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广西各地区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广西天峨·八年级期末)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2.(2021·广西崇左·八年级期末)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C.鼓吹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
D.主张“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
3.(2021·广西环江·八年级期末)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自强”“求富”
C.顺应世界潮流 D.实现中国近代化
4.(2021·广西贵港·八年级期末)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总局设于上海,分局设于天津、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新加坡等地,承运漕粮兼揽商货。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我国
A.军事工业发展到了海外 B.民用工业近代化
C.交通运输发展领先世界 D.走上了富强道路
5.(2021·广西环江·八年级期末)“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证明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近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其中,“表面化的近代化”是指洋务派学习西方仅局限于( )
A.技术层面 B.制度层面 C.文化层面 D.思想层面
6.(2021·广西田东·八年级期末)2020年是中国人民海军、空军建立71周年。中国近代海军建立于(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20世纪初
7.(2021·广西柳州·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根本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D.使中国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8.(2021·广西南丹·八年级期末)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9.(2021·广西田东·八年级期末)下图中每种动物都代表一个国家,其中的秃鹰所代表的国家姗姗来迟,但最终却能成为这一时局的最大赢家。这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B.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C.趁火打劫强占了我国大片领土 D.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10.(2021·广西灵山·八年级期末)“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1.(2021·广西崇左·八年级期末)1896年的一天,一位民族资本家抱怨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我损失极大。”《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A.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 B.开辟内河新航运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2.(2021·广西德保·八年级期末)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D.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13.(2021·广西德保·八年级期末)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虽然我们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A.定海战役 B.黄海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狙击战
14.(2021·广西·八年级期末)西方列强1894年在中国设厂总数为80家,这个数字到1900年提高到933家。与这一局面出现的相关条约内容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C.列强获取在中国领事裁判权 D.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15.(2021·广西南丹·八年级期末)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公车上书
D.辛亥革命
16.(2021·广西田东·八年级期末)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7.(2021·广西天峨·八年级期末)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18.(2021·广西环江·八年级期末)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A.百日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19.(2021·广西·八年级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洋务运动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戊戌变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C 新文化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五四运动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A.A B.B C.C D.D
20.(2021·广西青秀·八年级期末)《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21.(2021·广西北海·八年级期末)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22.(2021·广西贺州·八年级期末)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3.(2021·广西灵山·八年级期末)“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
A.外国侵略者 B.清政府 C.慈禧太后 D.满洲贵族
24.(2021·广西来宾·八年级期末)《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的是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 B.清政府保证严禁民众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C.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工厂 D.巨额赔款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25.(2021·广西南丹·八年级期末)《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6.(2021·广西·八年级期末)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由此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国家
27.(2021·广西崇左·八年级期末)“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某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展示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的风采,下列素材应该选择的是( )
A.廊坊狙击战 B.鸦片战争 C.丰岛海战 D.收复新疆
28.(2021·广西北海·八年级期末)1900年德国传教士在合浦廉州考棚街(今中山路)侵占百姓土地乱建教堂,合浦民众愤而拆除之,德国政府派出兵舰到北海示威,廉州知府最后赔款兵费6000银元息事宁人。材料说明
A.德国政府只能运用武力威胁解决争端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C.软弱的清政府不能保护本国人民权利 D.合浦民众由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变为妥协
29.(2021·广西青秀·八年级期末)鉴湖女侠秋瑾诗中“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讽刺的是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填空题
30.(2021·广西灵山·八年级期末)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_____________海面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_____________在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不幸壮烈殉国。
三、综合题
31.(2021·广西福绵·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四批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计划留学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但是,1881年夏,清政府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遂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等。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据统计,殉国者有8人之多。
——据《赴美留学变迁,精英化转向平民化》(《国际先驱导报》2015-06-2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公派留学潮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关联?此历史事件的主要官员先后提出了怎么样的口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留美幼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2.(2021·广西·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蓄谋已久的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幅员辽阔的中国。20年内接连发动了两次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古老的中国步入近代。
材料二:十九世纪通过一次成功的改革,日本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起来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由于清朝政府盲目自大腐朽无能,使中国成为首当其中的受害者,被战败所签订的条约大步推向灾难的深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被日本打败的原因。“战败所签订的条约”是哪份条约?
(3)综合上述思考,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强大?
33.(2021·广西来宾·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材料二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跌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请回答:
(1)基于材料一的现状和认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有志之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等人代表的政治派别在“育人才”、“变官制”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演变历程。
34.(2021·广西环江·八年级期末)屈辱、觉醒、抗争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的历史)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2)材料二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觉醒的民族)
材料三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 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抗争的民众)
材料四 下图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右图中两个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
(沉重的反思)
(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反思与启示,请说说你的感悟。
35.(2021·广西田东·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写满了屈辱与悲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大会上指出: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九龙、新界也在那个时候被迫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人民的屈辱和人民的悲愤。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州里至绥芬河等铁路。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清朝,北京两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迫使清朝割让香港岛的条约名称及战争。该战争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出现的现象?该条约对中国时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3)“北京两度被占领”,一次是八国联军的入侵,另一次是指哪一事件?“八国联军侵清朝”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那时候的中国写满屈辱和悲痛的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握旧物”是指固守专制制度;“新其心”是指主张“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以D说法符合题意,ABC与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思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洋务口号、内容解答即可。
3.B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试图通过“自强”“求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本意是要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A;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排除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排除D。故选B。
4.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的及民用企业,例如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用工业的近代化进程,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因此“表面化的近代化”是指洋务派学习西方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即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选项A符合题意;制度层面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关,B排除;思想文化层面与新文化运动相关,CD排除。故选A。
6.C
【详解】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使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反映的就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写照,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B
【详解】
根据所可得出,材料中的内容是《时局图》,即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都是在甲午战前,因此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题干“割台湾,赔两亿,······。开口岸,设工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因此,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B项,排除ACD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四口通商、开设工厂等。其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新特点是由最初的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加重了对中国的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明显不同的是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的经济侵略要求。因此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选项B符合题意;ACD在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类似的条款,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为国捐躯。光绪为他写下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的诗句,因此B正确。定海战役是鸦片战争中战役,战中葛云飞,郑国鸿和王锡朋三位将领为国捐躯,A错误。威海卫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是丁汝昌,C错误。廊坊狙击战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对侵略者的阻击战。D错误,综上故选 B。
14.A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与1894年相比,1900年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分析,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得以“合法化”,此后,列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的这一局面,A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出自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BD排除;1843年列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已经开始获取在中国领事裁判权,C排除。故选A。
15.B
【详解】
依据卡片中信息“时间:1898年6月—9月”、“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8年6月—9月,光绪帝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改革行政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称“戊戌变法”,它经历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B项符合题意;A项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C项时间是1895年;D项时间是1911年。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干“时间:1898年6月—9月”不符。故选B。
【点睛】
抓住信息“时间:1898年6月—9月”、“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戊戌变法的时间和过程。解题时,A D两项很容易排除,干扰项是C项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时间是1895年,它揭开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需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1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裁撤冗员属于政治角度,排除A项;B项有利于发展近代教育,排除B项;C项有利于发展近代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训练新式军队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故A不符合题意;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故B符合题意;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属于官制的改革,与题干“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的,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维新失败后被保留下来, 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故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19.B
【详解】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故B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故A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排除;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故D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排除。故选B。
20.D
【详解】
根据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认为进行维新变法最主要的是改革政治制度,并且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因此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政治制度,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进行维新变法最主要的是改革政治制度,而不是教育制度,A项错误;改变科举制只符合材料“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也不是主旨内容,B项错误;梁启超认为进行维新变法最主要的是改革政治制度,而不是文化制度,C项错误。
21.C
【详解】
根据“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得出其强调的是戊戌变法运动,宣传了西方的政治学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目的,排除AB;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
2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项;《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排除C项;故选D。
23.A
【详解】
根据题干“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清一统靖江山”,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在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所以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故A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慈禧太后、满洲贵族是当时义和团扶植的对象,故排除B、C、D。故本题选A。
24.B
【详解】
根据材料“《辛丑条约》签订后”“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民众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即材料所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B项正确;《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排除A项;规定“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而非《辛丑条约》,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这与“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材料说明外国公使控制了清政府,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D项正确;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是1922年的《九国公约》,与题干“《辛丑条约》签订后”不符,排除A项;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符合题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故A不符合题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标志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国家,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廊坊狙击战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也是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战斗,故A正确;鸦片战争、丰岛海战、左宗棠收复新疆都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
28.C
【详解】
根据题干“1900年德国传教士……侵占百姓土地乱建教堂,合浦民众愤而拆除之,德国政府派出兵舰到北海示威,廉州知府最后赔款兵费6000银元息事宁人”可知,材料反映了百姓反抗德国传教士,而德国通过给当时政府施压,政府为了息事宁人,进行赔偿,说明了清政府软弱无能,无法保证本国人民的权利,C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德国政府只能运用武力威胁解决争端、合浦民众由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变为妥协的内容,排除AD。故选C。
29.D
【详解】
根据材料“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符合題意,ABC均与八国联军不符,故排除。
30.黄海 邓世昌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了一场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不幸壮烈殉国。故答案为:①黄海②邓世昌
31.(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口号:“自强”、“求富”。
(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救亡图存;救国图强等。结果:中途夭折;中途撤回等。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近代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火种”;留美幼童后来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等。
【详解】
(1)依据材料“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四批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计划留学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可知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洋务运动中,先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2)依据材料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洋务运动的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救亡图存;救国图强等;由材料“清政府先后选派了四批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计划留学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但是,1881年夏,清政府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遂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由此可知,派遣留学生的结果,中途夭折;中途撤回等;由材料“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等。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据统计,殉国者有8人之多”,由此得出派遣留学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近代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火种”;留美幼童后来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等。
32.(1)国内市场被占领;生产原料被掠夺;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西方侵略;中国开始进入近代;中国被迫开始对外开放。
(2)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发展先进;清政府政治制度落后;政府腐败无能;清政府盲目自大。《马关条约》。
(3)完善制度;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蓄谋已久的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幅员辽阔的中国……20年内接连发动了两次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古老的中国步入近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后国内市场被占领;生产原料被掠夺;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西方侵略;中国开始进入近代;中国被迫开始对外开放。
(2)根据材料二“十九世纪通过一次成功的改革,日本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起来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可归纳出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发展先进;根据“由于清朝政府盲目自大腐朽无能,使中国成为首当其中的受害者,被战败所签订的条约大步推向灾难的深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政治制度落后;政府腐败无能;清政府盲目自大。1894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完善制度;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
33.(1)措施: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企业;③兴办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④建立新式海陆军。
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变官制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
(3)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详解】
(1)第一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可知,李鸿章认为是西方的先进技术造成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中国现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建立新式海陆军。第二问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在变官制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
(3)根据材料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可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演变历程是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4.(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变化)(言之有理即可)
(2)《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
(4)太平天国运动或发动金田起义;黄海海战
(5)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保障;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等(两条,两层意思)
【详解】
(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根据材料二“赔款4.5亿两白银....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而清政府言听计从,完全听命于帝国主义,这表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和工具,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傀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本题考查公车上书。据材料“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可以看出,作者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是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观察材料四可知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洪秀全、邓世昌。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为首都,并将其改名为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邓世昌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5)本题考查学以致用能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保障;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等。
35.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详解】
(1)根据所学,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可得出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合所学可得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根据所学可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