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设计定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学习目标:
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多维的深刻主题 。
2体会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在认知理解中感知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说主人公的判定及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2难点:对比手法在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学法:点线面三位联动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
分学习小组,分配相应自主学习任务。
1 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 课前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3 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突破(预案)
◆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
“2法郎50生丁。”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我”——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至于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等人物,小说更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对他们的外貌、心理和语言几乎未作任何交代。他们只是起着陪衬、烘托和丰富情节、活跃场面的作用。那么,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呢?读后看得很清楚,是菲利普夫妇。
◆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20、48段两处,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说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七、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展示,初步感知。
1.由第一学习小组同学进行落实字词积累,教师作适度点拨。
拮据( ) 栈桥( ) 嘟嚷( ) 诘责( )
褴褛( ) 糟蹋( ) 阔绰( ) 煞白( )
2.由第二组同学进行文学常识展示,教师作重点强调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八(上)学过其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作品有长篇《一生》《俊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3.由第三组同学明确小说的环境和人物,并梳理出人关系,分清详略。
▲环境描写(略)
自然环境:仅有20和48段去哲赛尔岛和返程两处。一为乘兴而去的兴奋,一为希望破灭的沮丧和懊恼。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社会环境:女婿见财方择偶。
▲文章涉及到了哪些人物?详略如何?
明确: 于勒 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 两个姐姐 姐夫 船长。
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那么,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呢?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读后看得很清楚,是菲利普夫妇。
在预习中不难发现,别人对于勒的称呼或者说是评价的一直在变化着,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
(二)谈话导入
先做个小小的调查。请家里有亲叔叔的同学举手:“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称呼你们的叔叔的?那么课文 “我”的父母对于勒有哪些称呼?(加引号需强调不是作者而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而已)快速跳读,找出小说中“我”的父母对于勒有哪些称呼?
(三)合作探讨
1.再次速读课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小说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在此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如何?
◇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 坏蛋、流氓、无赖
◇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而且可以给他们很多钱——“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人、有办法的人
◇破产,有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这个小子那个讨饭的
▼因为于勒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3.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是金钱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像变色龙一样地变化着,使手足情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是对金钱不变的追求。
4.依据这条线索,请你归纳本文的情节?每个情节用一字概括。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由以上可知:文章是围绕“于勒”来展开的,但实质是围绕一个“钱”字来展开情节,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
开端——盼望于勒,是因为他在美洲发了财;
发展——夸奖于勒,是因为他要回来报答哥嫂;
高潮——见到于勒,发现他是一个穷光蛋,一下子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不但不相认,而且避之唯恐不及;
结局——躲开于勒。前后对比多么鲜明啊,又是多么滑稽可笑啊!
5. 补对联、明主旨。
出示一副对联,读一读你的理解: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于勒”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人不如钱,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是兄弟,还是路人——这一切,决定于一样东西,钱!“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躲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6.以小见大明手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整个社会的情况,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四)精读品析
分析对比手法、综合多种描写手法、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通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对比,作者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
——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是十分有效的。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是上一环节的再现,但难度有所提高。
◇人物的言行、神态是最能刻画人物形象的,在金钱面前,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的人物。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在课文中做批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这个句式概括:
我认识了 (人物性格特点)的 (人物),你瞧, (人物表现),运用了 (描写方法)
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综上完成表格
语言变化 行为变化 神态对比 人物形象
菲利普 坏蛋、流氓、无赖 希望有良心 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克拉丽丝 精细、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虚荣、惟利是图、冷酷、。
若瑟夫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
于勒
作用:作为叙事主题贯穿全篇。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鲁迅《故乡》中的红儿和水生。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在文中不是还有一个愿意给于勒小费的若瑟夫吗?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还有充满温暖的亲情存在,实在是值得欣慰的。
延伸练习:
任选一题,有创意地写或口头想象作文
活动一:我们已认识了文中的菲利普夫妇,不妨来想一下:假如事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他们会怎么样?请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为题,写一短文。
活动二: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活动三: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有个极像于勒百万富翁,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活动四: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本75页图拟个题目。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