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阅读专项练
一、课内阅读。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文章共有(____)个自然段,第一段有(____)句话。
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夜幕降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主席做出了哪些贡献?从文中找出来,用“———”画出来。
二、课内精彩阅读。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大家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失败——( ) 幸福——( )
2.禹治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禹治水的具体做法。
4.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用“﹏﹏﹏”画出相关语句。
三、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 )年。这( )年里,他( )奔走,曾经( )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 )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 )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 )的生活。
1.回想课文内容填空。
鲧治水用的( )的方法,没有成功; 他的儿子禹用了( )的方法治理好的洪水。
2.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文中的( )补充完整。
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清理水道,使水流畅通。( )
(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
4.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在正确的后面打√, 错误的后面打×。
(1)鲧和禹都是为了造福百姓才去治水的。( )
(2)人们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指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
(3)大禹治水的过程比较顺利。( )
四、课内精彩阅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 ),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 ),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2.战士们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后,朱德是怎样做的?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3.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朱德是一个( )(填序号)(多选)
①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②与战士同甘共苦的人。 ③机智勇敢的人。
五、课文阅读阅读。
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tiāo tiǎo
①可是每次挑( )粮,大家都争着去。
②这是勇敢的人类与大自然的挑( )战。
2.选文共有______句话。
3.那句话可以看出挑粮是一件艰难的任务?用“ ”画出来。
4.这一段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无私的精神?用波浪线画出来。
六、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 ),敲( )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给加点字注音。
2.选文中主要通过描写周总理的( )、( )和( ),表现出周总理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3.用文中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 )啊,( )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 )啊,( )啊,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2.第一自然段共( )句话,主要写了( )和( )互相泼水祝福的情景。
3.用“一边……一边……”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理解。
孔融小时候,家里常常买梨子,梨子又香又甜,大家都争着去拿大的吃。可是孔融每次都是拿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拿小的,他回答说:“因为我年纪小,当然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好了。”父亲听了,赞扬他上小年纪懂得礼让。
1.短文共有______句话。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经常——______ 表扬——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A.孔融每次都是拿最大的梨来吃。 ( )
B.孔融认为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
C.孔融是一个懂得礼让的好孩子。 ( )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
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给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蜻(qīng qíng)蜓 扇(shān shānɡ)着
乘凉(niáng liáng) 捉(zhuō zuō)住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漂亮——________ 喜欢——________
3.作者在描写大蜻蜓的外形时,具体地写了蜻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4.抄写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在这个句子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5.我非常喜欢大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了?
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着草鞋,□着斗笠,□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山。白天挑粮□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
爬 挑 穿 戴
2.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用的那根扁担藏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朱德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内阅读。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用“ ”画出红军挑粮的原因。
2.从选文可以看出,( )在( )的下方。
①井冈山 ②茅坪
3.“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写出了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2#二 2#二
2.毛主席
3. 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意味着夜晚的来临。 指毛主席还在继续工作。
4.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二、1. 成功 痛苦
2.疏导
3.他和大家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4.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1. 筑坝拦水 疏导
2.十三 十三 到处 三次 一次 千千万万 安居乐业
3. 疏通 吸取
4. √ √ ×
四、1.zhàng téng liào
2.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3.①②
五、1. tiāo tiǎo
2.3
3.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4.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六、1.gǔ qiāo
2. 穿着 神情 动作
3.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七、1.泼 洒 笑 跳
2. 3 周总理 傣族人民
3.我一边听歌,一边画画。
八、1.4
2. 常常 赞扬
3. × √ √
九、1.qīng;shān liáng;zhuō
2.美丽 喜爱
3. 眼睛 翅膀
4. 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 眼珠 小玻璃球
5.因为它是益虫。
十、1.穿 戴 挑 爬 爬
2.因为心疼朱德同志白天挑了粮食,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打仗,想把他扁担藏起来,让他可以休息休息。
3.朱德是一个爱护战士,和战士同甘苦,共命运的人。
十一、1.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
2.② ①
3.挑粮的难度很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