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3 10:28:28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一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1、背景:
A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C斯大林的逝世1953斯大林逝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在讲话中,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他谴责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清白无辜的人民招供,并将他们大量地处死;谴责了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谴责了1948年斯大林对破坏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所负有的责任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1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3.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失败原因 -见课本78页)(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造成混乱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
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
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
雄”尤里 · 加加林。东方1号【合作探究】1: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何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
(2)“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对此怎样理解?
掘墓(作用):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亲自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守墓(局限):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修改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给企业部分权力给地方部分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国民收入下降情况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1964-1982年执政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修改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运用价值规律对外扩张、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使国家陷入困境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1) 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发展军事工业,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合作探究】2: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状况怎样?经济状况:横向低于世界水平, 纵向也是苏联经济发展的最低谷。(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被打破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企业自治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加速发展重工业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1991年一个没有国家的领袖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失败原因: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各抒己见 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经济体制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反思:
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 提示:可从政治稳定跟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速度、理论指导、改革方向、配套措施及政策、改革遇到的阻力和矛盾等方面考虑。●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
●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1.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 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DBCC3.(2004.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
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C.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 5.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C 6.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A 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A 8.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
① 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A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境,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3)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2)难点: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五、课时设计
1课时
六、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设计
课前探究:
组织学生预习苏联的经济改革的过程,制作一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格,包括背景、内容、作用、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农业
工业


积极
局限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较为庞杂和枯燥,因此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便教师讲解时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
要点
教师活动(含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目的意义




展示: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听老师介绍这则笑话,对即将学习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充满好奇,是否他们的改革方式和失败原因和笑话的寓意相同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






复习提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何时建立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弊端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介绍改革背景为:斯大林体制弊端造成农业发展滞后,影响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多媒体课件展示赫鲁晓夫图片及个人简介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如何理解材料中划线部分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教师归纳评价:对赫鲁晓夫的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他的改革体现出来的。一方面赫鲁晓夫改革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展示苏联1953—1963年取得成就的材料及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图片);另一方面,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问题导致改革归于失败
学生回答:斯大林上台之后,通过施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五年计划后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管理经济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内容,进行评价
自由发言
使学生温故知新,了解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多媒体展示:勃列日涅夫图片及个人简介,他通过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请回答:为何会发生划线句子所描述的那种状况?
教师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他的改革由于新经济体制的作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
(2)没有突破传统体制束缚
(3)与美国军备竞赛
这种种原因导致苏联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学生通过阅读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思考并回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使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历史事件之间联系,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多媒体展示: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指导学生阅读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提问:他的改革分为几方面?为何会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
教师归纳总结内容及失败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1)“加速发展战略”指导思想错误(2)“加速发展战略” 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3)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配套措施(4)严格的间接控制使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并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
由同学展示课前探究的表格,分析三者改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异:(1)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
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综合探究:
(1)苏联经济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2)苏联经济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学法指导: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则:
(1)客观原则: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2)全面的原则: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但要把握主次;
(3)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有典型,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
2、标准:
(1)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实践的标准。改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地位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下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本课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整体线索,要系统性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系统性地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调整的过程、内容和意义与教训。为使学生由关于改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本课要注意渗透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