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
1.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中心形成的原因 B.五四运动中心转移的条件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 D.民族工业体系畸形的表现
2.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其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发出的;此后,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
C.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改变
3.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五四运动成效的总结称:“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国各阶层的人民都受到了影响。”芮恩施强调五四运动( )
A.是对巴黎和会的过激反应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具有启迪人们思想的作用
4.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
5.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6.金冲及先生说:“经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而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处境又要求他们尽快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起来,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行动。”金冲及先生意在说明( )
A.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马克思主义是改造旧中国的思想武器 D.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大势所趋
7.1920年孙中山指出:“我们革命失败,全是日本捣鬼……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清室虽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地抵制。”此言论( )
A.为国共合作埋下伏笔 B.提出彻底反日主张
C.深刻反思国民大革命 D.引发了国民大革命
8.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
A.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D.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9.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代表越飞的谈判中,尽管他急于寻求苏维埃的援助,但他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也没有放弃领导权,交由马克思主义者来执行纪律和命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国民党( )
A.缺乏与共产国际合作诚意 B.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想保持指导思想的纯粹性 D.政治上依然不够成熟
10.严志才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指出:到 1936 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 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 96.8%,原煤产量的 55.7%,发电量的 55%,棉布产量的 64%……1937 年,帝国主义直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总里程的 90.7%。材料反映出( )
A.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中国已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D.官僚资本兴起并日益膨胀
1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院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12.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13.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是指产业工人,他和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列宁还将农民视为潜在的资产阶级。而毛泽东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武装斗争。毛泽东的观点( )
A.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方向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D.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14.共产国际在1930年10月间对中国苏维埃革命的特点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的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最大的城市,在军阀军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的工作。”材料表明共产国际( )
A.主张中共贯彻俄国城市中心道路 B.说明中共并未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忽视了苏区的作用和红军的工作 D.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15.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该通告( )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 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映
16.1945年中共七大指出:“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说明遵义会议( )
A.表明了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7.某学者指出,遵义会议改变了长征的面貌,使这次惨败的军事撤退转变成为有着民族和革命双重目的的政治宣传,也成为中共由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这里的“成熟”主要是指( )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C.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问题 D.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统治
18.蒋介石电报中说白崇禧(桂系军阀)通共,令白崇禧非常恼火,于是他在回电中质问蒋介石:本可以在宁远、道县之间消灭红军,却迟迟不前,想要将红军赶到广西意欲何为?中央军捷报频传,频频通报“剿匪”很多人,但是红军到湘桂边界不下20万,却是为何?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军阀拒不服从南京政府调遣 B.红军长征胜利存在某些客观因素
C.桂系军阀对红军抱有同情的心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19.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面貌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洋货山积,土货寥落……无论大小市镇,触目无非外货,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滑县、封丘、阳武、原武、延津诸县,每年总有大批农民,成群结队……出外工作”。
——谢晓鹏《20世纪初河南城市化启动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 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
据去年十一月省农民协会统计,全省七十五县中,三十七县有了组织,会员人数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二十七人……凡有农民运动各县,梭镖队便迅速地发展……这个广大的梭镖势力,大于前述旧武装势力,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名之曰农民学校。有些已经举办,有些正在筹备,平均每乡有一所。他们非常热心开办这种学校,认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对河南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回到湖南,实地考察”的背景,并据材料二说明该考察报告对研究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史料价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盟会的成立,兴中会和华兴会的携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是主导。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号召力。孙中山通过发行股票、贷款、义捐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截至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共募集经费约140万港币。武昌起义胜利后,著名华侨陈嘉庚还以个人名义直接汇给孙中山五万元捐款。孙中山由此感慨:海外华侨“捐助军饷者,络绎不绝,共和前途,实嘉赖之”。
——摘编自龚铭、张道有《中山先生的一天》等
材料二 “周恩来同志领导南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使“我们异常兴奋”,南昌起义打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榜样,鼓舞全党都要这样来进行革命。为着制定土地政纲,起义领导机关曾几次进行过讨论。尤其是彭湃在海陆丰的丰富的土地改革的经验,在南昌起义后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也是受惠于南昌起义后的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据统计,除了已经遇难的叶挺和间接参与者叶剑英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授衔的十大元帅中,参加南昌起义的就有6人,在十位大将中有2人,在57位上将中有5人。
——摘编自樊安群《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的重新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用一句话概括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1.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乌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渡,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匪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和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三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例如,1935年7月初在从卓克基翻越雪山向毛儿盖进军途中,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迷失方向,断粮四日,冻饿而死者达三分之一。后来红军主力得到第6团救援电报,派运输队星夜赴援。这些僵卧在冰雪中的红军战士闻救星到,都跳跃起来。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不怕寒冷了,爬山也有劲了。
——摘编自刘统《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统区报纸对于红军长征报道的特点及原因。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表明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是五四运动中心转移的条件,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中心的转移是在1919年之前,排除A项;工人阶级的壮大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导致的,排除C项;工人阶级的壮大并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体系的畸形发展,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思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说明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重视,故选C项;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始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A项;李大钊最早在中国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陈独秀思想的转变,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国各阶层的人民都受到了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故D项正确。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苪恩施认为五四运动是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利益,并未强调它是过激行为,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没有强调五四运动的性质,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知识分子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借助传统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受到旧思想影响,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得到了传播,且成为主流思想,但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李汉俊和胡汉民的目的是用传统思想解释马克思主义,而非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传统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材料“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会议是中共一大,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故D项正确;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故排除A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即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经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而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处境又要求他们尽快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起来,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行动”可以看出,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当时的必然选择,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中“我们革命失败,全是日本捣鬼”“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地抵制”可知,孙中山认识到尽管清政府被推翻,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然存在,革命任务并未完成,说明孙中山表现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要求,这为国共合作埋下了伏笔,故A项正确;B项中“彻底反日主张”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国民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认识利于之后开展国民大革命,但不是国民大革命的直接引发因素,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在会议上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故选D项;国民革命中领导和发动农民阶级进行革命的是中国共产党,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广泛建立的,与国民党无关,排除B项;农村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领导的一场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与国民党无关,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切入点,考查国民党的阶级属性。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孙中山代表的国民党愿意与共产国际谈判,希望获得苏维埃的援助,更希望吸取共产国际发动无产阶级的经验,使国民党吸收新鲜血液,故合作是有诚意的,A错误;国民党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也没有放弃领导权,因为国民党本质上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需要吸收新的力量壮大自己,但又有原则底线,故B正确;材料设问是从本质上反映国民党状况,C选项与设问要求不符,不选;孙中山拒绝用马克思主义代替三民主义,坚持党性不变,同时又愿意与中共和共产国际合作,为革命寻求新的力量的加入,孙中山代表的国民党表现出原则性和政治上的灵活性,表明其政治经验丰富,日趋成熟,故D不选。
10.答案:A
解析:根据“控制……棉布产量的64%……90.7%”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重工业的能源生产、棉布生产以及铁路运输主要被帝国主义掌握,这反映出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已经融入了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排除B项;材料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兴盛,而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资本的日益膨胀,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可知,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故A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中的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但起义成功后“怎么搞”“到哪里”,党没有考虑好,这是认识上的不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被敌人堵截,损失惨重,这是实践上的不足。总之,南昌起义前,党没有建立根据地,致使起义军在遭到敌人追剿时无处可退,所以A项正确。大革命的失败,宣告了陈独秀右倾思想路线的失败,南昌起义也是对右倾错误的否定,所以B项错误。南昌起义创立了人民军队,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与之无关。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择C: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和列宁不认为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列宁还将农民视为潜在的资产阶级。而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武装斗争”,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一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根据材料“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可见共产国际肯定中共苏维埃革命(井冈山道路)的做法,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项正确;“用农民风潮的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和最大的城市”可知并不主张城市中心道路,排除A项;当时中共已经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共产国际并未忽视红军工作,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1930年国民党正在全力围剿红军,革命极其困难,通告内容明显高估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错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属于“左”倾机会主义的冒险主张,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以“遵义会议”作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时期毛泽东思想尚未正式形成,故A项错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遵义会议无关,故B项错误;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已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当时我党执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即生搬硬套俄国的革命经验,不顾敌我力量的对比,死打硬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遵义会议批评了这一错误,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故选C项。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胜利的客观因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各派军阀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仍矛盾重重,客观上为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地方军阀承认中央政府的领导,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桂系军阀对红军抱同情心态,而是地方军阀与中央之间存在矛盾,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还未形成,排除D项。
19.答案:
(1)影响:小农经济破产;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纷纷外出谋生,为城市工商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2)背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北伐顺利进军;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史料价值:毛泽东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的亲历者,其考察报告是研究当时农民运动的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农民运动发展的概况、研究毛泽东思想产生、研究农民运动的作用提供有力证据。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农民生活的改变。(1)影响,据材料一“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得出小农经济破产,农民生活贫困和农民纷纷外出谋生,为城市工商业发展提供劳动力。(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的时间得出毛泽东“回到湖南,实地考察”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北伐顺利进军,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第二小问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察报告为第—手史料,且可以从为研究毛泽东思想及农民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等方面进行分析。
20.答案:
(1)贡献:组建中国同盟会,这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凝聚革命力量;募集经费,为革命提供资金保障;领导南京临时政府,巩固革命成果。历史地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历史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历史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程;为革命军队汇聚了高级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辛亥革命、南昌起义等。(1)第一小问贡献,根据材料“同盟会的成立……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是主导”,可得出组建中国同盟会,这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根据材料“三民主义的号召力”并联系所学,可得出提出三民主义,凝聚革命力量;根据材料“孙中山通过发行股票、贷款、义捐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等,可得出募集经费,为革命提供资金保障;联系所学,孙中山还领导了南京临时政府等。(2)第一小问历史背景,联系所学,南昌起义爆发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南昌起义打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榜样,鼓舞全党都要这样来进行革命”联系所学,可得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根据材料“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也是受惠于南昌起义后的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的”等,可得出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程;根据材料“除了已经遇难的叶挺和间接参与者叶剑英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授衔的十大元帅中,参加南昌起义的就有6人”等,可得出为革命军队汇聚了高级人才。
21.答案:
(1)特点: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原因: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报纸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进行不实宣传;民营报刊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报道的倾向与国民党报纸大致相同。
(2)不同: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全面、具体,材料真实、丰富。
(3)史料价值:《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因此,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史料价值更高。但《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红军长征的评价。(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渡,向湄潭遵义北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报纸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进行不实宣传;民营报刊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报道的倾向与国民党报纸大致相同。(2)根据材料二“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材料三“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可得出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全面、具体,材料真实、丰富。(3)根据材料一“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材料二“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可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报道不实,因此,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的史料价值更高;根据材料一中“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可得出《中央日报》和《国民公报》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国统区人们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