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说课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说课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3 11: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明港中学 王思思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教学理念
目 录
2
课标 教材分析
3
学情分析
4
教学过程
1
教学理念
知识本位
素养本位
围绕核心问题
在时空线索中构建联系
在历史情境中掌握特征
在史料研读中探寻价值
实现素养落地
人才培养:
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
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
课标 教材分析——单元地位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
上承
下启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民族交融:政权更迭、孝文帝改革、区域开发、“开明”的民族政策
经济发展:南方开发、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2
课标 教材分析——课标解析
制度创新:选官制度、中央机构的演变、创新
思想交流:儒家思想传播、三教合流、文化艺术创新、中外文化交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单元立意
单元关键问题
2
课标 教材分析——重难点
难点:
通过认识“孝文帝改革是民族交融的典范”,理解从三国到隋唐这一阶段民族交融的方式和影响。
重点:
1.南方开发与民族交融
2.通过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创新,理解国家制度成熟对大一统发展的促进作用。
3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
1.经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对基本史事有一定了解,但对史事的内在逻辑不甚清楚。
2.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4
教学过程——大时空构建脉络
【设计意图】根据人口迁徙路径,
梳理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替简表,
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落实时空观。
4
难点突破——从“民族意识”转变看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之处
学习任务(一)北方为什么不能过早统一南方
——以“淝水之战”为例
于是(谢)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却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 ——《晋书 朱序传》
值中原丧乱(谌)显于石氏,恒以为辱。每谓诸子曰:“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 ——《晋书》
注:朱序:前秦度支尚书,家族累世为名将,镇守襄阳为苻坚俘虏,投降
问题1:作为前秦将领,朱序为何会帮助晋军?
问题2:当时部分为少数民族政权服务的中原士大夫存在怎样的心态?
【设计意图】还原冲击性历史情境,以朱序在战争时的异常行为和其他中原士大夫的言行,引导学生探究当时中原士大夫的民族意识。说明当时的中原士族仍然把东晋奉为正统,民族隔阂较深。
4
难点突破——从“民族意识”转变看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之处
材料二“汉祖起自布衣,廓平四海” “方将混六合以一家”
苻坚,雄之子也。八岁请师就家学,(祖)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 ——《晋书 苻坚载记》
材料三:其先锋部队在淝水之战中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胡各族合并混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了控制,陷入一片混乱。
——川本芳昭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问题1:苻坚是以怎样的心态来推进统一战争的
问题2:为何先锋部队在淝水一败,前秦政权就迅速崩溃?
【设计意图】
研读史料,多角度解读历史,苻坚是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争当中原主人,说明这个时期民族自觉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掌握历史阶段特点:民族交融正在进行,但隔阂仍广泛存在
斯文郁然,比隆周汉。——《水经注》
4
难点突破——从“民族意识”转变看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之处
学习任务(二)从“雁臣”现象看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民族意识转变”
高祖迁洛(494年),而在位旧贵皆难于移徙,时欲和合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
孝明帝时期(510年——528年),北魏政府下令“北京(平城)士民未迁者,悉听留居为永业” ——《魏书》
【设计意图】创设对比历史情境,小组合作,从民族意识转变角度探究雁臣现象减少的原因
4
难点突破——从“民族意识”转变看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之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搜集文字、图片史料,从洛阳市的发展、饮食结构、服饰发型婚俗、周礼在祭祀、官制、法律上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全面感知改革使胡汉隔阂到相互认同,认同中华民族身份的民族意识变化。
组1:研究北魏洛阳的市的发展、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分析洛阳吸引更多的鲜卑人和汉族人来此定居的原因 (经济生活方式)
组2:借助博物馆展出文物,研究洛阳城内鲜卑人服饰发型、婚俗的流变 (生活方式、文化传统)
组3:北魏推崇周礼,从官方祭祀、官制、法律三方面方面,查找“周礼”在北魏的运用 (制度、文化认同)
组4: 查找北魏后期鲜卑人的墓志铭,分析墓主对自己身份的注解
(血缘、民族意识认同)
组5:研究北魏后期仍然存在的“雁臣”及他们的行为,自选角度,分析为什么平城对他们的吸引力仍然大于洛阳?这可能会对北魏政权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历史的曲折性)
4
重点突破——南方开发与民族交融
学习任务(一)人口迁徙带来的“多米诺骨”效应
——以江南城市大量涌现为例
【设计意图】由图入史,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看
东汉江南城市分布图
南北朝江南城市分布图
4
重点突破——南方开发与民族交融
学习任务(一)人口迁徙带来的“多米诺骨”效应
——以江南城市大量涌现为例
图1: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图2:江南地形地貌图,可耕面积图,交通布局图
图3:江南人口分布图
参考资料: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二看(东汉末年)
三看
南迁北人的祭祀桌上有什么?
饭桌上什么?
还需要什么?
参考资料:贾思勰《齐民要术》
4
重点突破——南方开发与民族交融
学习任务(一)人口迁徙带来的“多米诺骨”效应
——以江南城市大量涌现为例
设计问题串
城市发展需要什么条件?(农业发展、人口、产品交换、行政建制……)
江南地区原先的城市有何特点? (政治作用为主)
南来的北人带来的工具有何特点?(适合旱作)
南来北人如何解决人地矛盾?天时地利是否具备?
新的城市规划如何体现移民的心理需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思考江南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APP, 构建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农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唯物史观),从全局看南方发展
【设计意图】故事设伏,勾画运河路线和义仓位置,看重合(和江南新开发城市的重合点)了解南方开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时空观念)
四看
中国的多重共同体(文化、经济与政治复合体),正是因其多重功能的互补,而凝聚为罕见的紧密。
【设计意图】古今联系,理解江南开发促进文化传播、民族交融,涵养家国情怀
4
重点突破——制度创新促进大一统国家发展
学习任务(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说文解字 科举
科:用标准测试
举:舉”是“擧”的异体字。與,表示众人参与。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合
力,用手托起重物。
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故察举、科举,一也!皆朝廷部署下以按科取士、
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 ——《汉唐科举异同论》
【设计意图】由“科举”原始字意入手,比较分析
4
重点突破——制度创新促进大一统国家发展
学习任务(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桓灵时童谣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励学》
4
重点突破——制度创新促进大一统国家发展
学习任务(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说文解字 科举=用标准测试+众人合力推举
标准 众人 举谁?
察举 德行 乡举里选 举士举官不分
九品中正制 德+才 朝廷中正+乡举里选 举官(分水岭)
科举制 才 不经过官府举荐“投牒自进”(分水岭) 举官
【设计意图】
对比分析,从乡举里选到“投牒自进”, 从察举到科举选官方式和标准的变化,理解选官制度成熟对统一国家发展的作用。
学习任务(三)从尚书省地位变化看三省六部制
【设计意图】
(教师点拨)从三省位置分析三省地位
(学生)梳理汉尚书至唐朝尚书省职务、权力的变化
东汉:尚书台权力渐重,仍属少府(内廷官)
魏晋:脱离少府成为独立机构,下属机构逐渐 成型
隋唐:三省六部制成熟
4
教学过程——制度创新促进大一统国家发展
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认同
历史认同
文化认同
地理认同
血缘认同
制度认同
心理认同
治统认同
政治上的分裂往往由文化上的一致及经济上的互通,还会修补为一体。……促使“中国”的范围和“中国”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扩大。
——许倬云《中国大历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