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2 21:0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6张PPT。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书法、绘画、京剧、诗歌、小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考向预测
(1)、本考点是高频考点。考查内容一是鉴赏书法、绘画,将书法绘画的特点与时代特点相联系,要求学生认识书法绘画作品所包含的时代信息;二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时代特色、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成因,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三是京剧形成的时间、背景及艺术特点,尤其是四大行当可以设新情境进行考查。
  (2)、从题型看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从命题角度看,可能将古代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之间关系联系起来综合命题考查。
   备考策略
(1)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书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和不同时代文学艺术的不同特征。注意一定时期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适当挖掘与教材有关的网上材料,提高鉴赏书法绘画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作品得出其时代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一定时期的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4).关注热点:近年来,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其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探索的一个文化热点问题,利用社会的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进行陶冶情操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角度。
汉字与书法一、汉字形体的演变:1、起源:神话传说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劳动创造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2、汉字形体的演变及五种主要书法字体; 1)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楷书—行书。 2)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药里的惊世发现——甲骨文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图为王懿荣。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鼠牛虎兔猴羊马蛇龙狗鸡猪 “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铭、《大盂鼎》铭、《散氏盘》铭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铸造出来的文字—金文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小篆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有图案美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秦朝为什么要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与国家的发展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②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促进文明传播。①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出现了: 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字型方正,规矩严整.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就是“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行书 张旭与怀素合称“颠张狂素”。
左图为张旭草书,右图为怀素草书。总结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以及总趋势。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思考2、总趋势:由繁到简1、过程①由表形到表意;
②由具体到抽象;
③由实用性到艺术性。楷书(2012·安徽文综卷·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A B C D二、书法历程:什么是书法?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法则,写字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字体特点创立或成熟时间始创于秦代始于秦,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形成于汉末开始盛行于晋代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兼有楷书、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活跃二、书艺历程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或条件: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线条多变----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动力基础提供了条件自发阶段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实用性艺术性2、书法的发展脉络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现的原因??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2.文具的发展改进。①秦汉时期②魏晋时期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 原因:国家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盛
书法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表现:
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
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
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隋唐——新的高峰  颜体肥硕丰润、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显示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二人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张旭?《肚痛帖 》草书结构简便,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奔放跃动,任情纵性,书写流畅、快速,不易识别,但极句美感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原因:重文,科举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表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米芾
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 宋 米芾《珊瑚复官二帖》????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⑤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更强调个性化创造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征明
徐祯卿 文征明 过庭复语十节卷 法度有余、文雅严谨3、书法特点:(1)实用性---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2)艺术性---体现了东方审美情趣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小篆 朴素人生 刚正人生 随意人生 简约人生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指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 曲折人生书法艺术——文化瑰宝
1、秦汉时期——自发阶段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3、隋唐时期——新的高峰
4、宋代时期——有意无法
5、明代时期——个性张扬影响书法风格的因素(1)社会环境(2)个人性格(3)书法材料的进步 笔墨丹青A、按题材分:国画分类B、按表现技法分:文人画的特点:①在创作思想上,强调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以某些特定的题材,如梅、兰、竹、菊等表现个人的志趣、节操、情致。②在表现手法上,文人画强调个性,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与作品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文人画的写照。中国绘画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质朴与浪漫,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一、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绘画艺术的独立——战国时期的帛画墨线造型,敷色平涂 战国时期,已出现用 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绘画成为独立艺术门类,构图精到,主次分明,墨线细若蚕丝,画面动静对照。 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冲击,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绘画创作中。
  顾恺之 “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西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唐代阎立本之《步辇图》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代的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2、唐朝时期,追求法度,艺术发展全面辉煌盛唐画家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他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杜甫、苏东坡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摹本(局部)《五牛图》出自开元年间名画家韩滉之手。画面布景简练,仅有一棵小树,着力表现了牛的状貌。五头牛,各具不同姿态,或吃草,或翘首面驰,或纵蹄而呜,或回顾而舔舌,或缓步而趾行,神情生动,准确的描绘出牛的形体结构,让人感受到它的憨诚、健壮、朴厚、执拗、勤奋的性格,反映出盛唐雍容华贵的气势、开放自由的环境等。三文人意趣——绘画艺术从注重写实转向注重意境
1、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注重意境的山水画在宋朝兴起,主要源于宋朝廷重文轻武的国策,使文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加之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画家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文人山水画,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1)北宋的山水画 ----气势宏伟、阳刚豪放、心态开阔2)南宋的山水画------马远《梅石溪凫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马远、夏圭作图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故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对南宋偏安江南的写景照。 “残山剩水”(2011年安徽卷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给士人的感觉是凄凉、悲愤和无奈的,这样的情怀表现在绘画上就是郁闷的意境了。 元朝名画2、元的山水画 ----南方士人借山水画抒发郁闷心情3、明清的文人画 ----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怪僻清新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价值观念的变异,以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明清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朱耷,真名朱统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有八大山人别号。他的山水画很有特色,尽是残山剩水一片荒凉,都是为了塑造典型的破碎河山意境,寄托他的亡国之痛。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鸟画。 清代郑板桥时常借竹抒发自己的胸襟,如他在一幅墨竹中题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他以竹子坚劲挺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倾吐他一生屡遭打击的不平和他刚正不阿、孤傲倔强的性格,表现他对现实的反抗心情。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描画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四、民间风情---- 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宋代以来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也开始发展起来。 明清小说木刻版画流行,雅俗共赏,饶有风趣。这是一组西洋山水风景画,它表现力是什么特色?这是一组中国山水风景画,它表现力是什么特色?请你分析研究中西方绘图艺术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张大千 中国的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五、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1、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
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
融诗、书、画、印于一体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
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
民族性格(2011·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诗歌与小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王国维的这段论述说明我国古代文学有何特点? 文学的时代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风雅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多年的诗歌,分三部分: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结构和内容(2)艺术形式和特点《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四言为主,重叠句式。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


1.(2012·江苏单科·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诗经》的时代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1)楚辞的主要特点楚辞特点:不是整齐的四言体,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2)屈原和《离骚》《离骚》该诗作长达375句、近2500字,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千变万化,雄伟奇观。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楚国与人民的挚爱,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1、时代背景: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写诸侯、天子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歌颂大汉帝国的权势、大汉天子的威严。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2、赋的特点: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司马相如才华横溢,倜傥风流,以辞赋名世。在蜀中,他以琴音挑得富豪之女卓文君私奔,传为佳话。后为汉武帝写成冠绝一代的大赋《子虚赋》和《上林赋》。他是汉赋的奠基者,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赋家。3、主要代表:司马相如、班固等“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 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说唐诗》 唐诗如此繁盛的原因是什么?1、唐诗及其时代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先秦以来,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优良传统深刻影响着唐诗的发展。但是,最主要的是唐朝诗人革新创造的精神为唐诗健康发展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 唐代诗人批判继承、革新创造的精神是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李姓皇帝提倡道教,武姓皇后抬高佛教,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却大多秉持儒教正宗观念,但不反对严重鲜卑化了的艺术形式。故在主流形态的文化生活层面上真有一派三教并兴、百花齐放的局面。 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思想文化……盛 唐中 唐一、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二、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三、一代诗仙:李白 四、千秋诗圣:杜甫
五、新乐府派:白居易唐诗发展历程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是后世诗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峰。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田园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和景是水乳交融,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写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李白】特点?浪漫主义
气势磅礴
想像丰富 手法夸张
意境深远 “诗仙”李白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圣”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
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
沛流离,他的诗反映唐朝由盛而衰
的历史,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起源民间,又称“长短句”,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宋词宋词兴盛原因⑴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宋代词苑⑵阶级: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 活,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⑶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代表人物:
①苏轼: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辛弃疾: 豪放 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③李清照: 婉约 派词人;
④柳 永: 婉约 派词人。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声声慢感受体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体验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1)元曲的兴起的原因①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
②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汉族文人进士
无门,地位低下,无法实现人生抱负;(2)元曲: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散曲 与 元杂剧 一起,合称元曲。
(3)特点: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2.(2012·全国大纲卷·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明清时期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中,有许多是科举考试中的落第者,凌濛初就是其中之一。凌濛初,明末小说家,今湖州市织里镇人。12岁入学,尽管腹有诗书,但屡试不举。举业上的坎坷,使他潜心于著述。凌濛初创作“二拍”的动机,据其“二拍”序言是应书商所邀。问世后反响极大,销路畅通。
凌濛初还致力于家传的刻版印书业 ,凌氏刻本慎选底本、刻印精美、所用纸墨俱善 ,往往附于插图,精绝一世。书籍一出,无问贫富,垂涎购之。
凌濛初与“二拍”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
“二拍”成书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有哪些?三、明清小说1、明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1)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2)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3)八股取士将真正有才学的
文人排除于仕途之外,将主要
精力进行文学创作。
(4) 印刷术 的不断完善。(1)明朝“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2、成就:(2)明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曹雪芹
《红楼梦》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3)清朝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借鬼怪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吴敬梓
《儒林外史》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这是读(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一个高明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尤其不能忽视这个视角。
                ——毛泽东  根据材料,应该怎样认识《红楼梦》的主题意义?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四、文学的史料价值文学的史料价值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保守性开放性材料一、材料二(正史)材料三、材料四(小说)主流补充文学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反映历史的镜子 瑰丽、高雅(贵族化)—通俗(平民化) 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趋势呈现怎样的特征? 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在文学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可以用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 中国古典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总结提升: 梨园春秋1.戏曲的起源、形成期:
(1)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 傩 ”。
(2)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
的戏曲元素。
(3)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
为“ 梨园 ”。
(4)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 瓦舍 。
(5)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南戏 ”,形成完
整的戏曲形式。(初步形成)2.戏曲的成熟期:
(1) 元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特点:①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②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 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 是元杂剧的奠基者,《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其代表作。王实甫也是一位著名的杂剧作家,《 西厢记 》是他的代表作。(2)“ 百戏之祖 ”——昆曲(明清时期)。
特点:
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②表演时载歌载舞。
代表人物及作品: 汤显祖 的《牡丹亭》。3.“国粹”——京剧:
(1)产生的背景:①明清时期 北京 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休闲中心; ② 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③乾隆 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④道光年间,徽调与汉调等其它剧种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2)特点: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 生 、 旦 、 净 、 丑 四大行当;②表演艺术象征虚拟、歌舞并重;③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④“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⑤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3)地位:京剧将中国古代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 国粹 ”,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2.京剧的魅力魅力之一:服饰、脸谱与布景——工艺与舞台艺术 魅力之二:唱与念 ——音乐艺术 魅力之三:做与打——武术杂技与形体艺术生指一般男子青年男子称小生;
勇武男子称武生;旦指一般妇女大家闺秀称正旦,也叫青衣;
武勇妇女称武旦;
诙谐或邪恶的妇女称彩旦;净指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丑指诙谐或邪恶的男子
又称小花脸擅长武艺的诙谐或邪恶的男子称武丑; 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和戏曲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人们对京剧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①认为京剧难以反映现实,主张让它自然消亡;②认为京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③认为对京剧应倍加珍惜,更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例1】 (2010年安徽文综)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B(2011·福建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