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1 16:1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优美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2.理解散文景与情关系,揣摩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
  【学习准备】
  1.个人任务。
  精读本单元三篇现代散文的典型写景段落,选择一个片段,思考其写了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又使用何种手法抒情说理的?据此写一段赏析文字。
  2.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选择同一片段自行成为小组(要保证三篇散文片段均有),探讨提炼,确定该篇散文在景物描写、情感寓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学习过本单元的选文,如果问同学们散文写作的诀窍是什么,大家是否明了?散文写作,首在二字,一谓景,二谓情,但若简单地将写景段和抒情段落衔接,是一篇好的抒情散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散文的写作,实际上重在四字——情景交融。
  任务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小组朗读交流,归纳写景传情之法。
  【示例】
  语段1: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语段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启发1】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景物最好是自己印象和感触极为深刻的。
  《故都的秋》描写槐树的落蕊,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角度展开描写,秋的清与静就描摹得非常细腻;《荷塘月色》运用多种手法描写荷花、荷叶的特点,精准传神。
  语段3: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结合语段1、2、3,得出【启发2】。
  选择描写的景物需要契合自己的当下心境。
  北平景物众多,郁达夫选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微凉的秋雨是为表现对故都的眷念和自己的孤独苦闷;朱自清描写舒展的荷叶及羞涩的荷花,是为表达其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之愉悦;史铁生借卑微的生命律动是为获得生命的哲思和自然的启示。
  语段4: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启发3】
  注意写景的层次,避免纷繁杂乱。
  语段4中朱自清描写荷塘四周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语段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语段6: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启发4】
  有意使用修辞、联想等手法。
  语段5比喻新奇,通感使用恰到好处,整体营造出朦胧、幽静的月下荷塘之美感,蕴含着淡淡的宁静和愉悦之情;语段6想象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
  任务二:表达为本,写作精魂。
  语言是文学之魂,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其表达及最终效果的实现都要依附于语言之上。因此我们需要细细打磨语言并有意根据文章调整语言的风格,更好地借助语言传达意旨情趣。
  聚焦文中的“树”,发现不同作者描写“树”时在语言运用上有何区别。
  (1)朗读“树”之文本,感知“情”之有别。
  语段1: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语段2: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3: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史铁生《我与地坛》)
  
(2)概括“树”之状貌,品鉴用语特点。
  任务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同样是写一朵花,写一棵树,写一篇荷塘,在不同的笔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这不仅是因为各人所传达情感需要不同,而且还由于人的观察“眼光”各异。
  【得法课内】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眼中的“树”。
  【获益课外】张爱玲眼中的“月亮”。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看到:景)。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想到:思),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对过有一个黄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悬在街头(看到:景),完全像一盏街灯(想到:思)。今天这月亮特别有人间味。它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感到:情)。——《十八春》
  【点拨】“心灵体验(情)”“感官接触(景)”“头脑思考(思)”这三种方式在散文写作中不可割裂,但根据文章的表达意旨和情感需要有所取舍和侧重。
  【延伸】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倾城之恋》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倾城之恋》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金锁记》
  【点拨】
  这些都是出自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着鲜明的对应,带有不同的感彩,而且“月亮”在张爱玲的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融进了她对苍凉人生的感悟。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月亮”即张爱玲的“情”,张爱玲的“情”叶就在“月亮”上,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单元学习任务】(二选一)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许未必察觉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为题,写一篇散文。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的遐想与记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