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
壹
贰
叁
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壹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安排在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8课,是本单元最后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课文。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也就是文中的“元方”)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
另一方面,本文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本文的学习在古文教学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贰
1、七年级学生已开始接触短小的文言文(已接触),但因为阅读量、积累有限,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有难度,文言语感弱(未掌握),所以应多鼓励学生多朗读,培养语感。
2、阅读本文,学生能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但对元方对待父亲友人的态度存在一定的质疑。可以鼓励学生探究“礼”的认识,加深对文章“亲情”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也是学生要阅读的一本书,可以用一篇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学情分析
叁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品味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元方对父亲的亲情和对父亲友人“无礼”“无信”的批评。
初步了解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文人的追求;学习古人明礼诚信的美德,引导阅读《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元方批判父亲友人失信、
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2
3
伍
少年儿童故事
导入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整堂课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壹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无标点版文章,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说说读的和自己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读?【此环节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错音如“不”、句读错误等学情都能了解,便于下文作重点分析。】
2、对照课本,说说自己读的和课本又有哪些不一样,抓住不一样的地方重点分析。【此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句读是与文意紧密联系,正确断句,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这也是“言文合一”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3、集体朗读课文。【反复诵读,熟知课文,“乃”等字解读,为下文把握情感基调,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贰
贰
叁
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1、变式朗读(1):改变人称。
将原对话改成“元方,尊君在否?”“待尔久不至,早已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尔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就是无信;对子骂父,甚是无礼。”老师读友人,学生读元方;比较语气和情感。
【一方面体会“君”与“尔”两个代词的区别,另一方面,从代词的变化中,感受元方的“有礼有节”。“尔”是第三声,读完头是上扬,有一种傲慢;“君”是第一声,读完比较平和。】
贰
贰
叁
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2、变式朗读(2):添加表情词。
在所有对话前都添加上表情词。
客(径直)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平静)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勃然)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正气)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说说读后感
(友人在对话中话语粗鲁,不讲道理,既“无礼”也“无信”,但却知错就改,并不赧于向小辈致歉;元方面对长辈,不卑不亢,维护父亲,知书达理。从对话中能得出作者赞扬明礼诚信的美德。)
质疑解惑,深入背景
思考:如果你的父亲友人迟到了,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引出讨论:1:元方批评父亲友人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通过探究,体会古代与现代对“礼”的认识,一方面,追溯事件原委:“久不至”“便怒”,元方才“入门不顾”,抓住文中关键词分析,另一方面深入背景,理解“礼”的时代意义。】
讨论2:《陈太丘与友期》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文中人物的哪些举止体现了“方正”?【引出时代背景及时代特色: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率直洒脱。从而引出《世说新语》,激发孩子的阅读此书兴趣。】
请学生小结
(知人论世、通过朗读变式处理来理解人物、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再申主题;由一篇文章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课堂小结
贰
阅读《世说新语》
壹
背诵全文
课后作业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