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题——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福建省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题——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福建省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1 11: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福建省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末)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末)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3.(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下图“读书摘要”所反映的史实是
A.西安事变 B.百团大战 C.重庆谈判 D.内战爆发
4.(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签署了“双十协定”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通过了“共同纲领”
5.(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1945年,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据此推知,“那里”是指( )
A.瑞金 B.重庆 C.延安 D.北平
6.(2021·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在重庆谈判中,共产党愿将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缩编为48个师,仅占国民党军队的1/6,甚至同意让出苏南、浙江等8个解放区。中共此举意在
A.致力于争取战后国内和平 B.承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
C.提升解放军的军队战斗力 D.巩固长江以北的解放区
7.(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大公报》刊载,“正在这个时候,(国)两党的领袖握手了,全中国的人民要兴奋到什么程度啊!个人读到这个喜识,简直快慰的流出泪来。”该言论反映了当时民众
A.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欢欣
B.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欢迎
C.对北平实现和平解放的赞许
D.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喜悦
8.(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末)“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诗中将“天下安危系一身”的历史人物是( )
A.蒋介石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刘伯承
9.(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末)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其真正目的是为( )
A.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B.协商国是和平建国
C.中国实现民主统一 D.加强国共密切合作
10.(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编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由此可见,国民党发起谈判的真实意图是( )
A.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B.假和平真内战
C.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D.确定和平建国方针
11.(2021·福建福州·八年级期末)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激,赴重庆共商国是,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达成( )
A.共同北伐的决议 B.联合进行抗日
C.和平建国的方案 D.北平和平解放
12.(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2021·福建永安·八年级期末)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14.(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
15.(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
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6.(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2021·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下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解放区基本概况,出现下表概况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 B.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C.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 D.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18.(2021·福建建宁·八年级期末)“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中描述的这次战役
A.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9.(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1948年12月,海伦县姚家屯隋海山一家获得政府分给的土地37.1亩。这主要得益于
A.《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双十协定”的签署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20.(202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期末)“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1.(2021·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2.(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土地革命
23.(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末)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它的历史作用是
A.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C.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末)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解放区农民的要求。这一要求就是( )
A.平均地权 B.打土豪分田地 C.减租减息 D.实现耕者有其田
二、论述题
25.(202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民主进行不懈的斗争,虽然战争没有制止住,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战争开始时,面对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优势,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的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1947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到1948年10月,有一亿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获得了解放,大批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国统区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工人罢工、农民运动。尤其是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阵容,高呼“反对内战”,公开打出了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旗帜,有力配合了战场上的反蒋斗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战是一曲威武雄壮的凯歌,是毛泽东人民革命思想的伟大胜利。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历时22年的反动统治覆灭。
——肖岩松《试析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史实一例。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6.(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分项 战役 民工 (万人) 挑子 (副) 担架 (副) 小车 (辆) 大车 (车) 汽车 (辆) 牲畜 (头) 船只 (只) 粮食 (万千克)
辽沈战役 160 13800 6750 30000 3500
淮海战役 225 42400 73900 410900 3070 250 6300 13600 28500
平津战役 154 20000 20000 380000 1000000 15500
——摘自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的战役名称。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三、综合题
27.(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气势汹汹地叫嚣着“三个月消灭共军”。可是,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却在三年内消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究其原因,国民党内部矛盾是其不可调和的硬伤,它冲击着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石,最终导致政府权威的极度虚弱和人心离散,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毛蕾《从国民党内部矛盾看解放战争的胜利》
(1)根据材料,指出“全面内战”的名称。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对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请简要说明理由。
28.(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自《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二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分项 战役 民工 (万人) 担架 (副) 小车 (辆) 大车 (车) 牲畜 (头) 粮食 (万千克)
辽沈战役 160 13800 6750 30000 7000
淮海战役 225 73900 410900 3070 6300 57000
平津战役 154 20000 20000 380000 1000000 15500
——摘编自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编《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得到解放的爱国运动。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9.(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还我国。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警死图之!
--摘自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二 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战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后,“我四万万众”为此而付之的行动。概述这一行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民群众为这场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民群众为这场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人民群众的伟大之处。
30.(2021·福建翔安·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尝试过种种改造的方案。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摘编自《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材料三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分析概述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在技术和制度方面所做的探索。分析指出这些探索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所领导的四个革命历史时期。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述你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认识。
(
2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的“1945年9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故D符合题意;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召开,北平和谈发生在1949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故ABC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D。
【点睛】
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AB不合题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抗日战争发生于1931---1945年;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年---1949年,故D符合题意;C排列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是解题的关键,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携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C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A;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排除B;内战爆发于1946年,排除D。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B正确;重庆谈判未能避免内战的爆发,排除 A;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共同纲领”与1949年9月通过,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排除D。故选B。
5.B
【详解】
依据题干“1945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8月,抗日战争基本胜利,蒋介石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实际上是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这明摆着是一场鸿门宴,但是,为了国内和平民主的实现,毛泽东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深入虎穴,前往重庆与国民党方面进行了重庆谈判,B正确;瑞金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A排除;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C排除;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进行了和平谈判,D排除。故选B。
6.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重庆谈判后中国共产党缩编军队、让出解放区的做法是为了表达诚意,致力于争取战后国内的和平,故选A;中共的做法是为了争取战后的国内和平,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7.A
【详解】
根据“(国)两党的领袖握手了”说明当时国共两党处于和平谈判状态,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因此A正确。B、C、D均是解放战争期间国共战争敌对状态,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
【点睛】
重庆谈判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会议是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结果,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被撕毁。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双十协定应运生”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故选项B符合题意;蒋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邓小平未参加重庆谈判,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刘伯承未参加重庆谈判,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加到共产党身上,A正确;BCD与题干目的不符,排除。故选A。
10.B
【详解】
依据题干“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可知,这反映的是重庆谈判。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军队由于抗战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区,当时国民党还没有做好内战的各方面准备,谈判可以拖延时间,挑拨军队,如果共产党不去,蒋介石就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从而发起内战,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权。B正确;ACD与重庆谈判有关,但不是真实意图,排除;故选B。
11.C
【详解】
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建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此“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激,赴重庆共商国是”,C正确;“共同北伐的决议”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A与材料时间不符;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其目标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B与题意不符;1948年11月~1949年1的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D错误。
12.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初的平津战役,和平解放了北平,避免了战争对北京文物的损坏故。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题干的“1948年,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是解题的关键。
1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题干中说的就是这一点,故A符合题意。题干是说解放战争胜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A。
【点睛】
题干是说解放战争胜利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14.A
【详解】
考查点: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解题思路:分析形势图可知,当时国民党发动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大军跃进大别山,插入了敌人的心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和经济压力,开辟了新解放区,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正确;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在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已经失败,BC错误;解放南京是渡江战役的成果之一,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5.B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人民解放军发起的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正确;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A错误;解放华北全境的是平津战役,C错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错误。综上故选B。
16.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1937年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③排除;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仔细审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A
【详解】
根据题干“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解放区基本概况”可以看出是1946年7月到1949年6月,可知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解放区不断扩大,A正确;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共产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不是图示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D。故选A。
18.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百万雄师过大江”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D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排除A;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排除B;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C。故选D。
1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底,解放区1亿无地、少地农民农民获得土地,D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得到实施,A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1912年,与题干内容无关,B不符合题意。“双十协定”的签署没有涉及土地方面的,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0.B
【详解】
由材料中的“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可知,这场战役的作战范围在淮海以南、长江以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是淮海战役,B选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1.B
【详解】
图片中有“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依据所学知识,三大战役中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人指挥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故B符合题意。辽沈战役是由东北解放军完成,平津战役是由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完成,渡江战役是由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东北解放军等发动,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详解】
依据知识结构图: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46年人民解放战争爆发。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陕北的重点进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反动,人民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C正确;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在湖南、湖北、江西,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三个军阀,A排除;抗日战争没有渡江战役,B排除;土地革命是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D排除;故选C。
23.B
【详解】
图中展现的是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选择B项,CA项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成果。D指的是占领南京。故选B。
24.D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进行土改,颁布《土地改革法大纲》,实现耕者有其田,D符合题意;A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B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
(1)重庆谈判。
(2)自由发挥题型,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史实正确,语言准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线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所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史实是重庆谈判。
(2)本题属于自由发挥题型,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史实正确,语言准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我提炼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表现了积极促进民主和平的决心和诚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在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批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壮大了中共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工人罢工、农民运动。尤其是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阵容,高呼“反对内战”,公开打出了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旗帜,有力配合了战场上的反蒋斗争,最终中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26.(1)淮海战役
(2)【示例】
观点: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是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论述: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与此相似,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在敌后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有利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此可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人民是革命胜利之本,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2)本题是小论文题,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围绕“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提炼一个观点;紧扣观点,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要全面深入、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要规范。
围绕材料“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可炼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是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与此相似,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在敌后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有利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由此可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人民是革命胜利之本,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7.(1)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内战。
(2)【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虽然远远超出共产党的军队,但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贪污腐化,最终导致政府权威的极度虚弱和人心离散,在战争中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国民党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是其失败的一个原因,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代表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了强大攻势,而国民党反共、反人民,不得人心。
【详解】
(1)根据材料“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内战”是解放战争。
(2)根据材料“国民党内部矛盾是其不可调和的硬伤……”可知对国民党内战中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要对这个原因进行判断,确定你的观点,然后加以说明。材料主要强调“国民党内部矛盾”是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大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但是内部派系林立,贪污腐化,导致人心涣散,失败是必然,因此可以说“国民党内部矛盾”是其失败的原因,因此可以同意材料观点。然后根据分析写出理由即可。
28.(1)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答案示例一】
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论述: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从表中看出,三大战役期间,民工积极参与支前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担架、大车、小车等各种运载工具,为前线运送伤员、粮食和牲畜等,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答案示例二】
观点:人民群众所藏的力量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期,全国军队、各个阶级、阶层、党派都投入了抗战、中国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从表中看出,三大战役期间,民工积极参与支前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担架、大车、小车等各种运载工具,为前线运送伤员、粮食和牲畜等,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政治力量的直接拥有者。战争固然是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科学技术力量的较量,但更主要的是双方政治力量的较量,而这种政治力量就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
【答案示例三】
观点: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论述: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军队、各个阶级、阶层、党派都投入了抗战。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民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党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政治力量的直接拥有者。这种进步的政治能够赢得民心,焕发出巨大的政治力量,从而成为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可得出“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得到解放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
(2)本问是论文问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一“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材料二“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可提炼观点,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从表中看出,三大战役期间,民工积极参与支前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担架、大车、小车等各种运载工具,为前线运送伤员、粮食和牲畜等,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还可以体现观点: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军队、各个阶级、阶层、党派都投入了抗战。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民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党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政治力量的直接拥有者。这种进步的政治能够赢得民心,焕发出巨大的政治力量,从而成为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29.(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多种作战方法。
(3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提供大量的物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还我国。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大致反映的是我国应该收回在德国在远东的权利,但是却转交了日本。消息传到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战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得出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多种作战方法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依据材料三“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反映了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雄厚的兵源;“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反映了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为前线提供大量的物资。
(4)依据前面的材料,工人登上了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开创了多种方式,为胜利作出贡献;人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0.(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这些探索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具有坚强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学习西方技术……学制度”可知,学技术是洋务运动,学政治制度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探索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大革命……星火燎原……抗日烽火……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可知,这体现出的事件依次是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具有坚强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