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村居》
一.教学目标:
1.认读“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读好平舌音,书写“诗、村、童”3个汉字,掌握不同结构汉字的书写要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和重音,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4.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们快乐活泼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1.能通过想象画面,运用恰当的语气和重音读好古诗。2.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吟唱古诗《村居》。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课件出示课题,教师板书:村居。随机指导“村”字的书写,这个字也是形声字,它属于——(左形右声),“木”表示建材、“寸”是声旁,还有手持之意,整个字形表示用木材搭建定居的邑舍。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谁能用“村”组词。乡村、山村、农村
3.教师板书:“居”。“居”能组什么词?预设:居住
4.师:那你知道村居的意思吗?没错,村就是——乡村,居就是——居住。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组词语的方法来理解题目,巧妙地渗透一种理解诗文的好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师:诗人高鼎,正居住在江西上饶一带的村庄中,他生于清代后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很不安定,本想为国尽力的高鼎却因在朝廷中受到一系列的打击和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加上年岁渐老,最终决定离开一切纷扰,归隐田园,安度余生。《村居》这首诗所描绘的正是诗人在村子里生活时亲眼见到的景象。
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奇妙奇妙真奇妙,追梦中队学古诗,读读唱唱记得牢。”
【设计意图】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对古诗的感受,为进一步学习古诗作铺垫。
课件出示《村居》。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就像一幅色彩缤纷,生机盎然的乡村春景图。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读诗文,既能初步了解诗文内容,又能从而感受其中的快乐,也为后面围绕“春天”的主题教学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过渡语言:妙招记在心,古诗学的顺,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先看一下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然后引导着学生学习生字,分别开火车来读,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再给这些字组一个词,小老师领读生字,男女生赛读词语。在写字环节,重点写“童”这个字,让学生说一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学生临写再写字的时候提醒写字姿势,教师对学生写字进行评价。
(三)初读诗文,感受节奏。
过渡语,生字学会了,那把这些生字宝宝放回到诗句中,你能不能把古诗读好呢?
1,提出读书的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
2,然后指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
3,读诗不光要读准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教师示范读,请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然后,通过用斜线划分节奏,按223的节奏进行划分,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4,用轻声伴读三自慰的方法来,读古诗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其他学生伴读。
5,使用拍拍拍读古诗的方法,通过拍拍手,拍拍桌子,深入感受读古诗的节奏,先自由拍手读古诗,然后分小组拍手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知内容。
过渡语:孩子们,通过画停顿,轻声伴读三字尾,拍拍拍读古诗,我们把诗读的正确读出了节奏,这真是“奇妙,奇妙,真奇妙,追梦中队学古诗,读读唱唱记得牢。”敢不敢继续接受老师的挑战?
品读前两句诗,感受春光美丽。
1, 请学生自由读古诗,用圆圈圈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所以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 请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你找到了哪些景物?出示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齐读:草长莺飞 拂堤杨柳 儿童 纸鸢
师: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为我们描绘这么多的景物。诗词啊,就是这样简洁。这二十八个字简直就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村春景图。
3, 指名读诗的前两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创设情境读古诗,春天来了,小
草正在干什么?春风一吹,小草偷偷冒出小脑袋,这就是草长。引导着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鸟?春光明媚,黄鹂飞上枝头,唱着欢乐的歌,这就是莺飞。(学生再次自由想象)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嫩绿的草,展翅飞翔的黄鹂鸟。诗人并没有写颜色,但这一“绿”、一“黄”明艳的色彩,和这一“长”、一“飞”的动态,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春天到来的直观感受了。来我们一起读这一句。指名再读。
4,进行总结,孩子们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这就是诗人高笔下的“草长莺飞二月天。”啊,多么美的场景啊!
5诗人还看到了杨柳呢,提到杨柳,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师:拂堤杨柳醉春烟。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树?(预设:长出绿叶的杨柳树)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树?(被风轻轻吹拂的树)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请同学来背《咏柳》。这些树长在哪儿?(预设:长长的堤岸上)鲜嫩又细长的柳条,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的扫在长堤上,远远望去,仿佛地上腾起了一片碧绿的——青烟,正是独属于春天的一份温柔。展开想象,再来读读这句话。春风的轻柔,娇弱摇摆的杨柳轻扫着长堤,这真是让人沉醉的春景呀!指名再读,全班齐读。
教师小结:看着这样明媚的春光,诗人不由得感慨,啊,美好的春天真的来了!在指名读这两句诗,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文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高鼎的这首七言绝句描绘的景物丰富,有声有色,动感十足,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诗文。因此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领,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其畅游在美丽的春景中。以此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其披文入情,读出恰当的语气。
6,拓展描写春天的三句古诗,请学生通过小游戏“诗词对对碰”来回忆自己积累的诗词。在拓展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品读后两句诗,感受孩子们的欢乐。
过渡语:在这样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干什么?
1, 看看诗中,孩子们早早的放学了,他们急急忙忙往回跑,诗人就有一个疑问了,他们干啥去呀?
2,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风筝,原来忙着去放风筝啊!
3.春天可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放风筝时,心情怎么样?带着感受再来读诗。总结,春光明媚,放学归来时间尚早,东风正起,黄莺正唱,孩子们赶紧去放风筝,这一切在诗人的眼里,真好呀!此时的诗人看到他们高兴玩耍的样子与眼前美丽的春景交相辉映,心情一定是无比的——(高兴、喜悦 ......)你就是诗人,带着此时的心情吟诵这整首诗吧!(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重音和语气)
4,品读古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古诗,然后加衬词来读古诗,感受诗人,对春天对儿童的喜爱。
唱诵古诗,感受诗人的快乐。
过渡语:孩子们,你们感受到诗人的快乐了吗?那就请你用歌声去表达吧。
1, 学生唱古诗。2,引导学生“能边唱边演就更开心了,会演的请起立。”3,通过读读唱唱,相信你一定把这首诗记在心里了,谁能背诵给大家听?请学生背古诗,然后全班齐背。
(五)拓展延伸,畅游古诗。
过渡语:中国诗词博大精深,朗朗上口的好诗,还有很多,尤其是描写春天的古诗和表现童真童趣的古诗,也有很多,请学生读《绝句》和《宿新市徐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