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11-03 15: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课本42------44页信息窗4
教学目的:
1.能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2.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式,渗透比例和函数的思想。
3.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4.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青岛吗?对于青岛你知道哪些事情?
是的,青岛是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主赛场。为迎接这次奥运会,青岛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淤泥处理就是其中的一项,今天老师带来了清淤船工作的场景(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引导生仔细观察,你能从这幅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主题图只出现了一个数学信息,此处应发挥优等生的作用。)
学生可能会说,
(1)筛沙车5分钟净洁沙滩多少平方米?
(2)筛沙车10分钟净洁沙滩多少平方米?
(3) 筛沙车18、10(20、30、40……)分钟净洁沙滩多少平方米?
……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筛沙车净洁沙滩的时间可能是10分钟,25分钟,30分钟,1小时……
那么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呢?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否存在着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
二、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表格思考一下(课件出示表格)
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 工作效率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工作总量
生思考计算,填表并汇报结果
谁想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仔细观察统计表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1.方法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1)我发现: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总面积越多。
(2)我发现:工作时间扩大2倍,工作总量也随着扩大2倍。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
工作效率不变,工作总量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总量越多。
2.交流提升。
怎样用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呢?
生小组讨论,班内汇报交流。
总结归纳:(课件出示)
3.二次探究。
我们再回到统计表,从右往左观察,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讨论,集体汇报交流,得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就缩小相同的倍数。
四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通过解决“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为载体,我们探索了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在数学中这就是“函数”思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这将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带来方便。
1.运用规律,直接口算。
5×14= 24×2= 8×7=
50×14= 24×4= 80×70=
500×14= 24×8= 800×700=
2.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670×35= 6700×35= 670×350= 67×350=
1.2题可以先让生自主计算,然后组织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灵活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对于第1题第三组题目,可以让生说说当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时,积是怎么变化的。
3.

本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让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然后交流解决方法。(以上三题是学生必做题目)
4、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80×15=1200
80×30=24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
80×60=4800 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80×120=9600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身体验、全程参与、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猜测、假设、感受、体会、验证获取知识。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才可得到的锤炼,智慧得到升华。
(2)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我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生发现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总面积越多时,很难概括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积就扩大相同的倍数,我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使用建议: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 观察对积的变化及不变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 表述不够完整。此时教师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反而会更好。
3、需突破的问题:
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还需要把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放到新手当中去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