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广西各地区九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1.(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诞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人们只要信奉耶稣,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2021·广西岑溪·九年级期末)“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以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
A.古代希腊 B.古代日本
C.中古欧洲 D.近代俄国
3.(2021·广西岑溪·九年级期末)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材料中的宗教指的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4.(2021·广西玉林·九年级期末)以下是西欧中世纪某仪式的对话。该对话说明了( )
封臣:“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封君:“我将保护你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你受到外来攻击时,我将给你提供保护!”
A.土地是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纽带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
C.封臣与封君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D.封臣要无偿为封君服兵役和提供金钱
5.(2021·广西来宾·九年级期末)“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种姓制度 B.共和制
C.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D.联邦制
6.(2021·广西南丹·九年级期末)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与“1世纪”“耶稣”“巴勒斯坦地区”这些关键词有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7.(2021·广西凤山·九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属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8.(2021·广西浦北·九年级期末)下列各项,与下边这张卡片记录的史实最为相符的是( )
建立时间:481年 建立者:克洛维。 强盛:800年前后,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分裂:843年,帝国一分为三。
A.意大利王国的兴亡 B.东罗马的崛起
C.法兰克王国的兴亡 D.德意志的崛起
9.(2021·广西玉林·九年级期末)1世纪,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由此产生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10.(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方式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它是
A.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奴隶制种植园
11.(2021·广西环江·九年级期末)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商业城市
12.(2021·广西天峨·九年级期末)“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刺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这种生产组织形式遍布欧洲各地大约是在
A.1世纪 B.5世纪 C.8世纪 D.11世纪
13.(2021·广西崇左·九年级期末)中世纪的西欧庄园盛行的经济形式是
A.原始经济
B.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
D.公有制经济
14.(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14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是( )
A.奴隶制种植园 B.机器生产 C.手工工场 D.租地农场
15.(2021·广西德保·九年级期末)中世纪晚期,随着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它们分别是( )
A.手工工厂和种植园 B.租地农场和手工作坊
C.机器工厂和种植园 D.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16.(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在领主统治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材料中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指( )
A.庄园 B.城市 C.郡县 D.诸侯国
17.(2021·广西玉林·九年级期末)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 )
A.公民大会 B.手工工场 C.城市 D.庄园
18.(2021·广西岑溪·九年级期末)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19.(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被眷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
A.行会
B.教会
C.庄园
D.大学
20.(2021·广西南丹·九年级期末)西方大学的兴起,曾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以下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拥有自治地位 B.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
C.课程不受基督教会影响 D.享有司法特权
21.(2021·广西灵山·九年级期末)“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学校……注重教授商人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法学。”这反映出当时的大学
A.大学生必须先上基础课程
B.大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C.大学课程受基督教会影响
D.大学享有司法特权
22.(2021·广西玉林·九年级期末)“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A.得到基督教会和国王的支持 B.享有相当大的自主自治权利
C.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D.摆脱了封建专制势力的影响
23.(2021·广西来宾·九年级期末)被称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教会学校的盛行 B.大学的兴起
C.城市的兴起 D.私人办学的兴起
24.(2021·广西北海·九年级期末)12世纪,西欧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大学的兴起 B.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C.城市的复苏 D.中国印刷术的推广
25.(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对帝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权利法案》
26.(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19世纪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这里的“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 )
A.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B.规定发放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
C.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27.(2021·广西崇左·九年级期末)“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据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恩格斯的这段话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 )
A.对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 B.迅速衰亡的原因
C.对欧亚文明发展的局限 D.迅速衰亡的过程
28.(2021·广西岑溪·九年级期末)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9.(2021·广西·九年级期末)《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提到,“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武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材料说明查士丁尼制定法典是为了( )
A.维护皇帝统治 B.改善奴隶地位 C.消除战争隐患 D.巩固宗教秩序
30.(2021·广西岑溪·九年级期末)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其名称为
A.《罗马民法大全》 B.《查士丁尼法典》 C.《法理概要》 D.《新法典》
31.(2021·广西玉林·九年级期末)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著名的法律文献(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32.(2021·广西浦北·九年级期末)下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的是( )
A.《独立宣言》 B.《罗马民法大全》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2
)
(
1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基督教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古代犹太人,多次反抗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起义遭到血腥镇压。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宣扬人们只要信奉耶稣,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故C符合题意;道教 、佛教、伊斯兰教与耶稣无关,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前期,欧洲的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任宫相进行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宗教指的是基督教。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4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土生土长得宗教,排除;C项起源于古印度,流行于亚洲,排除;D项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故选B。
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跟随封君作战。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因此题干信息“封臣:‘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封君:‘我将保护你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你受到外来攻击时,我将给你提供保护’”叙述的是封君封臣制下明确了封君和封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5.C
【详解】
中世纪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跟随封君作战。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中世纪的西欧在土地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根据 “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应该出现在中世纪欧洲。C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共和制,排除B项;联邦制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1世纪”“耶稣”“巴勒斯坦地区”可得出基督教正产生于这一时期和地区,故C项正确;佛教出现于印度,排除A;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排除B;D项在中国出现,排除D。
7.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必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形成了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封君与封臣的关系。C正确;当时西欧流行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每个封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自己的上层封主效忠。AB排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D排除;故选C。
8.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481年、克洛维、843年,帝国一分为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为相符的是法兰克王国的兴亡。481年,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前后,查理继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C正确;ABD与题干描述的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基督的宗教就是基督教,B符合题意;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诞生的,A不符合题意;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C不符合题意;天主教不是1世纪诞生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一种新的(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九世纪开始,庄园经济在欧洲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的人口都居住在庄园里面,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就是庄园。A正确;手工工场、租地农场都出现于中世纪晚期,BC错误;商业城市是担负一定区域商品流通的中心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重新兴起于西欧是在10世纪。D错误。综上故选A。
12.D
【详解】
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 ,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政治单位。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高潮,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在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故D正确;奴隶制种植园是在强制奴隶进行劳动,与题干生产方式不符,故A错误;机器生产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14世纪中叶时间不符,故B错误;手工工场是通过出卖劳动力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获得报酬,其生产方式与土地无关,故C错误。综上故D。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3、14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城市建立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开始形成了雇佣关系,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由此可知,指的是租地农场的出现和手工工场的建立,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
1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选项A符合题意;城市也叫城市聚落,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B排除;郡县意思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C排除;诸侯国是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D排除。故选A。
1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一种新的(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C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手工业和商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因此,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ABD和题文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新气象,大学出现,它被称做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D符合题意。行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手工业组织,教会在欧洲中世纪控制思想和文化,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C项符合题意;中世纪欧洲大学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大学享有司法特权,拥有自治地位,排除ABD。故选C项。
2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详解】
依据题干“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反映了职业性的学校,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从而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可知中世纪大学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课本所学,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C正确;ABD的表述与材料中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故选C。
2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选B项;大学包括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排除AD项;城市为大学提供了自治权,司法权,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排除C项。
2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A符合题意;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故B不符合题意;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中国的北面俄罗斯也为蒙古人所统治,印刷术有可能先传入俄罗斯,再由俄罗斯传入欧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6.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未次以法律。这里的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排除A项;雅典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排除B项;雅典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A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这段话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对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拜占庭文化对东欧马,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文化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9世纪时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民族的字母的起源,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圣索菲亚大教堂曾见证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庭帝国灭亡,D符合题意。ABC项国家与“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拜占庭帝国的名称由来与灭亡的相关史实。
29.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织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因此据题干“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武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材料说明查士丁尼制定法典是为了维护皇帝统治,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30.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查士丁尼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定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四部,排除;D项是法国拿破仑于1804年实施的法典,排除。故选B。
3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做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B;《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都是政治文件,和民法基础不符,排除ACD。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