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03 17: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生物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40小题,1-20每小题1分,21-40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都含有RNA
B.病毒是生物,属于生命系统
C.覆盖全身的皮肤,属于组织层次
D.培养皿中的醋酸杆菌菌落对应于群落层次
2.新冠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两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有关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均可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两者均含蛋白质和核酸,但遗传物质不同
C.两者均无线粒体,但都可通过有氧呼吸供能
D.两者均可接种在营养物质全面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3.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①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②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 ③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是多种多样 ④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原核细胞无染色体,但有拟核,其中都含有DNA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4.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都容易与水结合,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等需要大量的无机盐离子
C.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D.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5.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水稻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的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致使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P在水稻体内属于大量元素
B.As进入水稻细胞后,可能导致某些蛋白质失去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C.人们可以通过施用磷肥来缓解As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D.P是构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6.“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请结合核酸知识分析,下列关于苔藓和牡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病毒含有的核酸种类与苔藓相同,与牡丹不同
B.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苔藓和牡丹细胞中碱基种类相同,核苷酸种类也相同
D.苔藓和牡丹形态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查
B.若要观察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可用碱性染料染色
C.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成砖红色,说明样液中含葡萄糖
D.枯枝落叶中的糖有些不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
8.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2021年世界水日主题是“Valuing Water”。图示为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
A.甲的含义是“组成细胞的结构”,如果这部分水失去会导致细胞死亡
B.若乙的含义是“反应物”,则可以参与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
C.丙的含义可以是“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D.冬季来临,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增大,细胞代谢水平减弱、抗逆性增强
9.甲、乙两种物质都是某动物细胞中的储存能量的物质。甲的分子式是C57H110O6,乙的分子式
为C72H14207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脂肪,乙是淀粉 B.甲是糖原,乙是脂肪
C.同质量的甲、乙完全氧化,甲释放能量多 D.甲不能转化形成乙,乙可以转化形成甲
10.下列物质与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A.胰岛素--免疫 B.血红素--运输 C.肠肽酶--调节 D.抗体—细胞结构
11.已知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均是由9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类激素;如图为催产素的结构简式(图中-S-S-为二硫键,是由两个-SH失去2个H后形成的),若将其中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分别替换为苯丙氨酸(Phe)和精氨酸(Arg),就是抗利尿激素的结构简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已知Cys为半胱氨酸,则其R基中含-SH
B.9个氨基酸形成催产素过程中,分子量减少了144
C.抗利尿激素中包括9种氨基酸
D.断开二硫键,不影响催产素的功能
12.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
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很可能是
A.人的白细胞 B.鸡的红细胞 C.蛔虫的体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13.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A、图B中靶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从而接受信息
B.胰岛素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信息交流方式与图A所示相同
C.图C中植物细胞依靠胞间连丝交流信息,但不能交换物质
D.精子和卵细胞受精时要发生图B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14.如图是细胞或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都具有双层膜结构,是生物膜系统组成部分
B.植物细胞中都存在甲、乙、丙三种结构
C.都含有DNA,但甲、乙、丁没有染色质
D.都含有磷脂、内部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核糖体
15.将某动物组织的细胞匀浆分离后,取三种细胞器测定其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的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甲 67 20 微量
细胞器乙 59 40 0
细胞器丙 46 0 54
A.细胞器甲和细胞器丙中均有DNA B.细胞器甲可能是线粒体
C.细胞器丙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D.细胞器乙可能与细胞吞噬物的消化有关
16.囊泡是真核细胞内的膜性结构,可在细胞内不同具膜细胞器之间进行物质运输,其形成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囊泡来源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囊泡的膜含有磷脂、蛋白质和核酸等成分
C.囊泡锚定至特定的细胞器,需要生物膜蛋白的识别
D.囊泡的出芽和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同
17.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 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如图)进行探究: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的a部分形成对照
D.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8.如图所示为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与b的发生均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a与b都要消耗能量
C.细胞在进行b过程的同时膜成分也随之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
19.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③人红细胞吸收K+ 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20.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21.有氧呼吸所需的ADP和Pi是由细胞质基质不断输入到线粒体基质中的,而合成的ATP则要由线粒体基质持续输往线粒体外。该事实表明
A.线粒体膜具有高度的选择透过性 B.有氧呼吸过程都发生在线粒体中
C.线粒体是一类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D.线粒体的内膜是合成ATP的场所
22.下列各项均是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有关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若选幼根作实验材料,细胞质的流动不易察觉
B.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随着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C.同一组织中,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D.细胞质的流动,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创造了条件
23.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苯丙酮尿症患者被早期确诊,并可及时对其进行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严格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内主要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人数 锌(μmol/L) 铁(μmol/L) 钙(mmol/L) 镁(mmoI/L) 铜(μmo/L)
患者组 42 70.58±1.53 7.38±1.20 1.68±0.17 1.65±0.17 21.77±3.97
对照组 42 78.61±0.90 7.75±0.95 1.72±0.17 1.48±0.20 20.04±5.29
A.这是对5种微量元素的检测
B.铁是构成血红蛋白中的元素,只要身体出现贫血就是缺铁导致的
C.患者组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是饮食导致锌摄入不足
D.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会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变化
24.在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下面图A中I、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现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进行研磨,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中制成两种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图B),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两管均呈蓝色,但c管颜色较深
B.图A中表示淀粉含量变化的曲线是I,表示还原糖含量变化的曲线是Ⅱ
C.图A中I、Ⅱ曲线所表示的物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C、H、O
D.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摇匀后观察,两管均呈砖红色,d管颜色较深
25.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有很多,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
B.差速离心法主要是采取逐渐降低离心速率的方法,可以分离各种细胞器
C.同位素标记法常用的同位素如3H、18O等,均可以通过放射性检测来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D.建构模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光学显微镜下拍摄的细胞照片是物理模型
26.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小麦的叶肉细胞和干种子的胚细胞,发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明显的细胞质流动现象,而胚细胞的细胞质流动不明显,原因是
A.叶肉细胞是活细胞,而胚细胞是死细胞
B.叶肉细胞中有自由水,胚细胞中没有自由水
C.叶肉细胞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大
D.胚细胞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大
27.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β分泌酶、γ分泌酶本质是蛋白质。)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β-AP寡聚合物是由多个β-AP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
B.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8个肽键
C.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说明每种蛋白质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β分泌酶、γ分泌酶在此过程中体现了某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
28.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甲图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B.若甲图中④在植物叶肉细胞中广泛存在,则④可能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C.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
D.乙图中若单体是四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4种
29.科学家从动物的胰脏中分离到一类低分子量的蛋白质(Ub),能对细胞中的异常蛋白(靶蛋白)贴上“标签”,被贴标签的靶蛋白随即被蛋白酶水解,其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Ub为靶蛋白贴标签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靶蛋白水解过程与人消化道内蛋白质水解过程不同
C.Ub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D.Ub在靶蛋白水解过程中起到催化的作用
30.脂滴是储存脂肪的细胞结构,存在于大多数物种和细胞类型中。脂滴的大小和生长与肥胖密切相关,由磷脂分子包裹脂质组成。脂滴的生成过程是:首先在内质网磷脂双分子层之间合成中性脂,形成类似眼睛的结构,然后中性脂不断累积并最终从内质网上分离成为成熟的脂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脂滴从内质网上分离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B.脂滴的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基本骨架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脂滴中的脂肪被染成橘黄色
D.与糖类相比,质量相同的脂肪氧的含量低
31.用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取自同一部位的植物表皮。每隔相同时间在显微镜下测量视野中若干个细胞的长度x和原生质体长度y(如图1),并计算的平均值,得到图2所示结果。对结果曲线分析中错误的是
A.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变化与乙二醇逐渐进入细胞内有关
B.a点前比值不变说明表皮细胞水分子进出平衡
C.b点前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D.c点后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2.如图表示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图中“◎”表示)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脂质体与靶细胞接触时,图a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内
B.可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胆固醇,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C.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蛋白质,使脂质体与特定细胞起作用
D.图a中“◎”是能在水中结晶或溶解的药物,图b中“◎”是脂溶性药物
33.下列与动植物细胞有关的“不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植物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B.蛋白质的合成不一定要在核糖体上
C.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D.胰岛素的分泌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34.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不含淀粉,所以动物细胞不产生淀粉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D.在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都存在着分解葡萄糖的酶
35.如图abc与abd为不同类型的酶促反应实验曲线,下列有关曲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若曲线abc为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曲线,若c点时酶变性失活,则所含有的肽键数比b点时少
B.若曲线abc为pH影响酶活性的曲线,则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都在6.5-8.0
C.曲线abd,若x为底物浓度,y可表示反应速率,bd不再增加可能是酶浓度的限制
D.若曲线abd为某一化学反应产物的产量随时间的变化,bd不再增加可能是反应速率达到了最大值
36.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释放的能量大多贮存在有机物中
B.③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发生①③时,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
D.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
37.分解代谢是异化作用的别称,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重要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作用可以完成稳定化学能向活跃化学能的转换
B.运动员比赛过程中,CO2的产生量一定多于O2的消耗量
C.富含脂肪的种子萌发时,CO2的产生量可能少于O2的消耗量
D.不同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可能生成相同物质
38.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39.家庭酿酒过程中,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呼吸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8 h,容器内的水含量由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消耗而不断减少
B.6小时以后,取容器内的液体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现象是出现橙色
C.0~8 h,容器内压强不断增大,在8 h时达到最大值
D.6 h左右酵母菌开始产生酒精,6~10 h酒精产生速率逐渐增大
4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时,氧气供应不足,机体通过分解乳酸来供能
B.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可能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C.人体成熟红细胞只能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而获取能量
D.粮食种子适宜在零上低温、低氧和中等湿度的环境中储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0分)请根据细胞膜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离子通道的物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可见离子通道实际上是细胞膜上的 ,细胞膜上的这类成分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排列方式有 。
(2)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发红色和发绿色荧光染料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 ℃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分钟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的荧光均匀相间分布。
①有人认为该实验不够严密,应如何修改 。
②在修改的基础上,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实验结果,还可以通过比较 来分析实验结果。
②在修改的基础上分析该实验最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3)人类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 。
42.(10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相同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如图1所示。Mg2+在叶肉细胞中参与构成叶绿素,体现了无机盐是 (作用);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少量红墨水、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部位①颜色为________,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若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
(3)将某植物花瓣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和e组(每组的细条数量相等),取上述5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瓣细条的长度如图3所示(只考虑水分交换)。使细条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液浓度最高的一组为_____ ___。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蔗糖不能进入到花瓣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10分)
I、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假如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完成设计思路。(要
求:实验分5组进行)
可供选择的材料与试剂:①猪肝研磨液、唾液、过氧化氢、淀粉;②斐林试剂、碘液。
可供选择的温度:12℃、17℃、22℃、27℃、32℃、37℃、42℃、47℃、52℃、57℃。(其他条件均满足要求)
(1)选择的一组材料是唾液和淀粉,不选猪肝研磨液和过氧化氢这一组材料的理由是 。
(2)温度设置最科学合理的一组是 。
A.12 ℃、17℃、22℃、27℃、37℃ B.17 ℃、27℃、37℃、47℃、57℃
C.17℃、22℃、27℃37℃、47℃ D.22 ℃、27℃、32℃、37℃、42℃
(3)该实验过程中,恒温处理与混合反应物的先后顺序是 。
(4)适合用于该实验检测酶活性的试剂是 。
(5)该实验属于 实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II.根据图示及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所示物质,其中文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其所对应的腺苷一磷酸是________(一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若dCTP(d表示脱氧)可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据此分析合成DNA分子所需的原料还应包括______ ___。
(3)ATP为主动运输供能过程中,ATP分子的 (填“α”、“β”、“γ”)位上的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载体蛋白结合,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这就是 ,导致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完成物质的运输。
44.(10分)
酵母菌是常用的酿酒微生物。为了优化酿酒工艺,某兴趣小组探究NaCl溶液浓度、pH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酵母菌,无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的pH会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的影响如上图所示。从图中分析得知,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最好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pH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影响的实验中,把溶液pH由4.0提高到6.0,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明显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
(4)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酵母菌始终保持活性(培养液中的有机物是葡萄糖,忽略实验室的温度和大气压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红色液滴移动情况 结论
Ⅰ.向    移动 进行有氧呼吸,同时可能进行无氧呼吸
Ⅱ.不移动             
①据图填充表中内容。
②若仍然通过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来确定酵母菌是否只进行有氧呼吸,应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生物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40小题,1-20每小题1分,21-40每小题2分,共60分。)
1-5ABCBD 6-10ACBCB 11-15ADCCA 16-20CDDDC
21-25ACCBA 26-30CCDDB 31-35BAADC 36-40DBBD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10分)
(1)蛋白质(1分) 镶在表面、嵌入或贯穿(三点都答对2分)
(2)
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融合并培养(2分,表述清晰合理即可)
②红色和绿色荧光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所需时间长短(2分)
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快(2分,不答一定范围内,不给分)
(3)对现象的推理分析(1分)
42.(10分)
(1) 细胞内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分) 
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Mg2+较少(2分) 
(2)红色 绿色 无色 
(3)0.4 mol/L~0.5 mol/L  e  细胞膜上无运输蔗糖的载体蛋白
43.(10分)
I、
(1)过氧化氢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会分解,干扰实验结果。
(2)B
(3)先恒温处理再混合反应物
(4)碘液
(5)对比(相互对照)
II、
(1)腺苷三磷酸 RNA  (2)dATP、dGTP、dTTP(答全给1分)  (3) γ 载体蛋白磷酸化
44.(10分)
(1)下降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进入培养液,使培养液pH值降低
(2)不添加NaCl
(3)pH升高, 与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必须出现“无氧呼吸有关的”)
(4)①左(2分) 只进行无氧呼吸(2分) ②另设一组实验,将装置中的NaOH溶液换成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相同(2分。NaOH溶液换成等量的蒸馏水给1分,不出现等量不给分;答出其他条件相同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