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歌行体”,吟咏诗歌,体会音韵美、意境美。
2.理解曹操之“忧”、陶渊明之“乐”的内涵及原因。
3.通过情境,探究理解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曹操对人才渴望之忧,从中得到启发,激励学生做新时代的国之栋梁。
学习准备:
1.了解曹操、陶渊明人生经历及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2.了解“歌行体”文体特点。
3.熟读诗歌,落实两首诗中的字音句意、诗歌的大概内容。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了解曹操
1. (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2. (统帅):
3. (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与孔融、阮瑀、王粲等七人并称“建安七子”。
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宗、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大战前夕,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创 作 背 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的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
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分为长歌行与短歌行。
区别: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长歌一般是慷慨激烈的,短歌一般是微吟低徊的,多抒发内心忧愁苦闷。
文体知识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wèi
yōu
mò
duō
qìè
zā
bǔ
sè
qiān
落实两首诗中的字音句意、诗歌的大概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ài
zhuō
fán
活动一:
整体阅读,分别概括出两首诗最主要的情感,并分析其内涵,完成表格信息。
篇目 主要情感 情感内涵 主要表现手法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忧
人生短暂
人才难得
功业未就
比喻
用典
用典
乐(喜)
脱离官场之乐
田园生活之美
比喻、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活动二:回归田园,领略田园之美。
找出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景象,这些景象很常见,但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吠狗
鸣鸡
村庄
炊烟
视
听
静
动
衬
景语
情语
清新自然 宁静幽美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舒畅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
手法
活动三:情境探究——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曹操,一个有雄才大略,有志一统全国的政治家,为求贤忧心忡忡。陶渊明,一个怀瑜握瑾却生不逢时、无法施展“大济苍生”抱负的贤者。如果时空轮转,陶渊明生活在曹操求贤若渴的时代,听到曹操的求贤之歌,归隐后的他会有怎样的选择?是良禽择木,还是归守田园?(小组合作探究,合理阐述理由)
示例一:他会归守田园。因为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山水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已经决定在山水田园中放飞自由灵魂的他不会再选择囚禁于牢笼之中。
示例二:当时机与条件适宜,他会选择复出。首先,陶渊明世代为官的家庭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大志,并为此不断努力,纵然有光宗耀祖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想有所作为。他归隐田园,是因为官场的黑暗,只能回归田园修身养性,不就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表现吗?如果曹操真的能够使国家政治清明,给贤者提供真正可以施展抱负的舞台,陶渊明自然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其次,经历了躬耕自资生活的陶渊明更明白百姓的艰辛,没有清明的政治,百姓不可能得到真正安乐的生活。如果他跟随曹操,能够发挥文臣治世的作用,让百姓过上桃花源般的生活,不正是他心中向往的田园吗?
活动四:情境探究——古今的人才观
1.如果曹操发出求贤令及广布求贤歌后仍然没有招揽到人才,今天的你想对他说什么?(小组合作)
示例:
曹公,您好。看到你依然为人才难得忧心忡忡,我想对您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怎样栽好梧桐树呢?首先,要胸怀天下百姓的幸福,而不是占有天下。您看到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才有统一天下的壮志,这是君子坦荡的追求,是天下有志之士所推崇的,他们自然会追随您的脚步辅佐您左右。其次,要任人唯贤,以德为先。德贤兼备的人才,才能明白您真正的追求,才会为此大业鞠躬尽瘁。那些追名逐利之人固然有一时之用,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再次,要切实搭好舞台,让武将文臣各施所长。武将就要上阵杀敌,保家卫国,文臣就当辅佐治国理政,都是为天下百姓谋求安康的生活。君臣一心,文武团结,方能成就统一和谐、太平盛世之伟业。
2.青春逢盛世,你会选择做“今世的陶渊明”吗?我们如何做明天的国之栋梁?(交流思想,勇于表达)
示例:
生逢盛世,是我辈青年的幸运,绝不做隐世的“陶渊明”!
要有国之重担压我身的气魄,勇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让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命运同频共振,奏出华丽乐章。
要内外兼修,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方能支撑起国之大厦。
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人生如朝露,逝去不复回。
要顾全大局,遵从国之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绽放青春。
……
结语: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曹操和陶渊明,一个积极入世,昂扬慷慨,一个看透官场的黑暗,用归隐的方式来做最后的抗争,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都是作者人生的追求。今日的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感悟与启发。
课后作业:
1.理解背诵两首诗。
2.阅读鉴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加深对陶渊明归隐情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