史。代之的是逢场作戏,迎来送往,再不就是玩一阵扑克,或者搓几圈麻将,来打发时光,离下班还有个把钟头的时候,就忙着联系“饭局”或者洗澡、唱歌什么的。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不学无术和平庸堕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一群人聚在一起,很少有以往那种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特别是一些享有特殊权力的诸如司法等部门的年轻人,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难免会野蛮执法,甚至冤枉好人。在这种风气的蔓延和影响下,连最庄严的学术殿堂也在“倾斜”,许多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热衷于急功近利,不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而是走旁门左道,剽窃成风,学术造假,骗取名利,已成难以治愈的沉疴和痼疾。不是么!当年的陈景润,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默默无闻,矢志不渝,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从那以后到如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政治清明,春风荡漾,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大好机遇,但我们在纯学术领域里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直到2006年6月3日,数学大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才使国人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点安慰。
③再者,在我们的广大农村,提起读书,更是令人汗颜。本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更应该享受一点高雅的文化生活。可恰恰相反:读书却成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遥想在那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许多农村的有志青年,尽管食不果腹,却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诸如《青年近卫军》、《红楼梦》、《暴风骤雨》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不少的农业科技书籍,汲取着精神食粮,并率先垂范,不懈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然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在阅读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反而没人读书了,电视机刚进入寻常农家的那几年,还废寝忘食了一些时日。而现在呢,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节目质量的日趋下降,除了孩子们还在看动画片和战争片外,电视机也在日渐受着大人们的冷落,大量的空闲时间,都耗在了甩扑克、玩麻将等消磨时间和耗费精力的事情上了,白天黑夜连轴转,甚至忙得忘了孩子自己也不吃饭,有时,还因为块儿八角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前几年就曾经有人把此种“稀里糊涂”的痴迷戏谑为“八亿农民九亿赌,一亿不赌‘二百五’”。近几年的农村现实,还真应验了这句话的深刻性,因为在我们周围的农村就有这样的说法:现在不会玩麻将,还真不能串门了,人家到处都在玩,咱跟个憨子似的,不随群儿,根本没人理。就这样玩来玩去,玩物丧志,玩掉了人生的意义和安身立命的本领。如此浑浑噩噩,沉沉溺溺,使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在家里,教育子女,以骂娘为主;在外面,以腰包的鼓瘪,瞪眼的大小,拳头的软硬,来衡量一个人在村里地位的高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没有规矩和格式,大都由着个人的性子,法盲和念过书的文盲在不断涌现。集体主义观念已丧失殆尽,脏、乱、差现象在日趋严重,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乱占耕地,滥建住宅,破坏环境,野蛮横行,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④在这种几乎拒绝读书的社会风气的感染和滋养下,不学无术成了一种时尚,也因此,书店里许多的文学名著和科技类书籍,无人问津,布满灰尘。而那些武打、凶杀、色情、猎奇、探秘、迷信、算卦等,还有什么《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却备受人们的青睐。造成了许多人的价值观的错乱和人生观的困惑。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⑤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应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对那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提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共建和谐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1、写出高中课本中谈及“阅读经典”的一篇课文 。(1分)
2、第①段中列举大量数据,用意是 。(2分)
3、第②段中“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一句中“万马齐喑”的意思是
。(2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完全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B.从陈景润之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纯学术领域里少有重大突破性研究。
C.“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农村青年读书现状令人担忧。
D. 《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备受人们的青睐,却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E.“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能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5、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当今社会阅读现状的?(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⑦北平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⑧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思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⑨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⑩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⑾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⑿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⒀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
⒁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7、作者第③段中说“自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是 。(2分)
8、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2分)
9、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表明作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环境非常寂静幽深。
B. 第③段中的“遗世而独立”,化用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决绝、保留自己独立志向的人生追求。
C.第④段作者用细腻的饱含深情的笔触,把马缨花树的极美描述出来,表达了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对马缨花的感激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看到的各种奇异美妙动人的花朵,是为了证明过去十三年是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
E.第⑿段划线句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F.本文体现了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10、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意是什么?(3分)
11、第⒀中说的“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12、本文与《合欢树》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但文章寓意各不相同。请简要阐述。(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⑵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 ,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⑷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⑹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⑺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
⑻香稻啄馀鹦鹉粒, 。(杜甫《秋兴》)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6题(8分)
菩萨蛮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注释】这首词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
14、《菩萨蛮》是这首小令的 。(1分)
15、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句子,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
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
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
16、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7分)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⑴吾事济矣( ) ⑵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
18、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B. 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
C. 以申饬五伦之教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此其大凡也 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 章君有见于斯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21、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3分)



22、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2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愚者虽欲为不善( )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2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近日一本名为《未来是湿的》译作登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译者自称,未来社会因为互联网影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漉漉的存在”。有趣的是,该书原名为《此即人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讲述了由于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影响,新的组织形式形成,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穿越了地理和文化的鸿沟。一点也不见得黏糊糊、湿漉漉。
有学者指出,这种在标题上玩花样,靠标题取胜的做法愈演愈烈,甚至已蔓延到整个文化界。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答案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世界读书日”感怀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仍有绝大部分的人,也不知道“读书日”为何物。
②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就我们今天的阅读现状来看,着实令人堪忧。首先,我们的公职人员,包括干部、公务员、甚至教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认认真真读点书的,已经是为数不多了。过去“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机关阅读写照,早已成为历史。代之的是逢场作戏,迎来送往,再不就是玩一阵扑克,或者搓几圈麻将,来打发时光,离下班还有个把钟头的时候,就忙着联系“饭局”或者洗澡、唱歌什么的。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不学无术和平庸堕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一群人聚在一起,很少有以往那种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特别是一些享有特殊权力的诸如司法等部门的年轻人,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难免会野蛮执法,甚至冤枉好人。在这种风气的蔓延和影响下,连最庄严的学术殿堂也在“倾斜”,许多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热衷于急功近利,不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而是走旁门左道,剽窃成风,学术造假,骗取名利,已成难以治愈的沉疴和痼疾。不是么!当年的陈景润,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默默无闻,矢志不渝,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从那以后到如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政治清明,春风荡漾,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大好机遇,但我们在纯学术领域里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直到2006年6月3日,数学大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才使国人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点安慰。
③再者,在我们的广大农村,提起读书,更是令人汗颜。本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更应该享受一点高雅的文化生活。可恰恰相反:读书却成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遥想在那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许多农村的有志青年,尽管食不果腹,却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诸如《青年近卫军》、《红楼梦》、《暴风骤雨》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不少的农业科技书籍,汲取着精神食粮,并率先垂范,不懈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然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在阅读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反而没人读书了,电视机刚进入寻常农家的那几年,还废寝忘食了一些时日。而现在呢,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节目质量的日趋下降,除了孩子们还在看动画片和战争片外,电视机也在日渐受着大人们的冷落,大量的空闲时间,都耗在了甩扑克、玩麻将等消磨时间和耗费精力的事情上了,白天黑夜连轴转,甚至忙得忘了孩子自己也不吃饭,有时,还因为块儿八角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前几年就曾经有人把此种“稀里糊涂”的痴迷戏谑为“八亿农民九亿赌,一亿不赌‘二百五’”。近几年的农村现实,还真应验了这句话的深刻性,因为在我们周围的农村就有这样的说法:现在不会玩麻将,还真不能串门了,人家到处都在玩,咱跟个憨子似的,不随群儿,根本没人理。就这样玩来玩去,玩物丧志,玩掉了人生的意义和安身立命的本领。如此浑浑噩噩,沉沉溺溺,使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在家里,教育子女,以骂娘为主;在外面,以腰包的鼓瘪,瞪眼的大小,拳头的软硬,来衡量一个人在村里地位的高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没有规矩和格式,大都由着个人的性子,法盲和念过书的文盲在不断涌现。集体主义观念已丧失殆尽,脏、乱、差现象在日趋严重,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乱占耕地,滥建住宅,破坏环境,野蛮横行,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④在这种几乎拒绝读书的社会风气的感染和滋养下,不学无术成了一种时尚,也因此,书店里许多的文学名著和科技类书籍,无人问津,布满灰尘。而那些武打、凶杀、色情、猎奇、探秘、迷信、算卦等,还有什么《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却备受人们的青睐。造成了许多人的价值观的错乱和人生观的困惑。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⑤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应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对那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提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共建和谐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1、写出高中课本中谈及“阅读经典”的一篇课文 《获得教养的途径》 。(1分)
2、第①段中列举大量数据,用意是 令人信服地说明“世界读书日”在中国尚未被公众知晓 。(2分)
3、第②段中“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一句中“万马齐喑”的意思是 在纯学术领域里,我们没能取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 。(2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C )(4分)
A.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完全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B.从陈景润之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纯学术领域里少有重大突破性研究。
C.“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农村青年读书现状令人担忧。
D. 《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备受人们的青睐,却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E.“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能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A项“完全取决”的说法绝对化;C项“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在文中指的是机关部门的阅读状况)
5、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结构上,点题,与文章开头“世界读书日”相呼应,结构严谨
内容上,引用总理的话,升华文章主旨,号召全民读书
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当今社会阅读现状的?(4分)
公职人员能安静坐下来认真读点书的,已经为数不多;最庄严的学术殿堂,学术造假,骗取名利,已成难以治愈的沉疴和痼疾;广大农村,文化氛围越来越差。(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⑦北平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⑧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思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⑨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⑩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⑾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⑿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⒀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
⒁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7、作者第③段中说“自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是 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1点1分) 。(2分)
8、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寂寞之浓烈深重,笼罩作者的内心,让人无处可逃,表达了在“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作者看不到光明和希望的寂寞苦闷。 。(2分)
9、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C )( E )(6分)
A.第①段“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表明作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环境非常寂静幽深。
B. 第③段中的“遗世而独立”,化用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决绝、保留自己独立志向的人生追求。
C.第④段作者用细腻的饱含深情的笔触,把马缨花树的极美描述出来,表达了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对马缨花的感激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看到的各种奇异美妙动人的花朵,是为了证明过去十三年是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
E.第⑿段划线句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F.本文体现了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10、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意是什么?(3分)
写大院子阴森凄苦的氛围是为了反衬马缨花的开放之美和花香对我心灵的慰藉;
11、第⒀中说的“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生长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生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12、本文与《合欢树》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但文章寓意各不相同。请简要阐述。(4分)
都是借树忆人或抒情。《合欢树》中合欢树象征着母子抗争命运的精神,也象征着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作者借合欢树表达对母亲的思念。《马缨花》中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寄托的载体,文章通过写对马缨花情感的变化,表现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时代的赞颂。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诗经·蒹葭》)
⑵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⑷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⑹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⑺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⑻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
(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6题(8分)
菩萨蛮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注释】这首词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
14、《菩萨蛮》是这首小令的 词牌 。(1分)
15、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首句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句子,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
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
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
16、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动静结合 “风高帆影疾”描写了妻子所乘小船离去的飞速;“目送舟痕碧”则刻画了作者本人望舟远去的情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情景关系 本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诗人独立江边,深情遥望妻子乘舟渐渐远去的画面。而作者对妻子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早已融入到那画面中。
炼字 这两句中用字十分精当。尤其一个“疾”字写出了妻子所乘之船离开之快。但或许,舟行得并不快,只是因为作者心中不忍离开妻子的感情使得他竟认为是舟行太快。“疾”字委婉曲折地凸显了诗人与妻子别离之时的不舍。
送别词。送别是在“烽火连三月”的乱离时代。此时离别,不仅令人产生孤独感,更能引人对生存心怀恐惧,因而更使人“断肠”。起二句写送别氛围,上片歇拍强为劝慰,实极悲伤。过片写亲人风帆去后,久久不忍离去,一直目送“舟痕”消没,写出关切、思念深情。有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妙。结句自问自答,由愿望而失望,词情曲折跌宕。
南宋初年金兵逼近长江时,作者为送别妻子南下避难而作。词中表现了与亲人别离的沉痛之感和依依之情。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金兵侵扰而带来的苦难。一方面希望妻子走得快些,早离开祸地;另一方面,此一别,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又希望妻子走多慢些。劝慰妻子,却更显凄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7分)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⑴吾事济矣( 成功 ) ⑵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等到 )
18、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2分)
A. 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B. 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
C. 以申饬五伦之教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此其大凡也 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 章君有见于斯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关键词:主语,或,且)
(龙渊)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关键词:以……为,丰,以)
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时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21、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3分)
⑴ 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⑵ 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⑶ 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22、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 担心后继者(1分)不能始终按照原有的方式将“义塾”办下去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1],括苍章君溢[2],新建龙渊义塾成。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3]。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4],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5],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6],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7]?”遂樽节凡费[8],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9]。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10],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11]。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12],创燕居以奉先圣[13],而先师为之配[14],春与秋行舍菜之礼[15]。
[1]至正十三年:1353年。某甲子:某日。
[2]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市。
[3]避唐讳:避唐太祖李渊讳。
[4]欧冶子:亦称欧冶,春秋时铸工,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阳、纯钩(一作“纯钧”)五剑,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剑。事见《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越绝书 记宝剑》。福建闽侯市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亦为其铸剑处。
[5]通都大邑:大城市。
[6]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
[7]奚可:怎么可以。
[8]樽节:节省。凡费:常日的花销。
[9]斥田:开拓(扩大)田地,买田地。
[10]妻党:妻子家的人。
[11]曾大父:曾祖父。畸:畸零。畸,通“奇”。有畸:有余。意指二百三十亩土地之外还有零头。
[12]卜地:择地。
[13]燕居:本为退朝而处,宋居。《 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此处为堂名“燕居”。奉先圣:供奉先圣孔子。
[14]先师之为配:先师颜回享受配祀。《礼记 文王世子》:“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历代都庙祀孔子。三国魏正始(齐王曹芳年号,公元240—248年)以后,规定入学行祭礼,以孔子为先圣,配颜回为先师。唐初改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过来。
[15]舍菜之礼:舍,读shì,舍菜,本作“舍采”,采,读cài。古者入学,执菜以为贽(见面礼),一说持菜祀先师。《周礼 春官 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注:“郑(玄)谓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16]、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17]。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18]。
[16]月旦:月初。
[17]申饬:告诫、约束。五伦: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为“五伦”。
[18]郁然:茂盛的样子。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19],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20],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21],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22]。日用有籍[23],月考朒赢[24],岁二会其数[25],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26],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27]。
[19]岁聘:每年聘请。
[20]家单:家庭力量单薄,家贫。裹粮:装粮。此处指交粮。
[21]帅:遵循。
[22]司:掌管。
[23]籍:帐簿。
[24]朒(nǜ)赢:亏盈。朒,不足。赢,盈利。
[25]岁二会其数:每年两次会计(收入和支出)数字。
[26]俟:等待。
[27]大凡:大略,指基本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28],檄本郡免其科繇[29],俾无有所与[30]、章君既列条教[31],序而刻诸石[32],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33],请濂记之。
[28]江浙行省:元代在江浙设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设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官员,以总揽该行省的政务。参知政事为行省行政副长官。
[29]科繇(yáo):法律规定的徭役。繇,通“徭”,徭役。
[30]俾(bì):使。与:给予。
[31]条教:条文教令。
[32]序:按次第排列。诸:之子。
[33]伻(bēng):使者。《尚书 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34],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35]。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36]、西山真氏希元[37],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38],籁鸣机动[39],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40],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係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34]殊:差别。
[35]衷:正派。世防:世所防者,犹“世风”。一:一致。
[36]水心叶氏正刚:叶适(1150—1223),字正刚,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有《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
[37]西山真氏希元: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开禧初年中博学宏词科。使金归后,上言强兵足食以资进取。理宗立,擢礼部侍郎,奏民:“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后任参知政事。著有《大学衍义》、《真文忠公集》。
[38]声感气求:《易 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成绩单从龙,风从虎。”意思是同类相感应。此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
[39]籁鸣机动:即机动籁鸣。机,关键。籁,管乐器中空的发声部分。关键动,乐器即发声。此亦互相呼应之义。
[40]掇巍科:登高科。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称“登科”。典雄藩:掌管强大的藩镇。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41],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42],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43]。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44],亦岂能至于是哉?
[41]封殖:即“封植”,聚集财物。
[42]克绍:能够继承。徽猷:高明的规划。
[43]溥:广大。
[44]涵濡:滋润。泽:恩泽。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45],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46],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47],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49],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50]。陈氏或不我屑也[51],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52]。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53],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54]。因书之以为记。
[45]夙夜:白天晚上。
[46]蠹(dù):蛀虫。蘖:枝叉。蠹、蘖皆作动词,即作蛀虫、生枝叉。
[47]狎:亲近。斁(dù):败坏。厥:其,他的。彝训:日常的训诫。《书 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
[48]互相低昂:互见高低上下。低昂,即“低卬”,高低起伏。
[49]脱:假使。
[50]端亮:正直。
[51]不我屑:即“不屑我”,为“我不屑”的倒文。
[52]乡尹:即里尹、里正。地方下层小吏。里师:即乡师。周代有乡师,《周礼 地官 乡师》:“乡师之职,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
[53]县大夫:县里的官员。
[54]矧(shěn):况,且。敢:怎么敢、不敢。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2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愚者虽欲为不善( 即使 )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完成 )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2分)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2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必担心失去人才
26、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3分)
《劝学》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非常形象地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比喻论证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阐述,容易令人接受;《劝学》中将骐骥与驽马对比突出坚持不懈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对比论证可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27、“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3分)
观点1分,分析2分。
答案一:同意。有才无德者干坏事能量大,危害也大,所以断不可以将权交与他们,否则百姓遭殃,国无宁日。丧失良知的科学家,丧失民族气节的名流,以公肥私的政客,利令智昏的商家等等,祸国殃民,比庸才的破坏力大。
答案二:不同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唯才是用”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观。至于他们的品德缺陷,只要我们加强法制就可以有效规范其行为。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臣子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能超过品德。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能与品德是不同的两回事,可是世俗的人们往往分不清,一律说成贤明,这是他们看错人的原因。聪明、明察、坚强、果毅被称为才能;正直、公道、平和待人被称为品德。才能,是辅助成就品德的条件;品德,又是发挥才能的统帅。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云梦地方的竹子,是天下最刚劲的,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金属,是天下最精利的,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刃,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被称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被称为愚人;品德胜过才能被称为君子;才能胜过品德被称为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挑选人才的策略,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实现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例子有很多了,又何止智伯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
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二、写作(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近日一本名为《未来是湿的》译作登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译者自称,未来社会因为互联网影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漉漉的存在”。有趣的是,该书原名为《此即人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讲述了由于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影响,新的组织形式形成,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穿越了地理和文化的鸿沟。一点也不见得黏糊糊、湿漉漉。
有学者指出,这种在标题上玩花样,靠标题取胜的做法愈演愈烈,甚至已蔓延到整个文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