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马 忠
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②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
③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
④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⑤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
⑥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
⑦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B.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
C.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减弱。
D.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的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
B.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
C.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条理清晰地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能的基本条件。
B.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深入文本,去体验理解,有感而发,才能不乏真知灼见。
C.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
D.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历练“审美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不假思索的浅阅读却在极大地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在“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浅阅读”中,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短期来看,人们可获取大量信息,但实则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长期下去还可能使人变得更浮躁。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摘编自张砥《“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材料二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叶老认为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拘束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
(摘编自《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材料三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深度阅读,或许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如果所选书籍内容过于深奥,与自身理解能力严重脱钩,阅读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将表面的零散阅读转变为主题阅读。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头的鸡汤慰藉,而是渐渐充盈的灵魂家园。
(摘编自《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阅读”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削弱了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
B.叶圣陶先生提倡“读整本书”,他认为“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阅读空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假以时日,也可能自己学会阅读。
D.在苏轼看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求学的人读书要有针对性,侧重性,才能达到求学的目的。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分析了数字时代的阅读现状,忧虑浅阅读会错失大量信息,呼吁数字时代更需要回归传统深阅读。
B.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整本的书可以练习精读和速读,以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更加有效。
C.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可以尝试将零散阅读变为主题阅读。这样,阅读就能渐渐成为充盈的灵魂家园。
D.四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提倡“整本书阅读”,认为这是回归深度阅读、回归经典阅读的最好方式。
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进行阅读?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粒 儿
冯骥才
粒儿是刘八的闺女。
因说话磕巴,人称刘磕巴,他老婆没了,和闺女粒儿相依为命。他在三岔河口开个小吃铺,只卖一种吃的——嘎巴菜。
粒儿打小眼睛刚看见桌面时,就帮她爹端碗扫地,搬凳挪桌,张罗客人,一直忙到了十九,还在忙。现在忙还为了一件事,为了自己的嫁妆。邻家一位教私塾的郭先生,看粒儿这姑娘好,能干、乖巧又实在,要给儿子娶过来当媳妇。郭先生知道刘八的家境差,不叫刘八花钱,可嫁闺女哪能没有陪嫁 这就得拼力气干活,多赚点钱。
嘎巴菜不过是把煎饼切碎煮了,上边放些佐料,可天津人做小吃很用脑子,东西不贵却好吃解馋。刘八这小吃店虽然连个名号也没有,整天人来人去很少闲着。河边都是船工脚夫,饿了就来要一碗,热热乎乎,连嚼带喝,有滋有味,吃饱便走。
一天,来了两个穿长衫的人,这种小摊小铺很少来这种打扮的客人,衣衫讲究,细皮嫩肉,举手投足都斯文,尤其那略高略瘦的一位,眉清目朗,脸上带笑,还向四边看个不停,看什么都新鲜好奇。瘦高这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时而打开,时而合上,檀木扇骨,丝线穗子,一面题诗,一面有画,挺讲究。
两人进了店铺择了靠外的一张桌,粒儿立刻像只小鸟飞至桌前。问他们吃什么吃多少。执扇这人抬眼一看粒儿,眼睛一亮。粒儿是人见人喜欢的姑娘,别看不是大家闺秀,不是金枝玉叶,却清纯得如小花小树,小兔小鸟。看这姑娘的长相,应是地道天津的闺女,惟有弯弯眼角,鼻儿微翘,下巴略尖,透出一点江南模样。人说粒儿她娘是扬州人。
两位客人刚点了吃的,粒儿即刻把嘎巴菜送来。执扇那人问她:
“姑娘,我看你这儿人来人去,每人要的东西不同,你都记得一清二楚,不会乱吗 ”
“我爹说,用心就乱不了。”粒儿说。
执扇人点头说:“这话说得好。”顺口一吃,便说,“你家这嘎巴菜味道特殊,比我上次在城里吃的好得多。”
“是我爹做得细心。米浆要熬得稀稠合度,煎饼要烤得只焦不糊,葱花、菜叶、辣椒,都是我爹精选的,你们要吃着哪点不对口,我去跟我爹说。”粒儿说。
“难怪你爹,这点小吃还这么用心用力。”
“我爹说,东西不贵,口味就更不能差。差了就等于骗人家钱。”
粒儿说完,一笑便去,却叫这执扇人十分感叹。真正的好人原来都在民间。
一会儿两人吃完,执扇人叫同来的人掏出二十个铜子儿码在桌上。粒儿来收碗收钱,一看这么多钱,是两碗嘎巴菜的十倍,慌忙摇着两只又厚又红的小手,连说不能要。
刘八来了也是摇手不要。他是磕巴,愈急愈想说,就愈说不出话来。执扇人忽问刘八:“我听你叫这闺女粒儿,她大名叫什么 ”
“我没大名,就叫粒儿。”
“粒儿这名字特别,为什么叫粒儿呢 ”
粒儿眉头皱起来,似有难言之隐,但对方诚心问,她还是说了出来。原来她娘生她时是难产,肚子没食,身子没劲,眼看要憋死在她娘肚子里。多亏她爹从锅底抠下一些饭粒,塞在她娘嘴里,才把她生出来。完事她娘力尽气绝。她爹感谢那些救她一命的饭粒,便给她取名粒儿。粒儿说到这儿,已哽咽无声,流下眼泪。
执扇人动了性情,便对刘八说:“我喜欢这孩子,收她做干闺女了。以后你们碰到什么难处,自管来找我,你们就去京城找台阶最高的房子,找到台阶最高的房子就找到我了,凭这把扇子就能见到我。”顺手把他手中金贵的扇子递给粒儿。
一年后,粒儿没嫁,还没凑上嫁妆。爷俩再三合计后便去了京城,终于数到一座台阶最高的深宅大院。门口站着不少执枪挎刀的兵弁。守门的官兵收了折扇,问清她在京城的住处,叫她回去听信。
爷俩在小客栈等到第三天晌午,还是没信儿,出门吃饭回来,客栈老板却迎上来问他们在京城惹了嘛事。再一说,原来刚刚来了四个官差寻他们,嘛事没说,可样子挺凶。
爷俩从没惹过官,一听不好,浑身发凉,赶紧退房回津。粒儿姑姑家有个表姐出家在西城外一个小尼姑庵里,四边是水,很是清静,便把粒儿送到那里躲一躲,自己藏身到芦台镇一个远亲家中。
据说一天忽然来一帮官家的人,打鼓敲锣,来到西城外小尼姑庵,在门前竖起梯子给小庙挂匾,木匾青底金字:皇姑庵。
庙门“吱呀”一开,打里边走出一个剃度过的姑子,四十多岁,穿一件素色袈裟,并非粒儿。她说小庙里只她一人。那个叫粒儿的姑娘在这里借宿几天,便被她爹接走。去了哪里,只有天知地知。
从此这小尼姑庵倒有了“皇姑庵”一名。
(摘编自《收获》2020年第1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了粒儿的身世和从事的职业,交代了故事的缘起和叙述对象,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叙述了粒儿的婚姻情况,一个穷苦女孩为自己的嫁妆拼命努力,展示了粒儿自尊的性格,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C.客栈老板说官差“嘛事没说,可样子挺凶”,看似平常的一句口语,却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
D.小说详细介绍了民间特色小吃“嘎巴菜”,通过吃“嘎巴菜”引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伪善。
8.试结合小说概括文中客人能认粒儿做干女儿的原因。(6分)
9.有人评论这篇小说“充满传奇色彩”,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居简生察,景祐元年,察举进士甲科,迁秘书省著作郎,出知颍、寿二州,入为开封府推官,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擿奸隐,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后召为右正言、知制诰,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司糊名考士,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且文无今昔,惟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擢右谏议大夫。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置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若所言不当遽被诘问,窃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未几,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徙扬州,后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永德毁察于帝,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病痈卒。赠礼部尚书,谥宣懿。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太竭云。 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杨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
B.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
C.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
D.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祐,指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朝初年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
B.母忧,指母丧,也称“母艰”“丁外艰”。依照古礼,父母去世,子女须在家守丧三年。
C.翰林学士,古代官名,北宋时期承唐制,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书,曾有“内相”之称。
D.赠,是指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察是进士出身,历经宦海浮沉。他于景祐元年以进士甲科步入仕途;曾因冒犯宰相陈执中而被贬至扬州,后因杨永德的诋毁,请辞三司。
B.杨察恪守吏职,处理政务不倦。他在官署时,专以检举官员为急迫之事;即使政务繁多,也不心生厌倦;曾带病入朝商议财物获利之事。
C.杨察直抒己见,言事不同他人。有人提出变革取士的方法,他上言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会使为名利奔走追逐之风再次兴起,先前的言论于是停止。
D.杨察善于作文,文学才能突出。他擅长写文章,承命拟写诏令,起初好像没有用心思,写成却典雅得体,受到当时之人的称赞。著有文集二十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擿奸隐,众始畏伏。(5分)
(2)若所言不当遽被诘问,窃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9 分)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隔世,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迅速消逝的感叹,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极有意境。
15.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3)古人常常把酒吟诗,如苏轼在黄州赤壁“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______,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某些字符甚至悬空飘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 )。弹幕通常是屏幕之中剧情的即时评论,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词。即时评论的内容_______, 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许多弹幕文化的暗语行语,例如“前方高能反应”“大猪蹄子”“劝你善良”等等。
弹幕即使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_______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扣人心弦 五花八门 不可或缺 真知灼见
B.引人入胜 五花八门 缺一不可 远见卓识
C.扣人心弦 千奇百怪 缺一不可 远见卓识
D.引人入胜 千奇百怪 不可或缺 真知灼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字符如同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的密集射击的炮弹
B.那些弹幕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C.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的那些字符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D.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
B.弹幕即使被纳人“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C.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D.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义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___________。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防,人体不能②_________,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_________,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21.下面这份申请书的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予以修改。(5分)
听闻学校将成立校刊编辑部,我非常渴望加入,并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作为学校文学院的一位学生,我在阅读写作方面造诣深厚,相信自己可以堪当此任,恳请各位老师们批准我的请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你如何看待“躺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C【解析】(A项,强加因果,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不能不说”并没有主次之分。D项,无中生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依据。)
2.B【解析】(曲解文意,“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理解错误,应是突出“审美感受力”对“思想分析”的意义。)
3.C【解析】(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可知,不是给“批评家”而是给“读者”“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
4. C【解析】“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能自己学会阅读”错,原文是“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不是不会养成,并且也不会自己学会。
5.C【解析】 A.“忧虑浅阅读会错失大量信息”错,原文“人们可获取大量信息,但实则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浅阅读可获取大量信息,只是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B.“更加有效”错误,原文是“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选项说的过于肯定,是“似乎切实有效”。D.“但都提倡‘整本书阅读’”错误,说法绝对,于文无据。比如材料一的重点是“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材料四的重点是“主题阅读”。
6. ①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1分),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1分)。
②提倡“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空间(1分),在某一时期专读一本书,练习精读、速读(1分)。
③推进主题阅读(1分),在尊重阅读规律的前提下,慎重选择主题领域,分阶段将阅读推向深入,保持深度阅读(1分)。
7.D 【解析】“揭露了统治者的伪善”错误。
8.①粒儿江南模样的清纯外貌给客人留下好感。
②热情、用心、诚信的经营理念让客人赞叹。
③粒儿凄苦的身世让客人同情。(每点2分)
9.①人物形象具有传奇性。文中人物极具特点,穷苦的粒儿,磕巴的父亲,微服的皇帝等人物与众不同。
②故事情节充满传奇色彩。皇帝吃民间小吃,认底层女孩儿粒儿作干女儿等情节出乎常理。
③结局具有传奇性。本可以改变命运的粒儿去向不明,只留下“皇姑庵”的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唏嘘。(每点2分)
10.B 【解析】“从唐僖宗”是“入蜀”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C 两项,“尚书都官员外郎”作“至”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B【解析】“母忧”也称“丁内艰”。
12.A 【解析】“曾因冒犯宰相陈执中而被贬至扬州”错,由原文“未几,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徙扬州”可知,杨察被贬至扬州的原因是犯了误判笞刑的罪。
13.(1)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就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出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方才敬服。(“易”“数”“擿”“始”各1分,大意1分)
(2)如果所说的不恰当就被责问,我私下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因为)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使言路宽广的做法。(“遽”“诘问”“所以”判断句式各1分,大意1分)
14.C【解析】“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
15.①闲人可以指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1分)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2分)
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1分)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已,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2分)
16.(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顺序不限)(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7.A【解析】第一空: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原句用来形容“剧情跌宕起伏”能牵动人心,故选用“扣人心弦”。
第二空: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意思是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千奇百怪:十分的奇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由后文“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可知原句用来形容“评论的内容”多种多样,与“奇怪”无关,故选用“五花八门”。
第三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原文用来形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的重要性,故选用“不可或缺”。
第四空:真知灼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原句用来形容“弹幕评论”,不存在眼光远大与否,故选用“真知灼见”。
18. D【解析】上句的后半部分是“字符”,下句的应该也以“字符”开端,排除B项、C项,根据句子语序逻辑关系,“字符如同炮弹”,“炮弹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更符合逻辑关系,也能够形象地展示弹幕的特征,排除A项。
19.C【解析】关联词关联的分句主语不同时,分句主语应该放在关联词之后,排除B项、D项,“成为鸿沟”,搭配不当,据上文,弹幕已被称为评论,用“即使”不当。排除A项,故选C。
20.①都要消耗能量 ②直接吸收利用 ③食物热效应(每点2分)
21.(1)“宝贵力量”改为“绵薄之力”;(2)“一位”改为“一名”;(3)“造诣深厚”改为“颇为擅长”或“表现突出”;(4)“可以”删去;(5)“各位老师们”改为“各位老师”。(每处1分,共5分。)
22.审题指导:立意时,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参考立意:
“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
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起而行,“涨”青春姿势,壮时代声威。
参考译文:
杨察,表字隐甫。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在成都安家。到他的祖父杨均,才跟随孟昶归顺朝廷。杨均生的儿子杨居简,在唐真宗时做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经在庐州做官,于是成为合肥人。杨居简生了儿子杨察,景祐元年,杨察考中进士甲科,升任秘书省著作郎,出朝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后入朝担任开封府推官,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才敬服他。杨察在官署,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急迫之事。后被召为右正言,知制诰,暂时代理礼部贡院。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用浆糊将考生名字密封起来的做法,以及改变文章的风格,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杨察认为:“防范禁止(舞弊的做法)一旦突破,那么(为名利)奔走追逐之风又会兴起。况且文章无论今昔,只以主旨观点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纵,也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先前的议论于是搁置下来。杨察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被提拔为右谏议大夫。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细小而不值得计较之事而获罪的人,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许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议论的事情不符合实际情况,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如果所说的不恰当就被责问,我私下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因为)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使言路广阔的做法。”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不久,杨察因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为笞刑的过错,被贬到扬州任职。后又任职翰林学士,兼管三司使。内侍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杨察因得毒疮病而死。 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宣懿。杨察有美好的风度仪表。从小失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很有文化,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开始好像没有用心思;等到稿子写成,都典雅得体,当世人称赞其文才。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还入朝应对,商量财物货利的事,回家后就十分疲惫,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杨察著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