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素材+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素材+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2 16:57:18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阅读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论语》十二章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学习目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作者简介
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相传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书籍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说明《论语》对治国安邦,治学修身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春秋》传万世”。
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文体知识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文体知识
论语 说 愠 传 三省 逾 矩
罔 殆 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
dài
huì
juàn

zāi
lún
yuè
yùn
wǎng
“悦”的古字,愉快
gōng
字词正音
xǐng
chuán

dān
hào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文译讲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2.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按时
先生,指孔子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代指学习的内容
也、也是
了解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志同道合的人
表顺接,然后
表转折,却
复习,
温习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每天
泛指多次
反省
自己
wèi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谋划,商量办法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同“又”
表顺承,就
迷惑、疑惑
独立做事情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越过、超过
规范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 以 为师矣.”
做,成为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旧的知识
温习
可以
凭借
表承接,就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却
迷惑
表转折,却
疑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品质高尚
能忍受
乐趣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课文译讲
7.子曰:“知之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表顺承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几个
在其中
表顺承
跟从、学习
走路
一定
选择
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
流逝

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军队
普通人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
表并列
坚守
恳切
仁德
表并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感知课文
1.《〈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2.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2)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3.请你谈谈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理解。
1.《〈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感知课文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态度)
②传不习乎?(勤于反思)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感知课文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感知课文
2.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精彩课堂
(2)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改变,而主帅一旦改变,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平民百姓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感知课文
3.请你谈谈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理解。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感知课文
1.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2.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3.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课文研读
1.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课文研读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2.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3.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
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翻译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仲尼


礼治
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课堂回顾
《论语》作者是谁?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六艺”是指什么?
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 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 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红色
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通“悦”,愉快)
(多次反省)
(学过的知识)
(迷惑; 疑惑)
(越过,超过)
(喜欢,爱好)
(忠实,坚守)
(生气,发怒)
2.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达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常引用《〈论语〉十二则》中“ ,”一句表示应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 。
(7)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中的话就是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五音不全”中的“五音”是指什么?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中把宫、商、角jué、徵zhǐ、羽 。
【宫】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
【商】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
【角】 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
【徵】 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
【羽】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
梅花香自苦寒来
雪压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经历磨难,
培养意志,
成就大事。
指梅、兰、竹、菊,春兰,夏竹,秋菊,冬梅;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花中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