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1 12:2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并不是所有识字的人都能正确欣赏诗。即使是识字的人,想获得好的欣赏效果,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训练和指导。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通字面上的意义。对于诗歌欣赏,语言上的阻碍不仅发生在古典诗歌方面,可以说,不论古今中外诗歌都存在这种语言的障碍。因为诗的语言在文学品种中有其特别之处。例如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当别的文学作品用很详细的文字表达对象时,诗却只能以极少的文字来完成这一任务。它的原则就是以极简括体现丰富,因而“寓万于一”就是它的规律。这就造成了诗的欣赏的第一座难关——语言。
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规律造成的后果之一。因为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这一句就字面上是很浅显的,但其中就有典故。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才能领略到这诗的更深沉的含意。又如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读这首诗时,我们会感受到有节奏的语言造成的令人愉快的韵调,但这只是初步的。要达到正确的欣赏还需要克服某些困难。乌衣巷、朱雀桥都是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之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再加上夕阳野草,燕子归来,人事已非的烘托,自然就能把握到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
语言这一关卡的突破,只是给诗的欣赏创造了起码的条件。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记得以前,我曾推荐过下面这一首短诗: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是戴望舒写于1944年底的《萧红墓畔口占》。萧红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1942年病逝并葬于香港。1942年戴望舒被日军所捕。此时戴望舒身心交瘁,极思奋起,但又无以排解。谒萧红墓,墓畔口占四句,是他此时心中积郁的宣泄。尽管是“长夜漫漫”,但他还是坚定地“等待着”。但他写“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表现了这位诗人心灵深处仍然不曾消失的寂寞感。他甚至羡慕萧红终于获得了解脱,羡慕她终于能够有此闲适:“卧听海涛闲话。”要是我们进而了解了写作此诗的1944年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当时的祖国大陆和香港一隅的形势,我们就会从这短短的四行诗中获得丰硕的欣赏效果:战乱中的淳厚的友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现实的抗议,以及坚韧的等待,作者的全部进取的和不无局限的消隐的思想。要是我们欣赏时,不对诗的产生以及诗的作者的际遇做必要的了解,就有可能把这首很有价值的诗,视同一般的怀人伤逝之作。
对于任何一首诗的欣赏,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没有这一点,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
(节选自谢冕《到时代氛围中去感受》)
1.下列关于“诗歌欣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识字是欣赏诗歌的前提,识字的人大多都能正确地欣赏诗。
B.要想很好地欣赏诗,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C.诗歌的语言很特别,语言往往成为诗歌欣赏最难的一道关卡。
D.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诗的创作背景就能准确理解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极简括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水远山淡的图画,可以说得上是“寓万于一”。
B.用典符合诗的精练原则,但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如果读者不知道诗中所用的典故,就很难读懂诗的内涵。
C.刘禹锡的《乌衣巷》,能让人感受到有节奏的语言带来的令人愉快的韵调,更能让人体会到人事已非的兴亡之叹。
D.明了伍子胥死前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的典故,方能明了“此头须向国门悬”所蕴含的革命必胜的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通字面上的意义,然后再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去理解诗歌的内涵。
B.戴望舒写于1944年底的《萧红墓畔口占》,既写出自己极思奋起的心情,又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寂寞。
C.不了解1944年祖国大陆和香港的形势及作者的际遇,《萧红墓畔口占》容易被视同一般的怀人伤逝之作。
D.作者在欣赏诗歌时,有时茫无头绪,甚至歪曲原意,就是因为读者没有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去感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
王珏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县里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2018年12月3日,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怀揣一个红布包裹,来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包裹里是3枚奖章、1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1本立功证书。立功证书上,一行钢笔字写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荣获西北野战军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这么多年,立功的事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连孩子都不告诉呢?”记者问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眼睛湿润了,“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他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1948年11月27日夜,永丰战役打响。作为突击组的成员,张富清带两名队员接近城墙。他第一个跳下4米多的城墙,敌人迅速包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翻了起来,鲜血流了满脸……顾不得自己,他逼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放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撤离。一声巨响,碉堡炸飞。敌人多次组织反扑,张富清一直坚守,直到部队进城。
“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泛黄的窗台、剥落的墙壁,屋里摆着床、书桌、柜子等几件家具,桌上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在书的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个人干净、勇于担当,他是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家人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富清在三胡区担任副区长,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自然灾害时期,党和国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你能理解丈夫吗?”记者问孙玉兰。孙玉兰太了解丈夫了,也只有孙玉兰知道,张富清有一把衣柜钥匙,衣柜里锁着他的赫赫战功。
“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
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只得截肢。“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张富清决心已定,要站起来,不给人添麻烦。伤口刚愈合,他便练习走路。每一趟下来,汗水把衣服浸透。有时走不好,还容易把自己弄伤。家里墙上,还有他受伤留下的血迹。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他们。张富清常跟他们说:“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大儿子张建国当初有一家国企招工的机会,张富清得到消息,却动员儿子下放林场当知青。“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张建国在酉水之滨的扎合溪林场住茅棚、开荒种地、造林植树,一干就是好几年。张富清的四个子女,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两个儿子成为县里干部,一个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均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没有一个在父亲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只有一条腿的张富清,“站”得笔直、挺拔。
“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百福司的百姓,至今记得张富清修的一条路。地处湖北与重庆交界处的百福司,山清水秀,可它的前身高洞管理区,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界上,“办事靠走、喊人靠吼”。张富清听说后,主动来到这里,一边领导生产,一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力量修路。修路中遇到很多难题,张富清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和大家一起手挖肩抬。2年多的时间,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使海拔1000多米的高洞终于通了公路!
1954年,张富清从军委航空速成中学毕业。作为战斗英雄和中央军委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学员,张富清可以有多种转业选择。但张富清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转业后张富清深藏功名,他认为与战友的牺牲相比,自己的功劳不值得一提。
B.张富清能践行好“个人干净、勇于担当”的信条,离不开妻子的深明大义。
C.88岁的张富清截肢后练习走路,无论是目的还是过程都体现了军人的作风。
D.在偏远的高洞片区任职期间,张富清带领大家集中力量修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5.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富清勇猛坚毅。战争中,他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坚守阵地。
B.张富清淡泊名利。若不是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连家人都不知晓他的功绩。
C.张富清战功赫赫。他三次荣立一等功,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D.张富清踏实肯干。修路时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一起手挖肩抬。
6.题目是“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张富清“初心本色”的具体表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孤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
C.小说中多次对偷树的庄稼人的语言、外貌和动作进行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偷树人的同情及对孤狼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D.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有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8.“孤狼”从抓住偷树的庄稼人到放走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C.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D.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冠,不满二十岁,未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制策,皇帝有事情写在竹简上以询问臣子,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C.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仅设一人。
D.薄葬,古代丧葬文化之一,指人去世后埋葬时墓穴简单、不见葬具、随葬品少、丧葬仪式简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极富才华,受到人们称赞。顾况倚仗才华很少有认可推崇的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却大加称赞;白居易的数千篇文章在当时被士人争相传诵。
B.白居易见解深远,维护皇帝声誉。白居易反对李师道进献私钱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主张大臣不当掠君之美,应当由皇上做这件事,受到皇帝认可。
C.白居易心系百姓,上奏赦免囚犯。有囚犯拘禁在狱中,经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上奏说父死子囚妻改嫁,债务无偿还日,请求赦免该囚犯。
D.白居易刚正耿直,获得同僚支持。白居易在殿中辩论时刚正鲠直,触怒皇帝;大臣李绛认为这有利于开启言路,此劝谏稍稍缓和了紧张的君臣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5分)
(2)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纪村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想摆脱官场束缚、向往田园隐居生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诗人蔑视权贵以及向往自由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第Ⅱ卷(表达题 共7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17.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讴(ōu)歌 挫(cuō)折 驰骋 一蹴而就
B.蛮横(hèng) 譬(pì)如 战栗 还酹江月
C.訇(hōng)然 鞭挞(tà) 樊笼 乌雀南飞
D.徜(chàng)徉 木屐(jī) 双鬓 泾渭分明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次西藏之行虽然时间仓促,浮光掠影,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灌进来,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C.贵阳贵安加快融合发展,就像驶向更宽广海域的大船,鼓满风帆、一气呵成。
D.成功登顶珠峰的那一刻,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位中国登山队员心中油然而生。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现有物流通道的基础上,榆中县人民政府计划兴建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将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农业综合市场。
B.“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将以此为契机,明确发展方向,推广“人与生物圈”的核心理念和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条件。
D.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的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相关产品在银行、机场等相对安全封闭的局域网环境下应用广泛。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第四届“挑战杯”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10月5日至10月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五六岁的青年,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打开了人生奋斗的篇章。有的人的青春可能是一路繁花相送,有的人的青春可能是一路披荆斩棘,但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班级计划举办以“奋斗吧,青春”为主题的演讲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
2.D
3.D
4.D【解析】不是为了脱贫而修路。
5.B【解析】他的妻子知道他的功绩。
6.①不怕牺牲。作为革命军人,冲锋在前,完成任务。②淡泊名利。作为战斗英雄,深藏功名。③勇于担当。作为国家干部,响应国家政策,动员妻子辞职。④以身作则。作为国家干部,不以权谋私,不给儿女解决工作。⑤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共产党员,不断学习。⑥心系百姓。作为党的干部,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百姓谋福利。(答出任意三点,给六分。每点需有概括有分析。)
7.C(“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欠妥。)
8. ①刚抓住时对庄稼人的行为不满,要尽职尽责看管好他。福马用右手抓住庄稼人的腰带、想把他关在幽暗的贮藏室里以及把庄稼人的村子称作贼窝,可以看出福马内心的不满;②庄稼人一再哀求之后,“孤狼”内心犹豫、动摇。“我也是做不了主的”表明福马同情偷树贼,内心已经犹豫、动摇。③庄稼人绝望地指责后,“孤狼”下定决心饶了庄稼人。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把他推出去,“带着你的马滚吧”这些看出福马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决定饶了庄稼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9.①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见证人,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串联情节发展。下雨阻隔,偶遇福马,跟随福马去他家,看到福马抓人放人,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③刻画人物。小说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福马和偷树人的外貌神态,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B【解析】A项,“不见听乃丐”断句后句意不通;C项,D项,“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断句错误,“钟泄其水”是完整的句子,“复浚李泌六井”才是正确的动宾关系。原句标点应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3分)
11.C【解析】“一君之下仅设一人”错误。宰相可以是一个人(如汉朝的丞相),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3分)
12.D【解析】“稍稍缓和了紧张的君臣关系”错误,原文说“帝悟,待之如初”,说明皇帝完全谅解了白居易,应该是矛盾完全得到化解。(3分)
13.(1)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赋税),赈济、解除灾害。(“以”“蠲”“振”各1分;句意2分,注意“有所”要意译。)
(2)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可以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要赶走(贬逐)他!(“拔擢”“乃”“尔”“叵堪”各1分,句意1分。)
14.B“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描绘了果实丰盈、稻子成熟、水禽肥美的丰收景象。
15.为了迎接新社,农人们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了捣衣的声音。(3分;抓住主要意象描述合理2分,语言表达准确通顺1分)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3分;忙碌、祥和、农村各1分)
16.(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6)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7.B
18.D【解析】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与“留下了深刻印象”矛盾。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望文生义,误以为词义是“天气寒冷”。一气呵成:①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与句意“加快融合发展”不符,使用有误。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9.D【解析】A项,暗换主语。B项,搭配不当。“推广”和“保护”不搭配,可以在“生物多样性”前加“促进”。C项,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所以选D项。
20.“拨冗”改为“隆重”;“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拜读”改为“阅读”;“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21.参考题目《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恰是风华正茂,奋斗正当其时》《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奋斗贵坚持》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居易聪敏超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如今又得到了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考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白居易写作乐府及各种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诗篇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非常高兴,召见他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随后白居易又担任了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赋税),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宪宗认真采纳。李师道进献私钱六百万,为魏徵的孙子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徵任宰相的时候,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为他修建了正室,后代不能守住,陛下也应当因他的是贤者的子孙为他赎回宅子并赐还给他。李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同意。度支有囚犯拘禁在閺乡的监狱中,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久拘禁,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知名。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可以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赶走(贬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像姜公辅一样以学士的身份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贼兵,无能为力。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免官。会昌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求谥号。白居易写文章精细确切,但最擅长作诗。达到数千篇,当时士人争相传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