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福建省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救亡图存
2.(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如图是小明同学对某主题的归纳,空白处内容应为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3.(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序,但都属兔)。”“三只兔子”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
A.自强与求富 B.维新与变法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4.(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
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
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
5.(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八荣八耻”中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追溯历史,曾经倡导“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这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特征 D.影响
7.(2021·福建福州·八年级期末)20世纪初,“知识精英认识到如果民众思想没有根本转变的话,‘共和的招牌’是挂不长久的”。这叙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兴起的背景 B.抨击的对象 C.宣传的阵地 D.取得的成果
8.(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我们抛弃了之乎者也,学作白话文,我们也把红楼水浒做圣经宝典来研究,又竭力阅读西洋名著”。这种状况始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时,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第一部诗集《尝试集》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新文学的形式。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提倡( )
A.民主 B.科学 C.新道德 D.白话文
10.(202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期末)1919年5月1日《大陆报》: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己失败。由此引发的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11.(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
A.爆发原因 B.革命主力 C.活动中心 D.重大胜利
12.(2021·福建福州·八年级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五四运动后约有400多种报刊,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开启近代化进程 B.冲击了封建道德
C.推动新思想传播 D.促进民主化改革
13.(2021·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五四”爆发后,李大钊撰文说:“我们反对欧洲分赃会议所规定对于山东的办法,并不是本着狭隘的爱国心,乃是反抗侵略主义,反抗强盗世界的强盗行为。”在李大钊看来,五四运动
A.改变了分赃会议的本质 B.收回了列强在华的特权
C.凸显了反帝爱国的性质 D.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14.(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末)“一百年前,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举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是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5.(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自强求富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6.(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17.(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下图所示是小强同学学习历史某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B.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18.(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东方欲晓现曙光,南湖红船逐激浪。志合道同辟新天,旗擎马列明方向。“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上述内容指的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黄埔军校的创建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20.(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对“全新时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B.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C.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1.(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写道:“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该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2.(2021·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当与英方相持不下时,中国共产党发动各地成立罢工后援会,举行大规模罢工,迫使英方同意罢工条件。此次香港海员罢工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中共正确的组织和领导 B.海员工人内部的团结协作
C.英方在香港的实力下降 D.北洋军阀政府的全力支持
23.(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1920年,董必武等人成立了武汉共产党支部,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这些共产党组织的成立(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推动了国共合作的逐渐形成
C.奠定了中共成立的组织基础 D.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
24.(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末)“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材料评述的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5.(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时代巨变,红船依旧(见下图),它见证了( )
嘉兴南湖的游船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国共合作的实现 D.渡江战役的胜利
二、论述题
26.(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做不足道“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足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
——摘编自《吴玉章回忆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27.(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运动中,北京十几所学校的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各地学生、教职员、工人、商人等各界群众纷纷声援,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织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翻译出版了几十种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了《劳动者》等工人刊物。
——摘编白彭明《五四运动史》
(1)根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
(2)小历同学认为这场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文化运动,小史同学认为这场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8.(202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6月3日以后,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工人阶级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1)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期主力的变化。
(2)材料中认为,五四运动是“真止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29.(202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要维护清朝统治的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但其相关观念的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就说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虽以后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陈独秀提出要杜绝专制制度的产生,就要让国民彻底抛弃旧思想、旧观念。提出政治革命如需要成功,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要维护共和就必须进行文化思想上的补课,去除阻碍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的枷锁。
——摘编自欧群慧《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早期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写出“它”所指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思想文化的革命”所指的历史事件。并写出此事件的两大口号。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
30.(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由此,他们提出旨在通过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的对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人和官员们对1895年威海卫投降的消息震惊不已,他们普遍感到自己熟悉的体制已经无法拯救这个国家,并意识到中国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采取更激进的措施。于是,第一批忠诚志士发出了要求制度性变革的呼声。
——摘编自[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弱》
材料三 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呢?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材料四 1917年4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激进却很有预见地指出,国人的思想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现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
——蒲实《1917:新文化运动的气运和变局》
(1)材料一中的“第二次失败”指的是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更激进的措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指出该革命“不彻底”的理由。
(4)依据材料四概括出陈独秀认为应如何巩固共和政体?为此他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5)结合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31.(2021·福建漳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时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摘编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思想革命的名称。写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所指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政治革命和思想解放两者的关系。
32.(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瘟疫统计(部分)
时间 疫情
1856-1900年 云南86县流行鼠疫,死亡人数超过73万
1884-1953年 福建57个县、市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887-1919年 内蒙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910-1911年 东北鼠疫,黑龙江、吉林死亡2万多人,同期肺炎流行,死亡6万人
1917年 内蒙古流行肺鼠疫,波及6个省市,死亡1.46万人
1928年 内蒙西部鼠疫流行,波及17个县、市、旗,死亡3039人
——摘编自谷永清《中国近代防疫述论》
材料二 促使清廷重视(鼠疫)起来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地方官的请求,还因为沙俄和日本想趁火打劫,企图通过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控制东北……现在,日本和沙俄又从鼠疫的尸臭中闻到了利益扩张的美味,争先向清廷提出要派兵灭疫。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上》
材料三 民主和科学,两股热风吹来,让尘封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坚冰慢慢地很不情愿的开始融化。于是乎,许多大大小小的新鲜事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冒出了嫩芽。1919年3月,即五四运动之前两个月,中央防疫处在北平(北京)成立了!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上》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瘟疫爆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和沙俄争先向清廷提出派兵灭疫的目的。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初沙俄和日本等国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名称并分析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防疫处成立的历史背景。
33.(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2月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三款……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摘编自《鸦片战争大事记》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款”条约的真实意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的意义。
34.(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改良派曾寄希望于“上等社会”,他们看不起“下等社会”,极言革命之祸以推动清廷变法,并赋予变法以防止“下等社会”揭竿而起的意义。
材料二 “五四”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下等社会”的力量得到了真正的发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均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良派变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下等社会”所包含的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比较改良派与新一代改革者对“下等社会”的不同态度。
(
2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所以材料中“启蒙之水”是指“民主”、“科学”,故选C。
2.C
【详解】
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经历了向西方学技术(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例如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为实现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为解放思想,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因此,这一活动的主题应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3.D
【详解】
本题难度适中,由关键信息胡适、北大、蔡元培、陈独秀,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答案选D,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维新与变法是戊戌变法,自由与平等是西方启蒙思想。
4.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通过“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我们可判断出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开展民众启蒙,因为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是“民主科学”,故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故A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依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可知这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意义或影响,D正确;据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如果民众思想没有根本转变的话,‘共和的招牌’是挂不长久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因此材料叙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抨击的对象。选项B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排除A项;宣传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排除C项;取得的成果,是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
8.C
【详解】
根据“学做白话文”、“竭力阅读西洋名著”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开展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学习外国先进文化。C正确;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与题不符,A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与题不符,B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学生、工人、市民等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三罢”,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C。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选项D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但是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B排除;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内容,但是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故选D。
10.C
【详解】
根据“1919年5月1日《大陆报》: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己失败。”可知由此引发的运动是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和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1.D
【详解】
根据“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的通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D符合题意;ABC项图片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
12.C
【详解】
据材料“五四运动后约有400多种报刊,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C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A排除;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说),B错误;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民主化改革,D不符题意。
13.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不是本着狭隘的爱国心,乃是反抗侵略主义,反抗强盗世界的强盗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李大钊看来,五四运动凸显了反帝爱国的性质。选项C符合题意;改变了分赃会议的本质、收回了列强在华的特权,与史实不符,AB排除;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C。
14.C
【详解】
由题干里的“九十五年前、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这些词语可以知道,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是,爆发于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C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A排除;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B排除;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D排除。故选择C。
15.B
【详解】
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正确;“扶清灭洋”是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口号,“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口号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了马克思主义,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7.C
【详解】
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所以该内容的主题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C;该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危机的加剧,排除A;中华民国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已经成立,排除B;中共于1921年诞生,但第一次国共合作到1924年才实现,排除D。故选C。
18.D
【详解】
材料“南湖红船逐激浪。志合道同辟新天”描述了中共一大的召开。结合所学,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了,故D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排除C。故选D。
19.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因特务干扰转向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继续召开会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B正确;ACD信息与题干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B。
20.A
【详解】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反映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A符合题意;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在1924年,B排除;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C排除;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爆发,D排除。故选择A。
2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A正确;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与题不符,B错误;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人的军事领导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与题不符,C错误;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22.A
【详解】
根据题干“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中国共产党发动各地成立罢工后援会,举行大规模罢工,迫使英方同意罢工条件”可知,海员与英国双方相持不下时,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才迫使英方让步,A正确;海员工人内部的团结协作不是胜利的主要原因,排除B;当时英国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在香港实力强大,排除C;北洋军阀政府作为列强代言人,不支持工人运动,排除D。故选A。
23.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董必武等人成立了武汉共产党支部,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了共产党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C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A排除;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建立,B排除;1926年北伐战争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D排除;故选C。
24.D
【详解】
根据材料“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为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南湖,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D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上海和十月革命没有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B
【详解】
依据图片上“嘉兴南湖的游船”可知与中共一大有关,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正确;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A排除;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C排除;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排除。故选B。
26.(1)新民主主义革命。
(2)参考观点。
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②民族觉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举例近代化发展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一些;抗日战争相关事例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开放性题目,观点:③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同时兴办了轮船、铁路、电报等新式民用工业,客观是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27.(1)五四运动。
(2)任选以下三种答案中的一种作答即可。
〔答案一〕判断: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组织学会,译著创刊,发表文章等途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文化运动。
〔答案二〕判断:同意小史观点。理由:五四运动中,各界群众纷纷参与,表达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爱国诉求,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答案三〕判断:小历与小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理由: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中,各界群众纷纷参与,表达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爱国诉求,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所以说,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文化运动,还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详解】
(1)根据材料“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外争主权”表明运动是反帝的,“内除国贼”表明运动是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领导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此材料体现的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可知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可归纳出论点是同意小历的观点,或者同意小史观点,或者小历与小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阐释围绕五四运动的影响,即可。如同意小史观点,因为五四运动中,各界群众纷纷参与,表达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爱国诉求,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28.
(1)前期的主力是学生;后期的主力是工人阶级。
(2)同意;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详解】
(1)根据材料“工人阶级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的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前后期主力的变化是前期的主力是学生;后期的主力是工人阶级。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真止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一观点我同意,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所以说五四运动是“真止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一观点我同意。
29.
(1)洋务运动。
(2)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要维护清朝统治的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但其相关观念的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是我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根据材料“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根据材料“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得出意义: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根据材料“陈独秀提出要杜绝专制制度的产生,就要让国民彻底抛弃旧思想、旧观念。……去除阻碍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的枷锁。”结合所学知识,“思想文化的革命”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4)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近代化历程是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30.(1)第二次鸦片战争
(2)戊戌变法
(3)没有使国家走向现代化,没有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没有改良社会,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解放人们的思想,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新文化运动
(5)由科技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详解】
(1)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清政府在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根据材料二“……意识到中国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采取更激进的措施。于是,第一批忠诚志士发出了要求制度性变革的呼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更激进的措施”指的是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掀起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三“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可知,辛亥革命“不彻底”表现在没有使国家走向现代化,没有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没有改良社会,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根据材料四“如要巩固共和,‘非现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可知,陈独秀认为巩固共和政体应解放人们的思想,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1915 年陈独秀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5)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由科技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31.(1)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3)政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进一步巩固了政治革命的成果。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据“辛亥革命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可知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据“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可知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据“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时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可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再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根据材料二“‘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指出这场思想革命的名称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扬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宣扬新文学,批判旧文学,使得封建道德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旧的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说明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由此得出:政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进一步巩固了政治革命的成果。
32.(1)特点:瘟疫多发(频繁发生);范围广;死亡人数多(破坏性大)。
(2)目的:企图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夺取东北地区。战争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背景:新文化运动使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鼠疫遍布云南、福建、内蒙、东北等地,死亡人数非常多,并且内蒙古等地频发鼠疫。由此可知,中国近代瘟疫爆发的特点是瘟疫频繁发生;范围广;死亡人数多(破坏性大)。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企图通过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控制东北”可知,日本和沙俄争先向清廷提出派兵灭疫的目的是企图控制东北的防疫权进而完全夺取东北地区。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1900年,英美法德日俄等八国对中国进行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3)依据材料三信息“民主和科学,两股热风吹来,让尘封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坚冰慢慢地很不情愿的开始融化,于是乎,许多大大小小的新鲜事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冒出了嫩芽”可知,中央防疫处成立的历史背景是新文化运动使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鲜事物开始出现。
33.(1)中国禁烟,割香港岛给英国。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的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答对一点即可)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840年,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6月,鸦片战争爆发”可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禁烟。根据材料“其第三款……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款”条约的真实意思是割香港岛给英国。
(2)根据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可得出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据材料“……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可得出背景: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可知,五四运动的特点是青年学生揭开运动的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4.(1)目的:防止人民群众起义;防止“下等社会”造反;变法自救。
(2)阶层:工农大众或人民群众。意义:五四运动有利于新宇宙观、人生观的传入;有利于新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新一代改革者的诞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等。
(3)改良派看不起“下等社会”,对“下等社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五四运动后的新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的进步作用,真正发挥了“下等社会”的力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改良派……极言革命之祸以推动清廷变法,并赋予变法以防止‘下等社会’揭竿而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改良派变法的目的是防止人民群众起义;防止“下等社会”造反;变法自救。
(2)根据材料二“‘下等社会’的力量得到了真正的发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等社会”所包含的阶层是工农大众;五四运动有利于新宇宙观、人生观的传入;有利于新思潮的传播;促进了新一代改革者的诞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良派看不起“下等社会”,对“下等社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五四运动后的新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的进步作用,真正发挥了“下等社会”的力量。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