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上第3~4单元复习题——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重庆市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上第3~4单元复习题——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重庆市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1 11: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4单元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重庆市各地区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重庆巴南·九年级期末)著名学者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下列构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的是:
A.庄园与法庭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封君与封臣 D.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2.(2021·重庆梁平·九年级期末)构建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对某古代文明构建的思维导图,它体现的古代文明是( )
A.古代雅典 B.古代埃及 C.中世纪西欧 D.古代阿拉伯帝国
3.(2021·重庆渝中·九年级期末)他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材料中的“他”是( )
A.伯里克利 B.屋大维 C.克洛维 D.查理曼
4.(2021·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著名学者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下列构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的是( )
A.庄园与法庭 B.教会与大学 C.封君与封臣 D.富农与市民
5.(2021·重庆梁平·九年级期末)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为( )
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 B.租地农场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级的出现
6.(2021·重庆长寿·九年级期末)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经济逐渐在西欧流行开来,庄园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A.以手工业为主 B.自给自足 C.多种经营 D.商业贸易发达
7.(2021·重庆綦江·九年级期末)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8.(2021·重庆綦江·九年级期末)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9.(2021·重庆巴南·九年级期末)公元6世纪前期,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一部法律文献。其名称为:
A.《法学汇纂》 B.《查士丁尼法典》 C.《新法典》 D.《法理概要》
10.(2021·重庆綦江·九年级期末)历史上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有(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罗马帝国 ③拜占庭帝国 ④查理曼帝国 ⑤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1.(2021·重庆长寿·九年级期末)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所编纂的法律文献
A.否定了奴隶制度 B.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C.没有产生社会影响 D.使奴隶的社会处境更加糟糕
12.(2021·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要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查士丁尼法典》制定的目的是
①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②继承罗马的文化传统
③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
④消除帝国的社会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2021·重庆綦江·九年级期末)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系列改革,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称( )
A.光荣革命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来克星顿的枪声
14.(2021·重庆梁平·九年级期末)下表反映了古代某国家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若将表格补充完整,在“影响”处应填写( )
A.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B.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D.由此进入了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5.(2021·重庆江北·九年级期末)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下列史实中,与效仿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是
A.大化改新的推行 B.罗马万神庙的修建
C.“儒略历”的创立 D.阿拉伯数字的形成
16.(2021·重庆巴南·九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说法,表述有误的一组是:
A.基督教产生于南亚的巴基斯坦地区 B.佛教其核心教义是“忍耐顺从”
C.伊斯兰教的产生顺应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需要 D.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兴起于亚洲
17.(2021·重庆渝中·九年级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作者旨在说明( )
A.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B.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影响
C.中世纪大学的作用 D.《天方夜谭》影响巨大
18.(2021·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史实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9.(2021·重庆梁平·九年级期末)“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20.(2021·重庆·九年级期末)对于古代宗教,有人说是迷信,有人说是信仰,也有人从中得到启迪。古代统治者却曾利用它们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教义上都强调
A.教人忍受现世苦难,放弃斗争 B.反对暴政剥削,主张现世平等
C.认为人死后灵魂都能升入天堂 D.宣扬众生平等,没有等级界限
二、识图题
21.(2021·重庆江北·九年级期末)下列示意图分别为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图,请仔细观察相关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图___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上述两个帝国的疆域具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综合题
22.(2021·重庆江北·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学作为学术和教育中心的兴起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分布的高度集中……大量的人才涌向有利可图的专业,特别是法学,包括罗马法和教会法,而神学和作为神学基础的文学受到负面的影响。……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试图纠正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的现象。教皇们也注意到讲授和学习神学者临的生活困难,试图帮助他们,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奖学金的制度,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
——摘编自杨共乐、彭小瑜《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二 1870-1913年,德国煤的开采量从2640万吨增至1亿9千多万吨。钢产量从l61万吨增至1893万吨……机器制造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化学和电气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更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德国工业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1880年教育经费就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13年的教育经费已成为财政预算中第二大项目,仅次于军费开支。这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科技人员。19世纪末德国的科技水平是世界上第一流的。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等整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大学教育出现了什么现象,教皇力图克服这一现象所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皇这些举措为何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德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其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23.(2021·重庆长寿·九年级期末)仔细观察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将下列新航线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麦加 B.巴格达
(2)据图指出阿拉伯帝国版图的特点。
(
2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通过层层分封,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C符合题意;据此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庄园”、“人口固定土地上”、“王权弱小、地主自治”、“等级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讲述的是中世纪西欧,故选项C符合题意;古代雅典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古代埃及和古代阿拉伯帝国虽然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但这两地与“王权弱小、地主自治”不符,故选项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查理曼在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期,鼓励发展基督教,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故D正确;伯里克利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者。在他的领导之下,雅典进入了“黄金时代”,故A错误;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了“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故B错误;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创立者,故C错误。综上故选D。
4.C
【详解】
考查点:西欧封建关系。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9世纪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可知,这项制度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世纪至10世纪,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了封君封臣关系。C正确;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的基层组织形成,不属于等级关系,A错误;大学出现于11世纪,B错误;市民通常是指具有城市有效户籍和常住在市区的合法公民,富农与市民不是等级关系。D错误。综上故选C。
5.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垦殖者成为新开发地区的主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通过雇佣工人进行劳作。故B符合题意;租地农场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租地农场推动了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租地农场促进了市民阶级的产生,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庄园主要由领主和佃户构成,其生产是为领主及其家人提供生活物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故B正确;ACD符合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点,不符合庄园经济特点,故ACD错误。综上故选B。
7.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D
【详解】
根据“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可知,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欧洲大学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没有受到世俗力的支配,故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言论自由,故排除B项。故选D。
9.B
【详解】
依根据所学知识,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B正确;《法学汇纂》是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排除A;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排除C;委员会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排除D。故选B。
10.D
【详解】
根据所学,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因此④错误,不符合题意。①②③⑤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D项正确,排除ABC。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牵头编写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B正确;《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度,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罗马民法大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社会处境,D排除。故选B。
12.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要法律来巩固”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查士丁尼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继承罗马的文化传统、消除帝国的社会矛盾,故含有②④的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学习中国唐朝律令制度等进行的改革,被后世称为“大化改新”,故B正确;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故A错误;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一场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故C错误;来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故D错误。综上故选B。
14.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公元646年”、“孝德天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故选项B符合题意;大化革新将从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日本从未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1192年,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A正确;“儒略历”是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的新的历法,排除C;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罗马万神庙是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排除B;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排除D。故选A。
16.A
【详解】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A表述有误,符合题意;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其核心教义是“忍耐顺从”,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统一,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佛教兴起于古印度,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三大宗教都兴起于亚洲,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穆斯林代表阿拉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故B正确;ACD与题干主旨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B。
1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从而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D项符合题意;日本吸收中国文化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默罕默德不再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9.B
【详解】
根据“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得出,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使阿拉伯帝国即使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时代,在文化上仍然可以建立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排除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持续了多久,排除D。
2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在社会矛盾重重,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幸福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们的教义都宣扬忍耐、顺从等主张,它们的产生地都在亚洲。世界三大宗教教义中的共同点主要是指教人忍受苦难,放弃斗争,因而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在古代都曾被统治者所利用。故A符合题意。反对暴政剥削,主张现世平等,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认为人死后灵魂都能升入天堂,是中世纪欧洲天主教思想;宣扬众生平等,没有等级界限,是佛教主张。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1)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先后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又称马其顿帝国,马其顿地处希腊东北边缘,南接贴撒利,中隔奥林匹亚山,西为伊利里亚,东邻色雷斯。
(2)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都占领地中海沿岸北非、小亚西亚等地。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先后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又称马其顿帝国,马其顿地处希腊东北边缘,南接贴撒利,中隔奥林匹亚山,西为伊利里亚,东邻色雷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马其顿明显分成两部分:上马其顿,位于西部,地域广大,山脉纵横,森林密布,适于畜牧业,是马其顿人基本居住地;下马其顿,是块濒临爱琴海的沿海平原,适于农业发展。因此,图二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一图二显示两国的疆域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都占领地中海沿岸北非、小亚西亚等地。
22.(1)现象: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举措: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实用学科的发展,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
(2)19世纪,德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德国发展较早,19世纪40年代之前就出现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19世纪一些公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奠定了初等教育的法律基础。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也被提上日程。1697年,弗兰克在哈勒设立的师资养成所是德国最早的师资培养机构,1808年,洪堡派遣教师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次年,柏林师范学院创办。中等教育方面,在洪堡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文科中学进行了改革。19世纪的实科中学迅速发展,职责在于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科学知识,并且允许其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不过只能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任教,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还创立了许多高等工业学校和其他专业学院。德国教育发展的原因是政府的重视。
(3)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的学科;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等。
【详解】
(1)根据材料“……大量的人才涌向有利可图的专业,特别是法学,包括罗马法和教会法,而神学和作为神学基础的文学受到负面的影响。”可见,中世纪大学教育出现了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的现象;根据材料“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试图纠正实用学科冲击神学和文学的现象。教皇们也注意到讲授和学习神学者临的生活困难,试图帮助他们,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奖学金的制度,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可知,12和13世纪的教皇曾多次发布教令,批评人们“追逐牟利的知识”;允许教士们在学习神学的时候享受圣职俸禄。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中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加迅速,这就决定了大学教育导向实用学科,教皇的举措是不能阻止实用学科的发展。
(2)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德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德国发展较早,19世纪40年代之前就出现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福禄贝尔正式命名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初等教育领域,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影响很深。19世纪一些公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奠定了初等教育的法律基础。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也被提上日程。1697年,弗兰克在哈勒设立的师资养成所是德国最早的师资培养机构,1808年,洪堡派遣教师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次年,柏林师范学院创办。中等教育方面,在洪堡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文科中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合并原来的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其次,限定教师任教资格,牧师不能再入学任教;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除了对文科中学的改革之外,还对实科中学进行了改革和发展。19世纪的实科中学迅速发展,职责在于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科学知识,并且允许其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不过只能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任教,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还创立了许多高等工业学校和其他专业学院。根据材料“德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1880年教育经费就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13年的教育经费已成为财政预算中第二大项目,仅次于军费开支。这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科技人员。19世纪末德国的科技水平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可见,德国教育发展的原因是政府的重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的学科种类;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等。
23.(1)A.填写在左下方; B填写在右上方。
(2)地跨欧、亚、非三洲。 标签
【详解】
(1)依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列新航线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麦加属于阿拉伯地区,应该填写在左下方; B巴格达属于波斯地区,应该填写在右上方。
(2)依据图骗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国势强盛,故阿拉伯帝国版图的特点是地跨欧、亚、非三洲。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