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地理试卷
卷面分值 ;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天体,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哈雷彗星、流星体 ②月球、星云
③航天飞机、陨石 ④恒星、待发射的航天飞机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体形态多种多样,是物质的,是孤立存在的
B.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天体系统
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天象可能是月全食(红月亮)巧遇超级月亮。2021年5月26日10时,月亮运行到距离地球的最近点,是名副其实的超级月亮;当天19时14分,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条直线而发生月全食。下图为“月全食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月全食”天文景观涉及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球分别属于( )
A.恒星、行星、行星 B.恒星、行星、卫星
C.卫星、行星、行星 D.恒星、卫星、行星
4.图示天体( )
A.均位于地月系 B.均位于太阳系
C.地球质量最大 D.自身发光的是太阳和月球
读下表,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5.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美国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相当 ②火星,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比地球平均气温更高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与火星相比,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自转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右图回答7-9小题。
7.黑子在图中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 )
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9.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D.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地层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b地层含有大量鱼类化石,C地层含有大量两栖类动物化石,d地层含有大量恐龙化石,且含有煤层,e地层中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层—前寒武纪
B.b地层—早古生代
C.c地层—晚古生代
D.d地层—新生代
11.形成d地层煤层的主要植物类型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2.e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①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②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一此高大山脉形成
③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④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4月18日22时14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94度,东经121.43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D.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15.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图中①代表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17.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B.大气圈中的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C.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D.地球外部圈层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b层与a层相比,b层( )
A.对流运动旺盛
B.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19.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厚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 )
①新加坡 ②北京 ③漠河 ④上海
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20.宋词《水调歌头》中描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说明( )
A.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B.对流层气温随风向越来越低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地面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齐民要术》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
A.雨后夜晚气温必定大幅降低
B.受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影响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22.“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A.“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增强了地面辐射
B.“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减小了大气逆辐射
C.“烟气”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D.“烟气”增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后过一会儿再切,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切大葱或洋葱时,在旁边点燃蜡烛可缓解“泪流满面”利用的地理原理是( )
A.水循环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温室效应
24.仅从上述原理考虑,此时图中切大葱处空气的运动状况可能是( )
①下沉 ②上升 ③向洋葱方向运动 ④向蜡烛方向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下图“热力环流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各地之间气流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下25-26小题。
2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26.该图( )
A.若为城郊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区
B.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②处为陆地
C.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
D.若为夏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季风环流,则②处为太平洋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读下图,完成下面27-28小题。
27.图中风向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28.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示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向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速,不改变方向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读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图。回答下列29-30小题。
29.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3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增强的是( )
A.蒸发 B.下渗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2019年,亚马孙森林火灾频发,截至8月初,有1330平方英里的雨林消失。完成下面31-32小题。
31.亚马孙森林面积减少后,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④增加 B.②增加 C.③减少 D.①增多
32.亚马孙森林火灾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增强
C.地面辐射不变 D.大气反射减弱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温度和压力等。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33-34小题。
33.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
B.①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
C.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34.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读右图,完成下面35-36小题。
35.图示海水盐度的分布,可以描述为( )
①自河口向外海递增 ②自西向东递增
③自河口向外海递减 ④自东向西递减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6.影响图示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域轮廓 B.降水
C.河流径流 D.蒸发
2018年1月2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是月中天文大潮的日子。退潮后,青岛栈桥滩凃大面积裸露“晒海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赶海,蛤蜊、蛏子、螃蟹、海蛎子等海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赶海市民收获满满,享受大海的馈赠。据此完成下面37-38小题。
37.下列有关潮汐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回落称为“汐”
B.当日、月、地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该地出现大潮
C.当日、月、地三者连线垂直时,该地出现小潮
D.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日、月对地球的吸引为
38.渔民赶海主要在潮间带,是因为潮间带( )
A.海水周期涨落 B.水产养殖丰富 C.海水深度较浅 D.海面风浪较小
下图是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39-40小题。
39.对图中甲、乙两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暖流、乙为寒流
B.甲在北半球、乙在南半球
C.甲向西南方向流,乙向东北方向流
D.甲在高纬度、乙在低纬度
40.下列对甲、乙两洋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洋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②乙洋流能使得所经过的海区盐度增大③在甲、乙之间的丙地常年多雾④轮船从甲处驶往乙处会加快航行速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题,共40分)
41.读“太阳系模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太阳系中与地球总体特征最相似的行星是_____(字母)。
(2)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是_________、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是_________。
(3)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八大行星可以分为______行星、______行星和______行星等三大类型。
(4)由于太阳状态稳定,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具有______性、同向性和______性等特征,行星及小行星在运行过程中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从而保证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5)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适中;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主要是因为地球的___________适中。
42.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回答相应问题。(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右图地震波代号中,虚线代表的是____波,实线代表的是____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
(3)虚线代表的地震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实线代表的地震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
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B的物质状态为______。
(4)地球内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它位于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______的主要发源地。
43.读下图“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列问题。(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A是______层,它的直接热源是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
(2)B是______层,该层大气以____运动为主。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
(3)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______(填名称)。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____运动为主。
(4)在55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存在_______层,该层使人类实现无线电通信。且该层空气密度_____(很小\很大)。
44.读图,完成下列要求。(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B:________,D:________。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均有环节是_______和________,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____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________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________循环。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
(4)下列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使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
(
2
)
(
1
)新源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B D A B A C C A A B A A D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D C B A C C C A C D B A C A C A A C D
二、综合题(4题,共40分)
41.(每空1分,共10分)
(1)D
(2)木星 金星
(3)类地 巨 远日
(4)共面 近圆
(5)日地距离 体积和质量
42.(每空1分,共10分)
(1) 横或S 纵或P
(2) 莫霍 地壳
(3)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固态
(4) 上地幔的上部 岩浆
43.(每空1分,共10分)
(1)对流 地面 降低
(2)平流 水平 升高
(3)对流层 对流
(4)电离 很小
44.(每空1分,共10分)
(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蒸发 降水 海上内 海陆间 海陆间
(3)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
(4) C
选择题详解:
1.B 2.C
【分析】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各种物质,①②正确;地球属于天体,但是天空中的云朵、落到地面的陨石、待发射的飞船和卫星以及地球上的其它事物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③④错误。故本题排除ACD,选B。
2.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通称天体,天体多种多样,但不是孤立存在的,天体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A错;总星系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的一部分,并非宇宙的全部,故B错。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共分四级,最高级为总星系即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第二级为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第三级为太阳系及其它恒星,第四级为地月系及其它行星系统,其中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D错误,C正确。所以本题选C。
3.B 4.B
【分析】3.恒星是自身会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属于恒星;行星围绕恒星公转,地球为行星;卫星围绕行星公转,月球属于卫星,所以太阳、地球、月球分别属于恒星、行星和卫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图示天体系统主要涉及到太阳系和地月系,均位于太阳系,A错误,B正确。太阳属于恒星,质量最大,C错误;自身会发光的是太阳,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D错误。故选B。
5.B 6.D
【分析】5.大气层的厚度与天体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地球质量比火星大得多,引力大,大气层应该比火星厚得多,①错误;从表中可知,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比较接近,昼夜更替周期都比较适中,②正确;两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悬殊,接近一倍,所以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温度太低,并不适宜,③错误;火星与地球的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也比较接近,并且公转周期分别是1年和1.9年,所以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的变化,④正确,故选B。
6.与火星相比,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是:地球上自转的周期比较适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使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②④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地球有大气层保护,火星也同样存在大气层,与液态水无直接关系,①错误;火星与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宇宙环境一样,与液态水无关,③错误。故选D。
7.A 8.B
【分析】7.太阳黑子是指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即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读图可知,图中E是紧邻太阳内部的太阳大气层,应为光球层,图中显示,①太阳活动出现在光球层,而②、③、④太阳活动出现在其它层次,因此黑子在图中指的是①,A符合题意;根据出现的层次和形态判断,图中②、③、④分别是指耀斑、日珥、太阳风,排除BCD。故选A。
8.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是紧邻太阳内部的太阳大气层,厚度最薄,应为光球层,图中大气层F居中间,应为色球层,图中G居最外层,厚度最厚,应为日冕层,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B正确;我们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时期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C正确;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D正确。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10.C 11.C 12.A
【分析】10.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鱼类繁盛于晚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期,鱼类演化为两栖类动物;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也称为恐龙的时代。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d地层含有大量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C正确。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时期是古生代,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时期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
12.e地层形成于新生代。联合古陆在中生代早期开始解体,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新生代形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在晚古生代,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故选A。
13.A 14.B
【分析】13.此次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位于图中①处地壳,A正确。②是地幔、③是岩石圈、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正确。①是地壳,岩石圈为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A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③圈层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平均厚度远远超过17千米,C错误。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包含软流层,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A
【详解】物质的组成、状态和密度大小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因此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A正确;地球内部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在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明显减速,因此并不是波速一直在增加,B错误;软流层可塑性大,局部呈熔融状态,整体上还是呈固态形式,因此地震波中的横波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纵波和横波都存在,C错误;在同一介质中,地震波中横波的传播速度小于纵波,D错误。故选A。
16.A 17.D
【分析】16.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看出,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A正确;地幔处于莫霍界面以下,B错误;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C错误;软流层属于地幔的一部分,也处于莫霍界面以下,D错误。故选A。
17.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A正确;人类生活在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包围着地球,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天气现象多变,与人类息息相关,B正确;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约占全球面积的71%,C正确;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
18.D 19.C 20.C
【解析】18.据图可知,a层为对流层,b层为平流层。对流运动旺盛为对流层的特点,故A错误。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故B错误。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对流层的特点,故C错误。平流层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大。四个城市纬度由低到高为新加坡,上海,北京,漠河,同一季节,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所以同一季节四个城市上空对流层厚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①④②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对流层空气下热上冷,故A错误。对流层气温与风向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地面,所以海拔越高,得到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出现“高处不胜寒”,故C正确。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从根本来说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但是本题考查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1.D 22.D
【分析】21.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是一次冷锋活动过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较差,气温低,D正确,C错误;雨后夜晚云层厚,保温效果好,气温不一定低,A错误。所以选D。
22.寒冬里人造烟幕能起到防霜冻作用,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人造烟幕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可以预防霜冻。燃烧柴草的做法,就是制造烟幕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固体颗粒的含量,从而增强大气的逆辐射的强度,减咸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这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可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D正确,“放火作煴”是为了增强大气的逆辐射而增温,不是直接将地面和大气烤暖熏暖,故AB错误。故选D。
23.C 24.B
【分析】23.由所学知识可知,蜡烛附近气温较周围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空气受热上升后形成热力环流,能缓解大葱或洋葱对眼部的刺激,C正确。与水循环、 大气环流、 温室效应的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4.读图可知,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空气下沉,①正确,②错误,CD错误。空气受热上升后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由洋葱向蜡烛的方向运动,加快风速,③错误,A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正确。故选B。
25.A 26.C
【分析】①②位于地面,③④位于高空,而据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和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规律即可得出答案。
25.①②位于地面,③④位于高空,而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①②大于③④;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即可得出①大于②,④大于③,故综合得知,排列为①>②>④>③.故选A。
26.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城市温度高大气上升,故城市应该为②,故A不符合题意;若表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夜晚陆地温度低大气下沉,故应该①为陆地,故B不符合题意;若表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白天山顶温度高,大气上升,②为山顶,故C符合题意;若为夏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季风环流,夏季陆地气温高,大气上升,②为亚欧大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C 28.C
【分析】27.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和风力大小,其方向是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风的流动方向是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风向不可能流向高压区,C风向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最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达到二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的基础上,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图字母B所示风向,可以表示北半球高空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的最终风向,B风向正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所以图中A可以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D可以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故选项A、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根据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的影响因素可知,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和风力大小,故A错误;地转偏向力是一种惯性力,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而不改变风的速度和能量,故B错误;高空风基本不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正确;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D错误。故本题选C。
29.A 30.C
【解析】29.根据箭头方向及标注的功能,图中甲接受丁蒸腾作用的水汽,甲是大气圈,丁是生物圈。水分下渗进入水圈,丙是水圈,乙是岩石圈。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A对。B、C、D错。
3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表硬化面积增大,下渗减少,B对。地下径流减少,D错。植被破坏,蒸发、蒸腾水汽减少,A错。水循环环节中增强的是地表径流,C对。
31.D 32.B
【分析】31.读图可知,图中箭头①为地表径流,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作用,如果森林破坏,下渗减少,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加,D对。②为水分蒸腾,森林破坏,蒸腾量减少,B错。③为海水蒸发,森林减少,与该环节影响不大,C错。④为降水,由于蒸腾减少,大气湿度降低,降水有所减少,A错。故选D。
32.森林火灾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A错。森林火灾使得大气中烟雾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B对。浓烟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C错。大气反射作用增强,D错。故选B。
33.A 34.C
【分析】本题以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为背景,考查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纬度分布特点、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性质特点。
33.读图,①曲线总体随纬度升高数值减少,符合海水温度的纬度变化特点,故①为海水温度;②曲线在纬度20°-30°达到峰值,分别向两侧递减,符合海水盐度的纬度变化特点,故②为海水盐度;③曲线随纬度升高数值增加,海水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故③为海水密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4.读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比其他纬度的海水温度高、盐度比副热带海区较低、密度比其他纬度的海水密度小,故直选法选C,排除ABD,故选C。
35.A 36.C
【分析】35.读图可知,河口地区盐度低于2.8%,向东盐度逐渐升至3.4%以上,因此图示区域的海水盐度是自河口向外是递增的,即也是自西向东递增的,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6.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形态判断,图示河口为长江的入海口,长江的径流量比较大,注入海洋的淡水量比较大,稀释了河口附近的海水盐度,河口附近的海水的盐度较低,距离河口较远的区域受河流注入的淡水影响渐小,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升高,由此可知,影响图示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径流,C符合题意;图示海域的轮廓、降水、蒸发与周边地区并没有明显差别,不是影响图示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
37.A 38.A
【分析】37.白天海水的涨落称为“潮”,夜晚海水的涨落称为“汐”,海水每天有两次上涨和回落,故A选项错误;当日、月、地三者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日月引力相互叠加,所产生的引潮力最大,形成大潮,故B选项正确;当日、月、地三者连线成直角时,日月引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形成小潮,故C选项正确;潮汐是海水在日、月的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故D选项正确;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A。
38.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潮间带位于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随潮汐涨落而被淹没和出露的地带,便于渔民采集海产品,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9.C 40.D
【分析】39.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的方向是一致的,据此可知,乙洋流由水温较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为暖流;甲洋流由水温较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为寒流,A错误。整体来看,图中海水越往北水温越低,可知,甲乙都在北半球,B错误;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甲向西南方向流,乙向东北方向流,C正确;甲处水温比乙处低,整体来看,图中海水越往北水温越低,可知,甲乙都在北半球,而且甲所处纬度比乙高,但并不能判断甲是否在高纬度,乙是否在低纬度,D错误。故选C。
甲洋流为寒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①错误;乙洋流为暖流,能使得所经过的海区盐度升高,②正确;在甲、乙之间的丙地为寒暖流交汇处,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常年多雾,③正确;轮船从甲处驶往乙处先是顺流后是逆流,所以航行速度先快后慢,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②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