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1 16: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积累文化常识,掌握古人记时方法。
  2.能欣赏本文所描写泰山的“日出”之美,借鉴本文写景的技法。
  3.能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发现文章背后作者的情感寓寄。
  【学习准备】
  1.疏通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理解文意,读通、读懂文章;
  2.搜集相关信息,了解“泰山文化”,并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自古以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寄寓了多少有志之士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今天,我们要跟随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走不寻常之路,领略别样之泰山。
  任务一:感知泰山文化,梳理路线选择。
  1.预习成果交流,并探究历代文人在泰山上的不同情思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点拨】
  (1)一种“情结”。
  中国传统文人的泰山情结: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史记》)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曹植)
  (2)一种“文化”。
  封禅是泰山政治文化的核心,古代将军勒石记功也是其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文化”。
  泰山封禅、泰山书院、尊王攘夷、道统、自然景观(日出、云海、古松、奇石)……
  (3)一种“精神”。
  “泰山精神”的内涵包括:
  促人攀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山岳崇拜、灵石意识:扶正祛邪的正义精神;
  泰山文化兼容三教文化:容纳万物的包容精神;帝王封禅等: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2.尝试绘制作者攀登的路线,发现其在路线选择上较一般人有何不同?
  【示例】
  不同: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结论: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桐城派”之文,重视“学问”和“考据”,因此姚鼐在登山之前已提前“考据”挑选了路线。
  任务二:共观日出奇景,评点写景艺术。
  【知识链接】
  “戊申晦,五鼓”
  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1.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写泰山日出前后不同时段,所见景观有何变化?
  【明确】
  待日出——云雾弥漫图:重在环境描写,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
  日将出——云天一线图: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雪山微显→“异色”云带→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势。)
  日正出——壮观日出图:独特景象: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红波摇动,犹如承托太阳。)
  日出后——诸峰回视图:着墨日观亭以西诸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若偻”比喻写群峰供绕日观峰的样子。
  展现云天、东海、群峰的万千气象和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之景,具有壮阔之美。
  2.具体而微:点评第3、4段的写景妙句,思考作者如何渲染日出时的磅礴气势。
  【方法指导】
  采用评点法,选择文章中任何一句写景句进行品悟、点评,既可以对写景句的情感内蕴、思想内涵进行评点,也可以对写景句的表达技巧进行点评。
  【景物的描写语言赏析角度】
  内容:构图、色彩、形象等;
  形式:词、句式、音韵、节奏、平仄等;
  表现手法:推敲字词(炼字)、修辞、正侧面描写等;
  情感意蕴:情调(趣)、情感……
  【示例】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自选角度,进行点评。
  微点评:
  ·“负”、“烛”两个动词的使用十分巧妙,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积雪,主客颠倒,赋予青山人格的情态,新颖传神,境界全出;“烛”字是将覆盖在青山山的积雪比作蜡烛,生动地写出在落日下积雪反光的明亮景象。
  ·比喻:“半山居雾若带然”,将萦绕在半山腰的雾气比作丝带,从而表现雾之轻薄以及若隐若现、时断时续。
  (2)《赤壁赋》以文为赋,具有整饬之美,《登泰山记》以诗为文,是否能将泰山夕照的写景句改换成诗歌?
泰山夕照
极天一色成五彩,半山居雾若带然。
日照城郭晚如画,苍山负雪烛天南。

(泰山雪景)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微点评:
  运用烘托,以白若樗蒱的山来烘托日观峰之高。
  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知识链接】
  日观望海,实不见海,极目缥缈,恍惚见沧。(张岱《岱志》);
  《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微点评:
  借想象而设虚境,这是虚写的魅力。“不知万顷冯夷宫,并作红光上天上。”姚鼐在文中想象东海,在诗中想象水神宫殿的光辉跃入天际,霎时化作万道金光,其想象之奇,令人惊叹。与前面实景相映,一实一虚,意境深远。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微点评:
  色彩丰富,描绘出日出诸峰各景之绚丽;运用拟人和烘托,以各峰如老人佝偻背的矮小样子衬托日出之磅礴壮阔。
  任务三:关注精炼笔触,走进作者心境
  1.有无之中。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这段描写与前文的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呈现出何种语言风格?
  论“文”:
  朱熹:“曾南丰(曾巩)文字又更峻洁,虽议论有浅近处然却平正好。到得东坡,便伤于巧,议论有不正当处,后来到中原见欧公诸人了,文字方稍平。”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明确】
  风格特点: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文字素朴雅正,通畅清顺。叙事写景简洁明快,有丰赡雅洁之美。
  (2)这一段较前文显得突兀,在极写泰山日出之景的瑰丽雄奇之后,此段为何又写得如此平常?
  【点拨】
  姚鼐生平: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梦穀、稽川,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背景:作者在官场被排挤,仕途不顺而辞官归乡。
  辞官时间:乾隆三十九年秋。
  登山时间:
  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丁未日,即二十八日傍晚(小年夜)登上山顶,第二天,即十二月廿九日,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于日观亭待日出。
  高潮——低谷:
  该段句式上多用短句,不着虚词,简洁明快;所绘景物清寒冷峻,如同置身于一远离人世尘嚣的自在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应该说姚鼐在领略了泰山的日出胜境后,内心身处受到极大震撼,对宦海浮沉、名缰利锁已经彻底抛却。心灵的震撼之后是身心的极度放松和宁静,因此行文语势平常,景物描写淡然。
  【小结】
  苏东坡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却也终能在小舟之上,江海之间凭寄余生;姚鼐冒着风雪穿谷越界,在人生低谷时,抛下人世的蝇营狗苟去看泰山日出的盛大气象,亦在造物者那里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疗愈。也许,古之士大夫都满怀如此悲愤和无奈,却又有幸从大自然那里得到了非比常人的馈赠。
  【课后作业】
  联读姚鼐《登泰山记》和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写下两者在写景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